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2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994篇
安全科学   326篇
废物处理   129篇
环保管理   207篇
综合类   1773篇
基础理论   45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99篇
评价与监测   141篇
社会与环境   149篇
灾害及防治   1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全面了解某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城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进行采样分析,采用域法识别特异值进行数据处理。通过Matlab软件,利用克里格法进行空间插值,绘出各重金属浓度与各坐标投影的一维空间分布图,并绘出全城等高地形图,再以数字大小标注样本点的污染浓度,拟合各元素浓度与海拔、平面坐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将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定量化、模型化。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重点排放源及区域环境介质汞污染防治监控方案,做了可行性分析,希望对汞污染防治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93.
随着煤炭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井水利用问题日趋紧迫。本文分析了龙泉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现状,根据矿井水水质情况讨论了将其用于生态补水的技术途径、应急措施等问题,并提出了龙泉煤矿矿井水用作生态补水的具体方案,为龙泉煤矿矿井水利用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为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4.
995.
太子河流域莠去津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磊  张依章  张远  朱鲁生  王志强 《环境科学》2014,35(4):1263-1270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了莠去津(atrazine,AT)在太子河流域地表水、悬浮物和地下水中的含量水平,以及AT在该流域水体环境中的分布特征与环境行为,并对地表水中的AT污染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地表水中ρ(AT)为0~734.0 ng·L-1,悬浮物中ω(AT)为0~1 496.6 ng·g-1,地下水中ρ(AT)为30.0~245.0 ng·L-1,其算术平均值分别为335.3 ng·L-1、382.9 ng·L-1和104.4 ng·L-1.AT在太子河流域地表水中水相-悬浮物相的有机碳标准分配系数(lg koc)介于3.50~4.14,表明悬浮物的吸附是水体中AT迁移的一个重要途径.AT在太子河流域地表水体中(水相和悬浮物相)的通量介于1.5~184.7 mg·s-1之间,最高值出现在中游地区.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地表水中AT的生态风险很小,95%以上的物种能够得以保护,但太子河流域地表水中AT的残留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996.
感应热固定床(IHFB)作为新型热传递方式下非均相反应器,利用感应加热铁磁材料将热量传递至液相,形成固液界面高温微反应区,促进有机废水降解.实验以海绵铁为感应内核,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C包覆表层负载NiO的感应热催化剂(mNiO/C),在传统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法(CWPO)中引入感应热代替传统加热,建立新的基于感应热固定床的CWPO工艺(iCWPO),使其在常温常压下实现对有机底物的高效降解.以直接紫D-BL模拟废水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进水条件对iCWPO降解染料的影响,对感应热微观作用进行了分析,并用UV-Vis对降解产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依赖于微界面高温的iCWPO降解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加热的CWPO,彻底破坏了可见光区染料的显色基团NN键,对紫外光区苯环也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997.
O3浓度升高对南方城市绿化树种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地层臭氧(O3)浓度升高会降低树木的光合速率,抑制Rubisco酶的活性,势必会间接影响树木N素的吸收与分配.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气室研究过滤大气(CF,<20 nL·L-1)与O3浓度升高(E-O3,约150 nL·L-1)对10种南方城市常用绿化树种幼苗N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E-O3使枫香叶生物量和马褂木茎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0.9%和21.4%,使枫香和马褂木的根生物量显著降低了24.2%和32.5%.O3对被测树种茎中N素含量影响显著,而对叶和根中N素含量无显著影响.O3对被测树种整株树N素吸收总量(Ntu)、叶片N素吸收量及根的N素吸收量存在显著影响,而对茎N素吸收量无显著影响.与CF相比,E-O3使马褂木与木荷的Ntu分别显著降低了28.4%与22.7%,而使舟山新木姜子Ntu显著增加了15.5%.O3浓度升高对各树种N素吸收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陈少毅  张静  汪涵  任源 《环境科学》2014,35(10):3918-3925
增强多氯联苯(PCBs)的水溶性是强化PCBs微生物降解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本研究选取了PCB5(2,3-CB)和PCB31(2,4’,5-CB)作为低氯代PCBs的典型代表,以曲拉通100(TX-100)、吐温80(Tween 80)、鼠李糖脂粗提物(RL crude)3种表面活性剂和β-环糊精(HPCD)联合Burkholderia xenovorans LB400构建PCBs好氧降解体系,测试了它们对PCB5和PCB31的溶出率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TX-100(CMC=194 mg·L-1)、Tween 80(CMC=13.1 mg·L-1)、RL crude(CMC=50mg·L-1)浓度在1~7 CMC时和HPCD浓度在500~1500 mg·L-1时对PCB5和PCB31溶出率分别达到54.7%~100%、59.8%~100%;10.5%~40.8%、6.8%~31.6%;10.3%~19.9%、3.3%~11.6%和19.5%~34.2%、4.2%~10.7%.TX-100浓度在1~7 CMC时对B.xenovorans LB400生长的抑制率达到30.3%~45.8%,而Tween 80浓度在0.1~1 CMC时对其生长的抑制率为10.0%~15.4%;RL crude本身能作为底物促进LB400的生长,而HPCD对其生长无明显影响.B.xenovorans LB400对PCB31(5 mg·L-1)的降解效率在添加表面活性剂后有不同程度的提高:TX-100,23.7%~65.5%;Tween80,14.6%~44.3%;RL crude,9.6%~27.2%;HPCD,15.3%~20.7%;而表面活性剂对PCB5(10 mg·L-1)的降解效率则无明显影响.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增大溶液中PCBs-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浓度来提高LB400对PCBs的降解效率,在水溶液培养体系中当设置TX-100和Tween 80浓度分别在1和7 CMC时,PCB31的降解效率达到100%和81.7%,而此时B.xenovorans LB400生长的抑制率为30.3%和5.4%.  相似文献   
999.
城市化下河流健康评价问题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城市化地区河流健康不断恶化的问题,选取了与其密切相关的生态水文过程的5个要素9个指标构建了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物元模型对湖州市区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河流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分析.通过对1991、2001、2006年太湖流域湖州市区河流健康综合关联度的计算分析,得出了研究区河流健康状况朝着病态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发现河网发育系数变化率、绿地覆盖率和农林业产值增长率等限制因子对河流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而通过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比较,表明熵权物元模型能有效克服权重判定的主观性以及河流健康概念的模糊性和各评价指标之间的不相容性问题,可为平原河网地区的河流健康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accurate estimates of SOC decomposition are important for forest carbon modeling and ultimately for decision making relative to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mitig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 determined the major pools of SOC in four sites representing major forest types in China: temperate forests at Changbai Mountain (CBM) and Qilian Mountain (QLM),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at Yujiang (YJ) and Liping (LP) counties. A 90-day laboratory incubation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CO(2) evolution from forest soils from each site, and data from the incubation study were fitted to a three-pool first-order model that separated mineralizable soil organic carbon into active (C(a)), slow (C(s)) and resistant (C(r)) carbon poo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rate of SOC decomposition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was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temperature zone, (2) The C(a) pool comprised approximately 1-3% of SOC with an average mean residence time (MRT) of 219 days. The C(s) pool comprised approximately 25-65% with an average MRT of 78 yr. The C(r) pool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35-80% of SOC, (3) The YJ site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had the greatest C(a) pool and the lowest MRT, while the QLM in the temperature zone had the greatest MRT for both the C(a) and C(s) pools. The results suggest a higher capacity for long-term C sequestration as SOC in temperature forests than in sub-tropical for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