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03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604篇
基础理论   136篇
污染及防治   242篇
评价与监测   134篇
社会与环境   79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了某大型焦化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装置对焦炉煤气燃烧废气中典型非故意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PPOPs)的脱除效果,对SCR装置入口和出口废气和SCR装置降尘中二英(PCDD/Fs)、多氯联苯(PCBs)和多氯萘(PCNs)的全部异构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CR装置对总PCDD/Fs的脱除效率最高,为94.6%,对总PCBs和总PCNs的脱除率分别为74.7%和78.4%.SCR装置入口和出口废气中UP-POPs同系物的分布模式明显不同,入口处以高氯取代为主,出口处以低氯取代为主.SCR装置对高氯取代UP-POPs有更好的脱除效果.催化还原和催化氧化降解同时发生是SCR装置脱除废气中UP-POPs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2.
铅大气污染物环境保护标准限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因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其大气污染物标准限值的合理性倍受关注.论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铅大气污染物环境质量与排放标准,通过计算提出基于保护环境空气质量的排放标准理论限值及建议限值.分析发现,目前国际上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为0.00015~0.0015 mg·m~(-3),但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年均浓度限值0.0005 mg·m~(-3);建议我国今后修订标准时对铅年均浓度和季均浓度限值进一步加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铅环境空气质量季均浓度限值水平已显落后;国际上目前各类排放源铅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在0.04~2 mg·m~(-3)之间,金属冶炼源等主要源的排放浓度限值在1~2 mg·m~(-3),其他排放源均在0.5 mg·m~(-3)以下;我国铅、锌熔炼源正在执行的排放浓度限值(8 mg·m~(-3))较为宽松,而其他源的铅大气排放浓度限值与国际上的限值基本一致.通过计算认为,保护公众健康的铅大气污染物的理论排放限值为1.2~2.4 mg·m~(-3).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建议铅、锌熔炼源的铅大气污染物新建企业排放浓度限值为2 mg·m~(-3);其他源的新建企业排放浓度建议限值为0.5 mg·m~(-3).经过过渡期,现有企业应达到新建企业的排放控制要求.铅的企业边界浓度排放限值是保护企业边界附近公众健康的有效屏障,但鉴于铅的污染特性,对于具体建设项目应加强环评力度,提出更具体明确的排放控制要求,并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点的环境监测等,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993.
994.
缙云山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及矿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仕奇  吕盛  高明  黄容 《环境科学》2019,40(2):953-960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最大的有机碳储存库,其微弱的变化就能影响大气CO2浓度的显著变化,其中森林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70%,因此如何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高效管理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缙云山5种典型林分: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及研究区内弃耕15 a的荒草地(对照土壤)为对象,采用矿化培养实验,分析了不同林分的土壤在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100 cm)中的有机碳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培养时长和土层深度均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有显著影响.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0~20 cm土层的矿化速率[11. 97~25. 12 mg·(kg·d)-1]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 0. 05),其他土层间矿化速率[4. 79~6. 51mg·(kg·d)-1]无显著性差异. 5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0~20 cm土层中竹林和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分别为177. 66 mg·kg~(-1)和120. 38 mg·kg~(-1),随着土层加深在60~100 cm土层中,针叶林累计矿化量最高达到了46. 96 mg·kg~(-1).双库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缙云山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不同林分下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针叶林土壤矿化能力较强,对难分解有机碳库的利用程度较高,而竹林和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高,可以有效促进碳循环,提高土壤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水体中不断发现微塑料,人们对其潜在环境、健康风险表示担忧.当前,对微塑料去除的方法也逐渐展开研究.该实验采用电絮凝-气浮法对水中粒径为60~100μm聚乙烯(PE)颗粒进行去除,分别考察了电极组合、电流强度、电解质浓度、溶液初始pH值对聚乙烯颗粒去除效果影响.结果 表明,以铝为阳极、铁为阴极的电极组合最优.较高的电解质浓度和碱性条件会降低聚乙烯颗粒的去除效果.以铝为阳极、铁为阴极,极板间距为1 cm,电流密度为4mA/cm2,电解质浓度为2.5 mmol/L,溶液初始pH值为7时,电解25 min后,聚乙烯颗粒的去除率为97.43%.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利益相关方的概念、界定方法,介绍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关系;提出公众参与的由来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讨论了如何通过强化公众参与以解决环评中的相关壁垒。  相似文献   
997.
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62,自引:11,他引:262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认为生态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其核心问题包括:谁补偿谁,即补偿支付者和接受者的问题,补偿多少,即补偿强度的问题,以及如何补偿,即补偿渠道的问题,本文认为,生态补偿的实施应以产权的明晰为基础,补偿额度须以资源产权让渡的机会成本为标准,进而对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8.
Concurrent ground-level ozone(O3) pollution and anthropogenic nitrogen(N) deposition can markedly influence dynamics and productivity in forests.Most studies evaluating the functional traits responses of rapid-turnover organs to O3 have specifically examined leaves,despite fine roots are another major source of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 input in forest ecosystems.How elevated O3 levels impact fine root biomass and biochemistry remains to be resolved.This study was...  相似文献   
999.
土地细碎化是与土地规模经营理念相背离的一种土地形态,细碎化的土地经营模式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粮食减产以及景观美观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土地细碎化程度的衡量多通过细碎度表征,但尚无统一标准,且主要针对农用地。以江苏东海县为例,首先结合景观指数与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耕地、基础设施用地、居民点用地以及生态用地的细碎度,再通过系统聚类,分析不同地类细碎度组合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用地类型的细碎度是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结果,耕地细碎度与居民点细碎度有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态用地细碎度有着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础设施用地细碎度和居民点细碎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态用地细碎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土地细碎度基于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其分区也有着特定的区位特征。探讨不同用地类型细碎度间的关联性及空间分异特征可以为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以及景观改善等提供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Public willingness to pay (WTP) for urban rivers restor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Shanghai, Nanjing and Hangzhou in China with a sample of 1,285.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ositive WTP against zero WTP are analyzed using a binary logit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ome, Huji (residential registration) status, household size, home property ownership, riverfront access, and attitudes toward current water quality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likelihood of positive WTP. It is also found that respondents without local Huji are less willingness to pay positively in pooled sample and Shanghai sample. In the group holding property right of house but without local Huji is less willingness to pay positively in Hangzhou. Respondents in Nanjing are more willingness to pay positively than those in Hangzhou. Most common arguments against to pay for the restoration are “government’s duty”, “low income”, “non-local-Huji” and “lack of trust in the government in how it spends money”. The result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and specific situations in China. The findings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non-market valu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ublic policy making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