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32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水稻对土壤中环境重金属激素铅的吸收效应及污染防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铅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环境激素物质 ,能导致动物和人体各种生殖、生理异常。水稻盆栽试验表明 ,当土壤中加入不同比例的铅时 (0~ 40 0 0mg/kg) ,基本没有观察到铅对水稻的毒害病症 ,铅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宏观影响。但微区调查揭示 ,水稻对土壤中的铅具有强烈的吸收性 ,并可残留在水稻的各个部位 ,且吸收量随土壤中铅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 ;其中根系的吸收性最强 ,是秸杆、籽实的几十至几千倍 ,表明水稻根系为秸杆、籽实对铅的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屏障。运用根系对土壤中铅的特殊吸收性 ,可以在铅污染的土壤区通过自然作物栽培 ,并将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清除的方法 ,来逐渐达到环境土壤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2.
华山松松茎象幼虫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山松松茎象是南岳景区松树上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严重危害华山松和黑松.本文介绍了其幼虫的取食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该虫幼虫取食华山松和黑松的韧皮部,同时取食新鲜的松脂,越冬后的幼虫仅靠取食新鲜松脂就能正常发育,并化蛹、羽化.单株虫口数量与松树树干基部直径呈明显正相关,即树干基部直径在10.0~20.0 cm 、20.1~25.0 cm 、25.1~35.0 cm之间的松树,平均单株有虫数量分别为1.0头株-1、1.98头株-1和3.30头.株-1.在5~10月间,采用人工清除幼虫的方法可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采用化学药剂防治该虫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3.
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淋失特征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利用具有壤中流测定功能的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结合土壤剖面硝酸盐累积的动态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地硝酸盐淋失特征.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硝酸盐呈旱季累积,雨季淋失的特点,而壤中流是紫色土硝酸盐淋失的主要通道.紫色土为土层浅、土壤下伏透水性极弱的紫色泥页岩,同时夏季降雨丰富,壤中流极为发育,2003~2005年壤中流平均流量为169.7mm,占雨季径流量的52.42%,其中,NO3--N含量持续偏高,2003~2005年平均含量高达14.92mg·L-1.3年平均随壤中流淋失的硝态氮达27.98 kg·hm-2,占年施肥量的10.0%,硝酸盐淋失具有季节与年际间差异,淋失负荷主要受壤中流流量影响.紫色土坡地硝酸盐随壤中流大量淋失不仅造成当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而且将加剧长江三峡库区水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24.
珠江三角洲区域由于独特的下垫面特征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大气系统.通过对2002-2005年该区域大气中滞留二氧化硫总量与二氧化硫实际排放总量的逐年比较表明珠江三角洲区域二氧化硫的大气环境容量在正常气象条件和保持空气环境质量不超出国家二级标准的情况下为20×104t/a左右,但是大气降水强度和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对该区域大气系统降解和清除二氧化硫的能力有显著影响.而该区域实际承受的二氧化硫污染负荷在2003年高达87.49×104t,大大高出大气环境的降解和清除能力,使得大气环境质量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预测在2010年以前还将进一步恶化.要使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尽快扭转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的趋势,必须对目前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环境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共享的环境容量必须在不同行政区之间作出合理分配.建议尽快实施排污权交易和环境损失补偿制度.从经济上抑制地方政府超容量排污追求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冲动.  相似文献   
125.
首先提取多时相卫星影像的水边线信息,借助水动力模型模拟水边线对应时刻的水位,根据水边线水位及实测潮滩高程断面推算潮滩的高程及冲淤变化信息,同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 Bird)对潮滩植被进行模糊分类及变化监测,并通过植被覆盖度指数及现场观测数据反演植被的发育程度信息。依据上述计算结果探讨了崇明东滩冲淤变化与植被及潮间带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崇明东滩中低潮滩附近存在冲淤峰值,由峰值位置向海向陆侧递减。年平均沉积速率与潮滩高程(<3.4 m)的相关性〖WTBX〗R〖WTBZ〗2=0.8 106。中低潮滩出现最大沉积速率主要是受植被的捕沙作用及沉积滞后的影响,高潮滩沉积速率较小则归因于高潮滩淹水机率相对较小导致泥沙在高潮滩落淤量降低,相反低潮滩则由于高程较低加之缺少植被保护沉积速率较小。结果同时表明由于南北部潮滩动力条件及植被状况的差异导致崇明东滩从北部滩面、中部滩面到南部滩面冲淤峰值出现的高程各不相同。总之,遥感技术结合水动力模型能够较方便地得到滩涂相关环境因子信息,克服了常规测量的困难,为分析海岸带冲淤变化动态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6.
127.
本文介绍了某鱼粉生产车间废气收集、处理的工程实例,该工程采用沉降-冷却-喷淋-吸收的工艺,系统总处理风量9750m3/n,处理前废气的臭气浓度达到20000以上,处理后车间周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臭气排放浓度在854左右,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5)中新、扩、改建工程二级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8.
为了对春剑野生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再引入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伴生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春剑主要分布在松科与壳斗科针阔混交林、壳斗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松树林植物群落,伴生植物有40科58属70种,优势种主要是乔木层的马尾松、青冈、巴山松、油松等,灌木层的杜鹃花、马桑、山茶花等,草本层的蕨类和地被层的苔藓。其中,马尾松、杜鹃花、蕨类、苔藓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可作为野生春剑栖息地的指示植物。春剑伴生植物种类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和选择性,与其它群落相比,群落3、群落4和群落6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都相对较低,松科和壳斗科植物个体数量较多并占有突出地位,春剑种群的生态密度也相对较高。虽然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的适生生境条件依然存在,但春剑种群数量总体较小,种群的生态密度在11~60株/hm2,人为破坏性的滥采,是其濒危的直接原因。加强野生春剑资源的就地保护和生境保护,突破春剑种子野生环境共生萌发技术瓶颈,积极开展春剑的"再引入"工作,是春剑保育策略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9.
长江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数量、行为及其活动规律与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9-1999年,在长江八里江江段对江豚进行了28次往返观察和8次定点观察。结果表明,近10年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数量遥感量逐年呈明显递减趋势,平均每年以7.3%速率递减;1996年后,枯水季节江豚不再进行江一湖迁移,其活动范围仅限于约20km长的八里江江口上下江段,较1993年以前缩短了约40km。江豚在八里江江段的行为多种多样,通过对江豚种群在八里江江段的集群、摄食、逃避、发情与交配、抚幼、歇息和玩耍行为的描述、比较和分析,认为长江八里江江段是江豚典型的摄食和抚幼场所,同时也是江豚大规模集群的适宜栖居地。提出了加强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常年监测的必要性,并对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的就地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0.
基于纳米铁系材料易团聚、使用寿命短等缺点,本文利用"绿色"、可降解的海藻酸钙包覆Ni/Fe纳米颗粒(CA-Ni/Fe NPs)同时去除水溶液复合污染物铜离子和氯苯.结果发现,降解120 min后,CA-Ni/Fe NPs对混合液中初始浓度为50 mg·L-1铜离子的去除率为85.9%,而对于50 mg·L-1氯苯的去除率则为95.7%.这说明由于纳米Ni/Fe催化剂的高反应活性,CA-Ni/Fe NPs可以用于同时去除复合污染物.实验同时发现,铜离子和氯苯的去除率均随着体系温度、投加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研究表明,铜离子和氯苯的同步去除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并且是化学吸附占主导的反应,提出了CA-Ni/Fe NPs对氯苯脱氯降解和还原铜离子的机理.将CA-Ni/Fe NPs用于处理废水,经过3次使用之后同时去除水溶液中铜离子和氯苯的效率分别维持在83.8%和9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