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209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The allocation of land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mpetes with other land uses and the needs of society for development, food, and extra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rade‐offs between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alternative land uses are unavoidable, given the realities of limited conservation resources and the competing demands of society. We developed a conservation‐planning assessment for the South African province of KwaZulu‐Natal, which forms the central component of the Maputaland–Pondoland–Albany biological diversity hotspot. Our objective was to enhance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while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spatial guidance in the resolution of potential policy conflicts over priority areas for conservation at risk of transformation. The conservation‐planning assessment combined spatial‐distribution models for 646 conservation features, spatial economic‐return models for 28 alternative land uses, and spatial maps for 4 threats. Nature‐based tourism businesses were competitive with other land uses and could provide revenues of >US$60 million/year to local stakeholders and simultaneously help meeting conservation goals for almost half the conservation features in the planning region. Accounting for opportunity costs substantially decreased conflicts between biological diversity, agricultural use, commercial forestry, and mining.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benefits arising from conservation and reducing potential policy conflicts with alternative plans for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ful strategies that combin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e conservation action. Negocios de Conservación y Planificación de la Conservación en un Sitio de Importancia para la Biodiversidad  相似文献   
92.
根据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的特点,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危险点分为起重机械、机械设备、变配电站(室)、锅炉、压力容器、危化品等6类。以该分类为基础,选用风险评价半定量的评点法作为危险点评价分级的理论依据。分析并研究各类危险点所应考虑的不同评点因素,设计评点分层标准和评点分值,计算各类危险点的总评点分值。结合研究院危险点安全管理的控制重点,统筹分析每类危险点的风险等级分布情况,确定其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93.
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引发的松散物质(即震损物源)剧烈迁移会给震区环境与安全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大量的震损物源加剧了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及湖泊淤积风险。获取震损物源的分布与数量,是减少灾害风险与保护湿地景观的基础。因此,利用DInSAR技术实施地表形变监测,基于形变数据,再结合光学遥感数据解译和实地观测,估算九寨沟景区震损物源,解析空间分布与数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地震在震中的西北侧造成了较大的沉降形变,在震中东南侧也产生了轻微隆起形变,雷达视线向形变量达-23~11 cm;景区震损物源呈带状分布,沿沟谷和道路较为发育,以五花海区域最为集中,估算数量达1.658×105m3。研究结果将为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防治及河湖湿地的绿色防淤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4.
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物场地的管理方法,探索了我国污染场地分类管理的程序:从疑似污染场地的申报建档、疑似污染场地的初步调查、场地的危害分级、污染场地的详细调查、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到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以及贯穿场地管理始终的环境监测.在上述管理程序中还缺失危害分级的方法,其他步骤已有相关技术文件支持.本文进一步构建了其中场地危害分级的方法:即根据污染源是否存在,污染物的性质、赋存状态、迁移性、含量水平,周围是否有敏感目标及其类型,分成不同的危害级别和管理级别,并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江苏省八家氯丹、灭蚁灵生产企业场地为例,经初步调查和危害分级,将8个场地分为3类:B类场地(有1个场地)环境介质中无超标污染物检出,但场地上的有害废弃物需要处置;C类场地(包括3个场地)局部有超标污染物检出,但场地不具备详细调查采样和修复的条件,需要对污染区进行隔离处置,以降低人体健康风险;还有D类场地(包括4个场地)需要详细采样以确定污染范围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最后一类4个场地进一步调查评估的结果,并考虑到场地实施修复的经费、技术可行性及场地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决定优先对其中1个场地实施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95.
加勒比松1a生幼林氮磷钾不同配比的追肥试验表明,追肥后6a,肥效都极显著;其中以第2a的效果最显著,最大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不追肥增加39.1%~52.6%、45.4%~109.3%和34.1%~405.6%;6a后肥效下降,但追肥仍比不追肥的树高、胸径、材积增长8.7%~20%、10.9%~17.9%、31.5%~54.7%。氮磷钾配合施用的效果最佳,施氮磷而缺钾有负效应。当氮磷钾相同配比(N30P30K30)时有特殊的低效应。  相似文献   
96.
太湖内源营养盐负荷状况及其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狄贞珍  张洪  单保庆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3872-3882
以太湖沉积物-上覆水界面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夏季采集46个样点的沉积物柱状样,分析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盐(正磷酸盐、氨氮、硝氮)的浓度空间分布,估算表层沉积物中磷、氮的扩散通量,明确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布规律,以探明内源营养盐负荷对太湖上覆水的污染贡献,并为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转移过程理论补充证据.结果表明:太湖西北部区域的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正磷酸盐和硝氮浓度较高,分别达到1.11 mg·L~(-1)和1.25 mg·L~(-1)以上;大部分湖区的氨氮浓度超过2 mg·L~(-1).全湖区范围内,从表层沉积物的上覆水到孔隙水,氨氮含量呈现升高趋势而硝氮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北部3个湖湾区的沉积物营养盐扩散通量最高,正磷酸盐为2.69~4.60 mg·m~(-2)·d~~(-1),氨氮为17.8~45.7 mg·m-2·d~(-1),而湖岸河口区是沉积物硝氮内源释放显著的区域.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正磷酸盐和氨氮的年内源污染负荷分别为64.6 t·a~(-1)和1756 t·a~(-1);而上覆水向沉积物汇入硝氮的年负荷为1102 t·a~(-1).氨氮的内源污染负荷与外源污染负荷之比高达18.7%,氨氮、总磷和总氮内源污染为上覆水贡献的浓度分别为0.361、0.013和0.134 mg·L~(-1),表明自由扩散带来的内源负荷会使太湖水中营养盐污染恶化,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7.
采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将茅山断裂带中段的重力数据分解为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用于研究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可以将重力数据分解为不同深度的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局部异常解释为浅部地质体引起,区域异常解释为深部地质体引起。基于此种地质解释,分析了不同深度地质体与重力异常的对应关系,并对产生异常的原因进行解释,推断出该区的主要断裂构造,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形式与重力异常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8.
两种不锈钢在冷却塔冷凝酸液中的耐蚀性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304不锈钢和316L不锈钢在电厂冷却塔内海水及烟气形成的模拟冷凝酸液环境中的耐蚀性能。方法利用浸泡试验和电化学试验方法测试两种不锈钢在模拟冷凝酸液中的腐蚀形貌、腐蚀率和极化曲线。结果 304不锈钢在模拟冷凝酸液中的耐蚀性能较差,其腐蚀率及钝态稳定性受冷凝酸液pH值的影响较大;316L不锈钢在模拟冷凝酸液中的耐蚀性能较好,其腐蚀率及钝态稳定性受冷凝酸液pH值的影响较小。结论 316L不锈钢在冷却塔冷凝酸液中的耐蚀性能明显优于304不锈钢。  相似文献   
99.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为热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常规可获取的能源、交通、人口等统计资料,利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清单法,研究了2010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各类人为热排放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人为热排放总量为1.4′1019J/a,其中工业、交通、建筑、新陈代谢分别占75.1%、12.5%、9.9%和2.5%.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和南京五个城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约占研究区域总量的71%.长三角城市群的人为热年平均排放通量为5.3W/m2,大部分地区介于5~30W/m2,城市高值区一般介于20~70W/m2,上海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为方便有关环境气候模式的输入,本文提供了人为热排放的网格化空间分布和简单的时间变化廓线.  相似文献   
100.
深圳近岸海域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究深圳近岸海域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的污染特征,2013年9月采集了深圳近岸(离岸﹥2km)10份表层海水和7份表层沉积物.采用固相萃取分离、富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了其中16种PFCs的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有10种PFCs不同程度地检出,包括C4、C6和C8全氟磺酸盐(perfluorinated sulfonates,PFSAs)和C5~C11全氟羧酸(perfluorinated carboxylic acids,PFCAs).ΣPFCs质量浓度范围在1.74~14.7 ng·L-1之间,其中PFBS、PFOS和PFOA是主要的PFCs.ΣPFCs质量浓度分布呈西高东低的态势,伶仃洋和深圳湾ΣPFCs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大亚湾和大鹏湾(P0.05),距岸越远ΣPFCs质量浓度越低.表层海水中PFCs可能主要来自于近岸污水的排放以及河流入海的输入.表层沉积物中有8种PFCs不同程度地检出,包括C6和C8PFSAs和C5,C6,C8~C11PFCAs.ΣPFCs含量范围在2.22~2.62μg·kg-1之间,其中PFOS是主要的PFCs.ΣPFCs含量变化很小,可能主要来自对上覆海水中PFCs的吸附.沉积物吸附PFCs的能力随碳链长度增加而增强,且相同碳链长度的情况下,PFSAs较PFCAs更易于被吸附.此外,不同近岸海域PFCs质量浓度比较结果表明,深圳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FBS污染较为严重,而沉积物PFOS含量与其他海域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