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2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521篇
安全科学   218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166篇
综合类   1320篇
基础理论   283篇
污染及防治   403篇
评价与监测   170篇
社会与环境   133篇
灾害及防治   8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袁信  周键  田森林  蒋明  宁平  张秋林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465-1471
为高效催化水解净化废气中的HCN,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改性γ-Al2O3制备HCN水解催化剂,考察不同金属组分及其负载量对HCN催化水解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金属对HCN的催化水解活性依次为Cu>Cr>Fe>Zn>Ni>Co,Cu/γ-Al2O3系催化剂中Cu的最佳负载量为15.0%,添加1.0%的Ni有助于增加该催化剂对HCN的催化水解性能. 空速为18 000 h-1时,Cu/Ni/γ-Al2O3型催化剂在6 h内净化效率均能保持在91%以上,尾气中ρ(NH3)为16.6 mg/m3. 采用X线衍射(XRD)、扫描电镜与能量色谱(SEM/EDS)、N2物理吸附(N2-BET)对Cu/Ni/γ-Al2O3系催化剂表征可知,CuO是Cu/Ni/γ-Al2O3系催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未改性γ-Al2O3相比,Cu、Ni改性后催化剂微孔和中孔(孔宽为1.7~15.0 nm)的孔体积有所降低,其中直径较小的中孔对HCN的催化水解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2.
西藏土壤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藏地区土壤汞的污染水平与现状,采集西藏四区-市(拉萨、林芝、那曲、阿里、日喀则)耕地、冲积土、草地、荒地4 种类型的土壤,其中表层土壤54 个,剖面样品18 个.利用直接加热-金管富集-原子吸收法对土壤中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土壤中汞含量平均含量为0.026 mg·kg^-1,低于我国土壤中汞的背景值,与先前西藏土壤中汞的含量相近.部分样品中汞的含量较高,其中最大值为0.563 mg·kg^-1,可能与人为源点状污染有关.西藏土壤汞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势分布特征,土壤中汞含量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这与西藏的地势条件和人为活动有关.由于土壤中有机质与人为影响的差异,不同类型土壤中耕地土壤汞含量最高(0.051 mg·kg^-1),冲积土最低(0.015 mg·kg^-1),偏远地区荒地汞含量最稳定.西藏东南和西北地区土壤汞的垂直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差异,西北低汞含量地区垂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而东南地区分布规律并不明显,人为翻动频繁和较复杂汞来源与迁移是造成都东南部耕地土壤和河滩土汞含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以西藏土壤背景含量水平为单因子污染评价标准,结果显示西藏27.4%的土壤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31.5%处于无污染状态,人为活动对西藏地区土壤中汞含量的升高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3.
生物炭与化肥混合对氨挥发和磷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生物炭化肥的加合作用,利用烟沫(YM)和酒糟(JZ)这2种工业废弃物及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JG)为原材料制成生物炭,同时将烟沫生物炭进行改性制成烟沫改性生物炭(M-YM),采用培养实验的方法,研究4种生物炭分别在不同化肥配比下,在一定时间内氨挥发和磷固定的规律,以期为生物炭的农业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4种生物炭与不同化肥配比下氨的累积挥发量和挥发率表现为A1 > A2 > A3(A1:2.25 g尿素;A2:2.25 g尿素+2.25 g氯化钾;A3:2.25 g尿素+2.25 g磷酸二氢钾),尿素中添加氯化钾与磷酸二氢钾减少了氨挥发,不同生物炭在所有化肥配比下氨累积挥发量和挥发率均表现为JZ > M-YM > YM > JG;②4种生物炭在B1、B2和B3(B1:0.4 g磷酸二氢钾;B2:0.4 g磷酸二氢钾+0.3 g尿素;B3:0.4 g磷酸二氢钾+0.3 g氯化钾)处理下磷的固定量均先增加后减小,随后在培养的第30~60 d所有处理的磷固定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4种生物炭对磷的固定率均在B1处理时最大,在B1、B2和B3化肥配比下,4种生物炭对磷的固定率大小顺序均为M-YM > YM > JG > JZ.因此,在农业施肥中为降低氮肥中氨的挥发可在尿素中添加氯化钾和磷酸二氢钾,同时在磷的固定方面,可考虑增大生物炭的粒径以减弱其对磷的固定能力.  相似文献   
994.
不同施肥条件下紫色土旱坡地可溶性有机碳流失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明确紫色土旱坡地可溶性有机碳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流失特征,得出最佳的养分管理方式,对提升三峡库区的耕地质量、维持土壤碳平衡和减轻土壤碳流失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试验站内设置标准化径流小区,研究紫色土旱坡地在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常规)、优化施肥(优化)、85%优化施肥配施生物炭(生物炭)和85%优化施肥配施秸秆(秸秆)]条件下的产流产沙情况和土壤有机碳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①壤中流径流量占径流总量(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52.84%~92.23%,壤中流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通量占DOC总流失通量的43.64%~87.35%,壤中流是雨季径流的主要方式和土壤DOC流失的主要途径.②秸秆处理的地表径流量、产沙量、地表径流DOC流失通量和泥沙有机碳流失通量较优化处理分别降低了30.39%、39.41%、28.71%和23.97%,壤中流径流量和壤中流DOC流失通量较优化处理略有升高.生物炭处理的产流产沙量、地表径流DOC流失通量、壤中流DOC流失通量和泥沙有机碳流失通量均显著高于优化处理.③ DOC流失通量占土壤有机碳总流失通量的99.31%~99.94%,DOC是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有机碳流失的主要形式,各处理的DOC流失通量呈现:生物炭 > 优化 > 秸秆 > 常规 > CK.④生物炭和秸秆处理的SOC含量较优化处理分别提高了95.79%和32.16%.85%优化施肥配施秸秆能显著减少紫色土旱坡地的地表径流量、泥沙流失量和土壤有机碳流失通量,同时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是紫色土旱坡地的最佳养分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995.
建立了基于^18C固相萃取柱和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分析水体中环境激素类物质——有机氮、有机磷类农药的分析方法.并对方法的回收率、灵敏度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了北京市七类典型污染点源50个采样点位有机氮、有机磷类农药的浓度。检出的有机氮、有机磷农药包括马拉硫磷、莠去津、对硫磷和乙草胺.检出率都较低。低于8%;检出有机氮、有机磷农药的浓度范围是0.11~4.02mg/L。该方法对有机氮、有机磷农药的回收率除嗪草酮为30%外.其余在83.9%~94.7%之间。  相似文献   
996.
如何应对液氯运输发生的泄漏事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彤  赵明  李静 《安全》2005,26(2):15-16,21
1引言 氯被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广泛使用.多用于自来水消毒、纸浆漂白、制溴、橡胶、油墨、颜料和农药等.然而氯的危险性更值得我们注意,如氯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乙醚、氢气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人体吸入氯气会中毒,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死亡;氯挥发性极强,空气中的水蒸汽即可与之反应生成盐酸雾及次氯酸,所到之处腐蚀物品、危害人体和动植物.由于目前相关防范措施还不完善,人们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等原因,时常有液氯泄漏事故发生,随之酿成人员中毒、爆炸等灾害性事故.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及时准确采取应对液氯泄漏事故安全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97.
在工业化国家,已经证实了生物补救、植物工程与人工地下永补充的有效性.他们对发展中世界也有巨大的使用潜力.模拟自然的发育过程,它们提供了使环境可持续的解决办法.当这些和那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关于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的问题,也应该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998.
卤代肉桂酸因具有肉桂酸一样的抑菌、抗氧化和抗微生物活性作用,故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和农药等生产行业.为了研究卤代肉桂酸对羊角月牙藻急性毒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基于分子拓扑理论,计算了14个卤代肉桂酸分子的4类分子结构参数,筛选了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13)和电性距离矢量(M15)作为理论结构描述符,将其与卤代肉桂酸对羊角月牙藻急性毒性进行回归分析,并将这2种参数作为神经网络法的输入层参数,采用2-2-1的神经网络结构,构建了相关性良好的预测毒性的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总)为0.951,预测的毒性值与其相应文献实验值的相对平均误差为4.49%,吻合度较好,利用模型预测了另外12种卤代肉桂酸对羊角月牙藻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卤代肉桂酸对羊角月牙藻急性毒性与2种分子结构参数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99.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air pollution caused by cement plants on nearby residential areas and performs an exposure assess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 (PM) and total Cr, Cr6+, Pb, and Al. Further, the blood Cr levels of residents exposed to PM released by cement plants are also assessed. Nine buildings (eight residential and one elementary school building) close to cement plants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which were located in Pyeongtaek port, in west of Gyeonggi Province, South Korea. A total of 51 suspended particul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a flow rate of 2.0 L/min. Total Cr was more widely detected in residents’ house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PM levels were higher at distances of 4.1 and 4.8 km than those at closer distances of 2.7 km. This wa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wind direction. The estimated mean blood level of Cr for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as 3.80 μg/L, which is higher than levels estimated by other studies on Cr blood levels. Therefore, cement plants could cause an increase in total Cr and blood Cr levels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more continuous monitoring is necessa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impacts.  相似文献   
1000.
As an environmental friendly measure for surface runoff reduction,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urban areas. However, due to high price of land and additional expense for LID construction in highly urbanized areas, the developers of real estate would not like to proceed LID exploitation. Floor area ratio (FAR) refers to “the ratio of a building’s total floor area to the size of the piece of land upon which it is built.” Increasing FAR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ers can construct higher buildings and earn more money. By means of awarding FAR, the developers may be willing to practice LID construction. In this study, a new residential district i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runoff reduction goal achieving by LID practices and the incentive of awarding FAR to promote LID construction. The System for Urban Stormwater Treatment and Analysis IntegratioN (SUSTAIN)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runoff reduction under various LID designs and then derive the Pareto-optimal solutions to achieve urban runoff reduction goals based on cost efficiency.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um surface runoff reduction is 20.5%. Under the extremity scenarios, the government has options to award FAR of 0.028, 0.038 and 0.047 and the net benefits developers gain are 0 CNY, one million CNYand two million CN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provide a LID construction guideline related to awarding FAR, which supports incentive policy making for promoting LID practices in the highly urbanized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