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6篇
  免费   762篇
  国内免费   3388篇
安全科学   1072篇
废物处理   491篇
环保管理   725篇
综合类   5673篇
基础理论   1486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669篇
评价与监测   465篇
社会与环境   432篇
灾害及防治   41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575篇
  2021年   571篇
  2020年   520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559篇
  2016年   503篇
  2015年   600篇
  2014年   729篇
  2013年   997篇
  2012年   864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646篇
  2009年   597篇
  2008年   621篇
  2007年   575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81.
针对煤岩在屈服破坏过程中有微震和电荷信号产生这一特征,利用自行设计的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监测试验系统,分析不同组合比例煤岩在变形破裂过程中微震和电荷信号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震和电荷信号是低频信号,信号频谱集中分布在0~80 Hz,应力突变与微震信号和电荷信号的产生及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煤-岩”高度比的增加,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减小,试样屈服破裂时微震和电荷信号幅值增大,同步性增强,试件破坏的突发性增强;试件破坏过程中电荷比微震信号数更多,初次明显的电荷信号也早于初次明显的微震信号。  相似文献   
982.
为了探究不同含水率煤尘在瓦斯爆炸诱导下的爆炸传播规律,利用自行搭建的直管瓦斯爆炸诱导煤尘二次爆炸实验系统,从冲击波压力和火焰传播速度2个方面,研究了不同含水率沉积煤尘在瓦斯爆炸诱导下的爆炸传播规律和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当煤尘含水率小于40%时,管道内沉积煤尘会在瓦斯爆炸诱导下产生二次爆炸,同时沉积煤尘总量一定时,沉积煤尘二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和火焰传播速度随着煤尘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沉积煤尘含水率为20% 时,煤尘二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峰值、火焰传播速度峰值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57 MPa和468.060 m/s;当沉积煤尘含水率大于40%时,沉积煤尘无法产生二次爆炸,此时爆炸产生的威力小于单一瓦斯爆炸,火焰传播速度衰减较无煤尘的瓦斯爆炸更快,沉积煤尘起到抑制瓦斯爆炸传播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治煤尘二次爆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3.
岩豆凝集素的纯化及其分子残基的化学修饰和活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岩豆种子经侵取、硫酸铵分级、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和SephadexG-100分子筛层析,获得FPLC上单一的凝集素样品,对此纯化的凝集素样品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二流苏糖醇,碘乙酸和对氯汞苯甲酸修饰其分子内的色氨酸和巯基.经计算,该凝集素分子内含有4个色氨酸和24个流基,当色氨酸被修饰后其凝集活性全部丧失,而巯基被修饰后对其凝血活性无任何影响,表明巯基与凝集素分子的凝血活性无关,而色氨酸则是凝集活性所必需的基团.  相似文献   
984.
酸雨对土壤营养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近年来北方一些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并导致部分月份出现酸雨,及酸雨对主要营养元素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通过模拟pH=5.6的酸雨的淋溶实验,对土壤营养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硝态氮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对酸雨不敏感;拟合出在土壤表层(<5 cm)、10 cm、20 cm、30 cm的不同深度,硝态氮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规律方程。  相似文献   
985.
粉煤灰资源的农业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粉煤灰农业利用的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粉煤灰农业利用现状,包括直接施用于农田、利用粉煤灰生产化肥、贮灰场覆土或不覆土造田和填坑造地等。并对粉煤灰农业利用的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86.
对杭嘉湖蚕桑区大气氟主要污染源——砖瓦厂氟的排放状况及各种含氟烟道废气治理装置的治理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认为砖瓦厂含氟废气不经烟道排放较为严重。目前砖瓦厂所采用的各种含氟废气治理装置中,旋流板塔装置除氟效率较佳,可使废气氟的排放浓度降至5mg/m~3以下,基本上能消除下风向300m以远的大气氟污染对蚕桑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987.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明南雄县烟区三种土壤类型氮、磷、钾养分的供应特性,烤烟在各生育期吸收养分的规律,不同土壤类型氮、磷、钾肥的不同配比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根据三年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提出优质适产烤烟因土施肥技术方法,为南雄烤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988.
NaOH溶液对有机相苯酚反萃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系统进行了NaOH溶液对负载苯酚的TBP+煤油溶剂的反萃取平衡实验。考虑苯酚的支萃取平衡和解离平衡,建立了反萃取的计算模式,并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本文还讨论了NaOH溶液浓度,油水相比,萃取平衡分配系数,溶剂中的负载苯酚浓度和NaOH溶液中初始酚含量对反萃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9.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naturally occurring in drinking wa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kin lesions in people have been documented for some years at various locations around the world. Data on the 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s of 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and prevalence of skin lesions in farmers from five location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s and re-analysed together as a meta-study. The calculated data show a positive linear 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 without a threshold. The reasons for this linear correlation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data from Xinjiang, another arsenism area located in a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rea of China. Here a different relationship was recorded that involved a threshold concentration before skin lesions develop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two different exposure-response scenario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0.
Since eutrophi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vere in China,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have been the concern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especially nitrogen removal.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and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in a pilot-scale aerobic-anox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with a treatment capacity of 60 m3/d. Characteristic points on the profiles of dissolved oxygen (DO), pH, and 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RP) could exactly reflect the process of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Using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not only could save energy, but also could achieve advanced nitrogen removal. Applying the control strategy water quality of the effluent could stably meet the national first discharge standard during experiment of 10 months. Even at low temperature (t = 13°C),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total nitrogen (TN) in the effluent were under 50 and 5 mg/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