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6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907篇
安全科学   333篇
废物处理   141篇
环保管理   257篇
综合类   1853篇
基础理论   419篇
污染及防治   681篇
评价与监测   148篇
社会与环境   158篇
灾害及防治   18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71.
为了解在不同浓度的锰盐作用下生物土壤结皮对稻田灌溉水中镉的固定作用及机制,将不同浓度的硫酸锰、镉溶液与稻田生物土壤结皮混合,并在实验室内培养15 d.通过分析生物土壤结皮中不同形态的锰、镉的量,探究不同浓度锰盐对土壤结皮中镉的固定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锰盐能有效地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固定镉,随着锰盐浓度的增加,生物土壤结皮对镉的去除效率增加.在20.00 mg·L~(-1)硫酸锰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对水中镉离子去除率达到98.20%,镉主要以非乙二胺四乙酸可提取的矿物形态存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散射能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锰被锰氧化菌氧化成类似水钠锰矿的多孔海绵状物质,镉富集固定在晶格中.本研究对利用生物土壤结皮净化镉污染灌溉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7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以1m2房屋每日的供热量为基准,对散煤采暖,电锅炉,低温空气源热泵,燃气壁挂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燃气锅炉集中供热,洁净型煤等7种采暖方式的生命周期污染物排放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相比散煤取暖,清洁采暖方式可有效地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尤其是PM10和PM2.5.其中,以天然气为热源的燃气锅炉集中供热和燃气壁挂炉最为清洁,可减排SO2和NOx 85%左右,减排PM10和PM2.5 99%左右;洁净型煤和电锅炉的减排效率相对较低.低温空气源热泵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对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可达到80%以上,而电锅炉仅30%左右.此外,改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可有效降低农村地区采暖的大气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973.
基于高斯烟团模型建立了适合新场气田的输气管道泄漏模型,考虑了管道压力、泄漏衰减、环境因素的影响,模拟分析了管道压力、泄漏时间与大气稳定度对泄漏天然气燃爆区域的影响,并计算获得了新场气田某干线天然气泄漏下风向燃爆极限距离图版,对指导管道安全政策、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4.
湿热海洋环境下接插件带电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针对湿热海洋环境下接插件带电腐蚀行为进行研究,为接插件材料的选材设计、维护和更换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温湿度记录仪以及无氧铜测试片等对三亚自然环境试验站的腐蚀环境进行监测,分析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湿热海洋自然环境暴露试验对电路板贴片式和插针式接插件的带电和不带电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接插件在两种工况下的腐蚀行为规律及差异。结果三亚湿热海洋大气环境1—3月份呈干湿交替循环,每天至少发生1次循环,每天平均潮湿时间分别为6.0,7.4,11.6 h。1—3月份的环境腐蚀性均为GX级,其中3月份腐蚀环境较1月2月更加严酷。贴片式数据通信接插件在带电和不带电工况下湿热海洋环境自然暴露3个月后,腐蚀行为基本相似,无明显差异,接触电阻没有发生变化,绝缘电阻均降为107?,金属元器件均未发生明显腐蚀。插针式接线端子在带电和不带电工况下湿热海洋环境自然暴露3个月后,接触电阻未发生变化,但腐蚀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在不通电流工况下,螺钉发生严重腐蚀,绝缘电阻下降为106?,而在3 A电流通电工况下,螺钉未发生腐蚀,绝缘电阻均大于109?。结论湿热海洋环境下电流对不同接插件腐蚀行为影响存在差异,对贴片式数据通信接插件腐蚀行为基本不影响,对插针式接线端子腐蚀行为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75.
为了解在反季节催花期间不同催花肥处理下莲雾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 V3-V4区进行检测,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分析不施肥(CK)与两种不同浓度施肥处理组(IF组,即无机肥处理组;GM组,即羊粪有机肥处理组)下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①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到10 925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操作分类单元),包括239 639条有效序列,可分为28个门411个属.②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细菌群落多样性顺序为IFM(中浓度无机肥处理)> GML(低浓度羊粪有机肥处理)> IFL(低浓度无机肥处理)> GMM(中浓度羊粪有机肥处理)> CK(对照)> IFH(高浓度无机肥处理)> GMH(高浓度羊粪有机肥处理).其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要菌群,所占比例超过总数的67.33%.③不同施肥条件下莲雾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显示,CK、IF组和GM组所特有的OTU数量分别占总数的0.51%、7.08%和2.60%,表明不同肥料的添加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IFH和GMH处理下,酸杆菌门的Subgroup_2_norank属与绿弯菌门的JG37-AG-4_norank属的相对丰度最高,分别为13.13%和15.89%.④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热图分析表明,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这五类菌群与不同环境因子的显著性关系如下:装甲菌门群落结构与pH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硝化螺旋菌门群落结构分别与w(TN)和w(有机质)呈现出显著负相关,酸杆菌门群落结构与w(速效磷)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门群落结构与w(速效磷)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厚壁菌门群落结构分别与w(速效磷)和w(速效钾)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研究显示,适量施加无机肥或羊粪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良与维系.   相似文献   
976.
雷敏婷  彭亮  韩博平  雷腊梅 《环境科学》2018,39(12):5523-5531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特征性蓝藻,具潜在的产毒能力,近年来因其向全球温带地区扩展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广东省20座不同营养类型水库的历史数据(2010年的春季、夏季和冬季)为基础,重点考察拟柱孢藻在广东省水库的发生和分布状况.调查期间共发现19座水库存在拟柱孢藻,其种群生物量在0. 000 1~39. 740mg·L~(-1)之间,占浮游植物的0. 02%~97. 07%.拟柱孢藻具明显的空间及季节分布特征,粤西地区的出现率(77. 78%)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66. 67%)和粤北地区(33. 33%),冬季的检出率(85%)高于夏季(70%)和春季(40%),分析表明水温是决定拟柱孢藻空间及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拟柱孢藻在不同营养状态的水库之间出现率差异明显,富营养型水库的检出率(81. 48%)显著高于中富营养型水库(66. 67%)和贫中营养型水库(33. 33%),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拟柱孢藻生物量与总氮(TN)、营养状态指数(TSI)呈正相关,与可溶性无机氮(DIN)、可溶性活性磷(SRP)及透明度(SD)呈负相关,推测高氮、低磷、低透明度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拟柱孢藻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977.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结合14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ST)这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56 d培养实验结束时,CK处理土壤累积矿化率(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达到1. 64%,而NPK和ST处理较CK处理显著降低了0. 34%和0. 39%(P 0. 05),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碳有一定的固持作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有所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3种处理土壤碳矿化的激发效应由负激发效应逐渐转为正激发效应. 56 d时,ST和NPK处理土壤的负累积激发效应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22. 07和9. 05倍(P 0. 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NH+4-N和DOC含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MBC和MBN含量间接影响土壤累积激发效应,且NH+4-N对土壤累积激发效应有直接的显著负影响.综上所述,长期施肥降低了稻田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有利于增强稻田土壤碳的固持和积累,秸秆还田加化肥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78.
1982—2015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亮  丁明军  张华敏  文超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2):2084-2097
量化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和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论文基于GIMMS-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残差分析,探讨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1982—2015年间长江流域除岷-沱江和太湖流域植被覆盖度为下降趋势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69.77%,其中45.09%的区域呈显著上升趋势(P<0.1);2)基于Mann-Kendall突变分析发现,1982—2015年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存在突变现象,且区域差异性显著;3)气温与植被覆盖度的偏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的像元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31%,表明气温是长江流域近30 a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力以持续增强为主,人类活动减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流域、岷-沱江流域、汉水流域局部区域以及各大省会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979.
Cd S/Mo S_2,an extremely efficient photocatalyst,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hydrogen photoproduction and pollutant degradation.Cd S/Mo S_2can be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one-step hydrothermal process.However,the effect of the sulfur source on the synthesis of Cd S/Mo S_2vi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s has seldom been investigated.We report herein a series of one-step hydrothermal preparations of Cd S/Mo S_2using three different sulfur sources:thioacetamide,L-cysteine,and thiourea.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ulfur source strongly affected the crystallization,morphology,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ultraviolet(UV)–visible-light-absorption ability of the Cd S/Mo S_2.Among the investigated sulfur sources,thioacetamide provided the highest visible-light absorption ability for Cd S/Mo S_2,with the smallest average particle size and largest surface area,resulting in the highest efficiency in Methylene Blue(MB)degradation.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d S/Mo S_2synthesized from the three sulfur sources can be arrang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thioacetamideL-cysteinethiourea.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k)for thioacetamide,L-cysteine,and thiourea were estimated to be 0.0197,0.0140,and 0.0084 min~(-1),respectively.However,thioacetamide may be limite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erms of its price and toxicity,while L-cysteine is relatively economical,less toxic and exhibited goo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toward MB.  相似文献   
980.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reports on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ferric iron (Fe(III)) is reduced to ferrous iron [Fe(II)] in anaerobic environments, accompanied by simultaneous oxidation of ammonia to NO2-, NO3-, or N2. However, studies on the relevant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are rare. Recently, in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Fe(III) on the activity of Anammox sludge, excess ammonia oxidization has also been found. Hence, in the present study, Fe(III) was used to serve as the electron acceptor instead of NO2-,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ammox coupled to Fe(III) reduction (termed Feammox)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160days of cultivation, the conversion rate of ammonia in the reactor was above 80%, accompanied by the produc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NO3- and a small amount of NO2-. The total nitrogen removal rate was up to 71.8%. Furthermore, quantities of Fe(II) were detected in the sludg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d denaturat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alyses further revealed that in the sludge, some Anammox bacteria were retained, and some microbes were enriched during the acclimatization process. We thus deduced that in Anammox sludge, Fe(III) reduction takes place together with ammonia oxidation to NO2- and NO3- along with the Anammox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