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242篇
安全科学   11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623篇
基础理论   128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5 毫秒
991.
二溴联苯醚对纤细裸藻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检测纤细裸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研究了4,4’-二溴联苯醚(BDE-15)对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BDE-15(3×10-6mg/L)对纤细裸藻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时(3mg/L)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比空白抑制率达69.70%;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高浓度BDE-15作用下显著上升;谷胱甘肽(GSH)和细胞总蛋白含量则随BDE-15浓度增加明显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BDE-15浓度升高显著下降,具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BDE-15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最高浓度组(3mg/L)比空白对照提高93.45%,显示BDE-15胁迫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彗星试验结果显示纤细裸藻细胞DNA损伤程度随BDE-15浓度增加而加重,表明高浓度BDE-15具有潜在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992.
不同种植制度对稻田旱作季节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田旱作季节几种典型种植制度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包括休闲(fallow)、油菜对照(OR-ck)、小麦对照(W-ck)、油菜施N(OR-N)和小麦施N(W-N)5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稻田旱作季节N2O排放明显,CH4排放量较低,甚至表现为弱的CH4汇。稻田旱作季节N2O排放除受到N肥和种植制度影响外,还受土壤含水量影响,施N处理显著促进了N2O排放,降雨后N2O排放明显。小麦和油菜施N处理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8.51和13.47μg·m^-2·h^-1,季节累积排放量分别为87.31和59.48 mg·m^-2,均显著高于对照和休闲处理。不同作物种类间N2O平均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N2O季节累积排放量则表现为小麦显著高于油菜。各处理综合温室效应(100 a)依次为:OR-N〉W-N〉W-ck〉fallow〉OR-ck。各施N处理综合温室效应以N2O为主,但各无N处理则以CH4为主,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3.
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水位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兰  陈晓宏  张强  彭涛 《生态环境》2010,19(2):390-393
珠江三角洲水位变化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不精确性,这些特性既具有模糊特征,也具有灰色特征。在分析珠江三角洲灯笼山站年平均水位的变化特征和闸坡站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灰关联法分析代表站灯笼山站年平均水位与流量、海平面、潮差等8个因素的关系,年平均水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灰关联度均大于0.7,说明各因子对年平均水位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海平面变化与年平均水位的灰关联度为0.736,说明海平面变化是年平均水位的重要影响因素。选取灰关联度较大的(马+三)流量、闸坡站海平面、灯笼山站的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年平均低潮、年平均潮差这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为径流潮汐作用,第二主成分的代表因素为海平面上升,第三主成分的代表因素为年最高水位;其中海平面上升为代表的第二主成分对年平均水位的贡献率为20.1%。因此,海平面上升对灯笼山站年平均水位的影响虽然弱于径流潮汐作用,但其影响也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994.
孔赟  缪礼鸿  朱亮  徐向阳 《生态环境》2010,19(11):2657-2662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l株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橄榄网状链霉菌SG-001(Streptomyces olivoreticuli SG-001),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小球藻(Chlorefla pyrenoidosa)竞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G-001菌株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无菌滤液中,能够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混藻中两种藻细胞初始接种浓度均为4.0×106 mL-1时,在BG11纯培养条件下,添加SG-001无菌滤液有利于小球藻生长,但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不明显;而SG-001无菌滤液对天然加富水样中的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同时接种有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混合藻液中,添加SG-001无菌滤液能够明显提高小球藻的生长竞争能力,且水体中氨氮和可溶性总磷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5%和93.33%,而铜绿微囊藻在第8天时生长基本被小球藻抑制。  相似文献   
995.
河湖相连水系水体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湖流域上游洮滆水系河湖相连,湖荡密布。以滆湖—太滆运河、漕桥河—太湖为例,分析了该区域水系特征、生态状况、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河湖相连水系污染治理控制方案。通过加强流域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削减污染负荷,控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提高湖荡自然净化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拦截并净化水系入湖污染物,为入湖河流提供清洁水源;对入湖河流集水区各类污染源进行治理,拦截和控制沿线污染物进入入湖河流,建成清水河道,提高入湖河流自然净化能力,使污染物在入湖河流运移过程中进一步削减,在河湖连结处等关键水域构建强化净化污染物的生态拦截工程,再次削减入湖污染物,并对水系各污染控制要素进行系统调控和优化配置,在上游地区构建太湖污染防控和水环境保护的安全屏护体系。  相似文献   
996.
柠檬酸-Fe(Ⅱ)/K2S2O8对敌草隆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初始pH值为3.0时敌草隆在柠檬酸-Fe(Ⅱ)/K2S2O8体系中的降解行为.结果显示,0.1mmol·l-1敌草隆的最佳降解条件为:[K2S2O8]=2.0mmol·l-1,[Fe(Ⅱ)]=1.0mmol·l-1,[CA]=0.5mmol·l-1.在该条件下,敌草隆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半衰期为30.5min.此外,采用分子探针法鉴定了体系中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并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敌草隆在柠檬酸-Fe(Ⅱ)/K2S2O8体系中的降解产物,探讨敌草隆在柠檬酸-Fe(Ⅱ)/K2S2O8体系中可能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997.
苏州河底泥中重金属的烧结无害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有氧烧结法和还原烧结法处理苏州河底泥,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无害化效果.结果表明,有氧烧结温度900℃以上时,对Cu、Pb、Zn、Cd去除率达40%~65%;烧结温度为500~900℃时,尽管对Cu、Pb、Zn、Cd去除效果不明显,但能有效抑制其溶出.有氧烧结法不仅不能实现Cr的去除,而且会增加Cr的溶出,这是由于有氧烧结过程中Cr(III)被转化为Cr(VI),而底泥对Cr(VI)的吸附能力很有限.还原烧结法则能有效防止底泥中Cr(III)向Cr(VI)的转化,从而抑制包括Cr在内的重金属的溶出.  相似文献   
998.
基于GIS的铁路路基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铁路路基病害直接影响铁路行车安全 ,因此 ,对路基病害的管理是铁路工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在分析兰州铁路局工务处路基病害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铁路路基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总体框架 ;建立了路局路基病害数据库 ;实现了路基病害信息的动态管理及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可视化。系统的建立提高了铁路路基病害的管理水平 ,为铁路运输生产和列车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曲阜市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现状、湿地类型和面积、湿地植被、湿地动物、湿地水生生物等基本情况的详细调查,客观地做出了曲阜市的湿地生态环境评价,提出了做好宣传唤起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兼顾保护和利用并重,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等湿地保护建议,以保持湿地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环境影响及其环境安全评价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根据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引入信息熵的概念,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近1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从土地-环境-经济三方面对其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的整体环境趋于恶化,分区环境质量变化不平衡,生态系统经济价值总态势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