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7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715篇
安全科学   164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161篇
综合类   1120篇
基础理论   232篇
污染及防治   519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61.
基于方波溶出伏安法运用丝网印刷电极探索了一种利用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水样中痕量铅的方法.得到了该检测方法的最佳参数:方波频率30 Hz,振幅80 mV,电位增量5 mV;0.5 mol/L的支持电解质(KCl);沉积电位-1.1 V,沉积时间400 s.在该优化条件下,在浓度为25 ~ 500μg/L范围内溶出峰电流与铅离子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45).对于几种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Mn2的存在严重抑制铅离子的峰电流.  相似文献   
162.
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DAT-IAT工艺和A/DAT-IA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常规指标去除和生态毒理指标削减的最优运行条件。结果表明,在正交试验的同一工艺中,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的出水COD值优于生态毒性削减最优运行条件的出水COD值,但前者出水的生态毒性较大。由于厌氧池的水解酸化作用,A/DAT-IAT工艺对COD和生态毒性的处理效果均优于DAT-IAT工艺,并且回流总能耗低于DAT-IAT工艺,但是出水COD仍不达标。为了降低进入工艺的COD的总量,以絮凝沉淀做为预处理工艺,并采用Al残留量最小的絮凝剂投药量以降低出水中残留Al带来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下,具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优于没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絮凝-A/DAT-IAT工艺在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下出水COD为104.46 mg/L,满足排放标准。在毒性削减最优运行条件下,具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的出水生态毒性有所上升,但是污染物的总量得到了大幅削减。絮凝-A/DAT-IAT工艺与DAT-IAT工艺相比,在污染物去除效率得到大幅增加的同时,生态毒性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3.
分别应用高差、地表面积与投影面积的比值作为指标来衡量贵州省的地形起伏度,并基于此来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对贵州省土地利用的控制性较强,各种用地不能形成规模,彼此交叉分布,空间上垂直分异明显;受地形起伏影响,贵州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结构混乱,土地利用困难、利用率低,土地整理工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164.
CASS工艺脱氮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CASS工艺脱氮的效果不够理想、效率不高、出水不够稳定的现象,对脱氮的主要影响因素曝气时间、DO、温度、λ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曝气时间3h,D02.5mg/L是本污水厂最合理的参数控制值,曝气时间3h时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7%和59.7%,D02.5mg/L时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5%和71.3%,脱氮效果良好;温度对脱氮的效果有很明显的影响,春季的脱氮效果明显好于冬季;脱氮效果随冲水比的增高而降低,但出水均达标说明CASS工艺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5.
通过对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各影响因素的筛选,优化确定了显色时间8 min,稳定时间10 min,最佳波长490 nm下进行吸光度测定的检测方法;分析分别以葡萄糖和麦芽糖作为外加碳源时,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 B-31的生长情况和共代谢降解典型药物苯扎贝特(BZF)的过程。结果表明,降解菌只有在外加碳源的条件下才可正常生长,而且其在葡萄糖环境中生长得更好;拟合得到的葡萄糖、麦芽糖和BZF代谢动力学结果显示,葡萄糖对BZF去除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同时从葡萄糖培养基中降解菌所提取的酶比活力要高于麦芽糖培养基,分析原因可能是葡萄糖所诱导的降解菌关键酶活力更强,而且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蛋白质点位。  相似文献   
166.
针对上海提高新排放标准中总氮(TN)≤35 mg/L的要求,对焦化废水进行了脱氮研究。选取现场缺氧-好氧-好氧(A-O-O)工艺中前两段的A-O生化沉淀池1出水,在SBR内进行反硝化脱氮实验,考察葡萄糖、葡萄糖+乙酸钠、甲醇和甲醇+乙酸钠单一或复合碳源及投加反硝化菌种对脱氮的影响,确定最佳碳源为甲醇+乙酸钠,最佳反硝化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当反硝化菌液投加浓度为1 mg/L时,SBR出水TN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结合实验结果对宝钢焦化废水原有AO-O工艺改造升级为A-O-A-O二段脱氮工艺,并对生化出水实施进一步的物化混凝处理。改造后,工艺长期运行稳定,最终出水完全达到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31/199-2009)TN≤35 mg/L的要求,并满足氰化物、氟化物以及COD的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67.
为了解四溴双酚A(TBBPA)的好氧降解特性,采用选择富集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四溴双酚A的菌株。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可通过好氧共代谢方式实现四溴双酚A的降解,葡萄糖是四溴双酚A降解的最佳碳源,其最优降解条件为葡萄糖8 g/L,牛肉膏0.5 g/L,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50 r/min。在该条件下其生物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6 d后的降解率高达95.6%。LC-MS结果表明,四溴双酚A在好氧降解过程中会生成异丙苯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168.
采用十二烷基多糖苷季铵盐作为改性剂制备改性膨润土,研究了改性膨润土联合混凝剂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考察了有机改性剂用量、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膨润土投加量、pH值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改性膨润土的改性和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经微波改性后,实现了十二烷基多糖苷季铵盐阳离子对膨润土的插层,增大了层间距,提高了膨润土的吸附性能。联合混凝剂投加改性膨润土能够改善絮凝性能,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最佳条件下,改性膨润土与PAC联合后的强化混凝,对初始浓度15.3 mg/L的微污染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169.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流化床水处理性能及硝化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综合评价流化床生物滤器的水处理性能,选用玻璃珠和石英砂为生物填料,将两滤器应用于罗非鱼循环水养殖系统,探讨了其对养殖水体中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两滤器经过4周的流水挂膜后,生物膜稳定成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填料表面,发现挂膜前后载体表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优化工况下,以玻璃珠为填料的滤器对TAN的平均去除负荷达到了(346.8±150.5)g/(m3·d),显著高于以石英砂为填料的滤器,但两滤器对COD、BOD5和PO3-4-P的去除率无显著差别,去除率稳定于20%~21.4%、50.1%~58.4%和7.9%~31.9%之间,显示出较好的水处理性能,出水水质符合罗非鱼生长要求。最后,基于Monod方程,拟合了实际工况下以玻璃珠为填料流化床生物滤器的硝化动力学方程,为该滤器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高效运行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0.
Na He  Peijun Li  Yuncheng Zhou  Shuxiu Fan  Wanxia Ren   《Chemosphere》2009,76(11):1491-1497
The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2,24,5,5-pentachlorobiphenyl (PCB#101) was investigated in a laboratory-scale. Palladium coated iron (Pd/Fe) was used as a catalytic reductant for the chemical degradation of 2,24,5,5-pentachlorobiphenyl, and an aerobic bacteria was used for biodegradation following the chemical reaction in this study. Dechlorination was affected by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Pd loading, initial soil pH and the amount of Pd/Fe u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er Pd loading, higher dosage of Pd/Fe and slightly acid condition were beneficial to the catalytic dechlorination of 2,2,4,5,5-pentachlorobiphenyl. In laboratory batch experiments, 2,24,5,5-pentachlorobiphenyl was reduced in the presence of Pd/Fe bimetal, which was not further degraded by aerobic bacteria. 2,2,4-trichlorobiphenyl (PCB#17), a reduction product from 2,24,5,5-pentachlorobiphenyl, was readily biodegraded in the presence of a aerobic bacterial strain. It is suggested that an integrated Pd/Fe catalytic reduction-aerobic biodegradation process may be a feasible option for treating PCB-contaminated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