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454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与淋失风险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肥料过施导致的土壤磷素累积和淋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 km2)为研究区,采用高密度布点采样、Arc GIS软件和属性相似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以P计,下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磷素的淋失风险.结果表明,菜地、果园、稻田和茶园土壤Olsen-P平均含量为62.0、16.1、14.4和13.7 mg·kg-1,是林地(平均含量为2.36 mg·kg-1)的5.8~26.3倍.5个土地利用类型土壤Olsen-P含量均具有高等变异水平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C0/(C0+C)=50%),这与区内地形地貌、土壤母质、人工施肥等具有密切关系.根据土壤0.01 mol·L-1Ca Cl2浸提态P和Olsen-P的非线性关系可确定区内红壤和水稻土P的淋失风险临界值分别为69.97和98.40 mg·kg-1,并据此对脱甲河小流域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旱地土壤具有明显较高的淋失风险,其中中等以上的比例占36.4%,而稻田土壤仅有0.2%,为中等以上淋失风险.因此,控制旱地(尤其是菜地)磷肥的投入是降低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P淋失风险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阿哈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贵州高原阿哈水库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2年至2013年枯水期(11月)、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对浮游植物与水样进行分层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可分为23个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B、D、J、LO、P、S1和X1,其时空分布特征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与丰水期分别以B+D+P+LO、S1+LO以及S1为主,其丰度由枯水期至丰水期依次递增;优势功能群主要在15 m以下水体发生变化,营养物质分布差异及人工放闸泄水是产生该特征的主要原因;采样点大坝和库中的优势功能群季节变化大致相同,但却表现出大坝多于库中,而其丰度却低于库中的特征,水动力条件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经RDA分析得出,优势功能群丰度与水温呈正相关,与总氮、透明度、磷酸盐、硝氮呈负相关,其中水温、透明度为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3.
采用厌氧培养技术、低温培养技术(8℃)及多种菌群的混合培养技术,分别通过限制性培养基,分离筛选出产甲烷菌(MPB)、纤维素降解菌(FDB)、蛋白酶产生菌(PPB)、硫酸盐还原菌(SRB)以及产氢细菌(HPB),以猪粪、油菜秸秆、牛粪为发酵底物,进行复合发酵沼气试验。结果表明:当MPB、FDB、PPB、SRB、HPB混合比例为4∶3∶3∶1∶2时,甲烷的产量最高,其得率达200.13 m L/L,明显高于未添加复合菌剂时的甲烷产量(仅48.02 m L/L)。  相似文献   
44.
利用2000~2010年共11期MODIS地表温度资料和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揭示武汉城市群的夏季热岛效应,反演并计算出10 a间武汉城市群日间和夜间的热岛强度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对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热岛指数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热岛的分布特征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武汉市不同热状况区面积的变化和热场的变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是主要热源和热中心;自2000年起,武汉城市群城乡温度差异逐步减小,热中心分布向外扩散,城市热岛区域急速扩张,整体热环境趋于恶化;新兴城区的开发增加了武汉市的热源分布,人工表面的增加以及自然表面的减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45.
基于圈层建设用地密度分析,提出了城市扩张核心度指数;通过计算城市扩张核心度指数和城市扩张强度指数,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27个主要城市距城市中心不同距离区域的城市扩张的时空模式。研究发现:(1)1990~2010年,大部分城市核心度指数不断降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与国家区域政策密不可分,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1990~2000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核心度值减少幅度较大,2000~2010年则是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降低明显。总体上看,西部和东北部城市的核心度指数要高于东部和中部的城市,结构更加紧凑。(2)城市扩张最活跃的地方总是出现在核心区边界附近,并不断向外推移。(3)城市的形态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1990~2000年,一线城市扩张的强度和范围远大于其他城市;2000~2010年,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强度和范围明显增加。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逐渐由单中心扩展向多中心协同发展转变,而经济相对落后西部城市和东北部城市,城市结构比较紧凑,保持着单中心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46.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以上的政区为例,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9~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名划分4种类型,提出未来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C∈[0.5,0.8],整体位于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0.3,0.5],整体属于中度耦合协调;(2)1999~2013年泛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仍表现负相关的特征;(3)未来苏南地区、皖江地区、杭甬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分布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而苏北地区、皖西地区、浙西南地区需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实力各种要素的投入,并将城市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47.
为解决猪场废水高色、高浊、高盐的水质特征对藻菌微生物体系处理效果的限制作用,采用电场处理与多种不同微藻/细菌(活性污泥)微生物体系处理相结合,考察了电场对微生物处理猪场废水的效果和生长状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同时,通过对比微藻、微藻-活性污泥、活性污泥3种微生物体系对经电场处理养猪沼液中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生长情况,考察了电场处理对微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电场对养猪沼液色度和浊度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0.43%、99.69%;电场处理后的沼液再进行微生物处理可取得更优的处理效果,微生物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0.65%、67.30%.此外,微藻-活性污泥共生体系在污染物去除效果和生长状况方面均优于单一微生物体系.微藻-活性污泥体系最终叶绿素a含量为接种时的7.65倍,活性污泥生物量为接种时的1.51倍,远高于单一微生物体系.说明电场处理与微藻-活性污泥生物处理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污染物去除效果,同时获得更多有价的生物质资源,实现更为可观的经济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8.
以氯甲基聚苯乙烯树脂(CMPS)为前体,经后交联反应合成超高交联树脂(J-2),再经硫脲胺基改性得到硫脲修饰超高交联聚苯乙烯树脂(TU-PS).通过BET、FTIR等对树脂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pH、吸附温度、接触时间等因素对TU-PS改性树脂吸附Cr(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树脂(TU-PS)对Cr(Ⅵ)吸附的最佳条件为:Cr(Ⅵ)初始浓度为500 mg·L-1、初始pH值为2、树脂用量为2.5 g·L-1、吸附温度为45 ℃、吸附时间为6 h.在此最佳条件下,TU-PS树脂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140.00 mg·g-1,去除率为70.18%.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TU-PS树脂对Cr(Ⅵ)的吸附是静电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9.
焦林申  张敏  秦萧  孔宇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8):2004-2017
对空置住房进行精准感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华北X县2019年全县居民用电大数据构建了一种精准的空置识别和空置率计算模型。结果显示:该县出现过空置的住房占比高达33.81%,年空置率为21.64%;月空置率在一年中随月份小幅规律波动,波谷出现在2月和8月,波峰出现在5月和11月;村空置率具有空间自相关属性,县城为空置率高值集聚区;全年性空置为1931种空置节律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将空置成因归纳为举家迁移和入城团聚等新流动模式促使全年空置和春节空置增多;扩展家庭内部住房过滤引发老旧住房空置;县城住房城镇化导致中心城区出现空置。应重视空置识别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基础作用,客观看待乡村住房空置现象,高度警惕县城的高空置率问题。  相似文献   
50.
基于山西省2018—2020年国控点位O3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O3污染特征,分别以晋城市和太原市为典型城市,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等气象因子以及前体物(NOx和VOCs)对O3的影响,并采用CAMx模式开展2020年6—8月山西省O3区域和行业来源解析. 结果表明:① 山西省O3超标天数中以O3轻度污染为主,且中度及以上污染呈增加趋势,O3污染集中出现在5—9月,且呈现较强的地域性特征,O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特征. ② ρ(O3-1 h)(臭氧1 h平均浓度)与气温、风速均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高温、低湿有利于O3的生成. 风速与ρ(O3-1 h)呈分段式线性关系,ρ(O3-1 h)随着风速增大而升高,当风速大于某一阈值时,ρ(O3-1 h)随风速的增加而下降. 以典型城市晋城市为例,当温度在25 ℃以上、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风速为4~5 m/s,且风向为南风和东南风时更容易出现ρ(O3-1 h)高值. ③ 山西省2020年6—8月O3区域来源解析表明,各城市O3本地源贡献较弱而传输贡献影响显著(>80%). ④ 山西省2020年6—8月O3行业来源解析表明,各市工业源类(电力源、焦化源和其他工业源)的贡献率在50%左右,柴油交通源贡献率在20%~27%之间. 研究显示,山西省O3污染传输贡献影响显著,联防联控势在必行,电力源、焦化源和柴油交通源对O3生成贡献较大,亟需优先加强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