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65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448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134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后,通过对极重灾区生态系统类型解译和地面植被样方调查, GPP、LAI反演,以及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综合评估了极重灾区植被和土壤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趋于稳定向好的恢复态势。2017年的裸露地表面积虽高于震前(2007年),但相对于震后(2008年后)已有所减少。从生态系统质量上来看:GPP、LAI均值在2014年以后呈持续缓慢上升状态,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良好的恢复力。但是部分在地震中损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仍未恢复到原来状态。成都平原区域部分农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至2017年,地震破坏迹地植物种类明显增加。但仍以蔷薇科、菊科和禾本科等先锋物种为主,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似。地震破坏迹地的群落结构已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垂直分层方面,除干旱河谷区域群落结构仅草本或灌草结合1个层次外,其余区域的群落结构已经形成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次;土壤肥力状况总体上对照点优于受损点,受损点土壤肥力状况仍呈恶化状态。地震造成的土壤裸露,加速了矿化过程,短期内受损点速效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长期来看将导致营养元素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在加强地质灾害监管,预防次生灾害的基础上,龙门山前华西雨屏一带,自然植被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干旱河谷区域可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取适当人工恢复措施,同时注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促进植被恢复;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保护基本农田。同时,应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各级各类保护地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2.
Dispersal Can Limit Local Plant Distribution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The ability of species to establish new populations at unoccupied sites is a critical feature in the maintenanc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 has taken on new importance as a resul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xpected changes in species distribution. To examine the dispersal potential of plant species, seeds of four annual plant species were experimentally dispersed 40 to 600 m from existing populations in Massachusetts (U.S.A.) to 34 nearby unoccupied but apparently suitable sites. At three of these sites new popu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hat persisted for four generations and expanded slowly in area. At seven sites, a small initial population eventually died out. At the 24 other sites, new populations did not become established, indicating that the sites were in some way unsuitable, that not enough seeds arrived, or that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seed germination do not occur every yea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me species may be unable to disperse naturally out of their existing range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particularly if habitat fragmentation creates barriers to dispersal. These species may have to be assisted to reach suitable sites nearby to prevent their extinction in the wild.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模拟实验,与WATER9模拟结果比对和误差分析,使用优化后的WATER9模型模拟计算扬州汤汪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的VOCs排放量,并分析各参数对VOCs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ATER9模型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量的模拟要求,优化后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偏差小于8%.实验结...  相似文献   
104.
We investigat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in the association of abusive supervision and employee work behaviors (task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toward the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s).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366 supervisor–subordinate dyads, we found that LMX fully mediate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on all three work behaviors. In addition, we conducted a supplementary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54 supervisor–subordinate dyads from a garment company, and we found that LMX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usive supervision and employee objective future performance with interactional justice controlled.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5.
微塑料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已成为新的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强吸附剂,微塑料可以吸附共存的有机污染物,进而改变其环境行为和毒性;也可以通过解吸作用促进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因而,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强度和机理是全面评估两者的环境风险和深度研究微塑料毒性机制的必要信息。目前微塑料研究处于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加之微塑料本身成分、粒径、表面风化情况的复杂性及共存有机污染物的多样性使两者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亟需理清微塑料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机制。因而,本文详细综述了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作用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从微塑料性质(成分、粒径和表面风化)、有机污染物性质和水环境介质性质方面探讨了吸附的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机制,希望为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及吸附的后续影响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6.
为提高巷道超前支架迈步前移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立一种基于液压油液体积平均释放原则的迈步稳定控制方法。用软件仿真及样机实测的方法,检验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直线、对数曲线、指数曲线的阀芯位移控制方法相比,应用所建立的方法,设备迈步过程支撑力波动最小,稳定过程耗时最短,为2.2 s,顶板变形量最小,最大值约为4.74 mm。而采用对数曲线控制方式效果最差,稳定过程耗时3.8 s,顶板变形量最大值达到9.48 mm。  相似文献   
107.
负压蒸发技术处理废弃钻井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负压蒸发技术处理3种不同组分的废弃钻井液。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蒸发温度为79℃;当蒸发温度低于95℃时,相15~#原液的出水氨氮质量浓度、悬浮物质量浓度、色度分别低于3.40 mg/L、0.093 mg/L、11倍,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当蒸发温度低于79℃时,钻井液1和钻井液2的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均低于37.00 mg/L,悬浮物质量浓度均低于0.080 mg/L,色度低于13倍,COD低于114.0 mg/L,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通过后续过滤除油工艺可降低钻井液中的石油类质量浓度,使最终出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08.
为解决水体因低碳氮比而导致脱氮效率差的问题,将颗粒聚己内酯(PCL)重新塑形为阶梯环状,研究其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生物膜载体与固相碳源的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静态实验中,平均反硝化速率为8.57 mg NO3-N/(L·h);反硝化过程为零级反应。连续填充床实验中,超过90%的硝酸盐可被去除,出水NO2-N质量浓度低于0.20 mg/L;出水NH3-N质量浓度略有上升;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先上升后降低至1 mg/L左右。电子扫描显微镜扫描显示,PCL阶梯环反应表面空隙率较高,表面生物膜以杆菌为主,反应后被明显腐蚀;液相色谱检测显示PCL阶梯环分子量反应前后略有下降,其结构未受到破坏;表明该材料适合作为反硝化反应的碳源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载体供微生物附着生长。  相似文献   
109.
苗秀生  储少岗 《环境化学》1995,14(5):436-441
利用衍生化气相色谱法对黄磷诱发氧化苯酚降解产物进行了研究,在磷酸存在下,以甲醇作酯类衍行生试剂,分别和SE-52和HP-17石英毛细管双柱结合GC-MS进行分离定性定量,黄磷诱发氧化苯酚降解产物以羧酸为主,在反应温度50℃时,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速率常数(K):0.077min^-1,半衰期(t1/2):9.0min。  相似文献   
110.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企业业务网络化已为时不远,根据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零距离"就业需要,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参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