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28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1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18650型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及火灾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火灾危险性,以3种不同品牌的商品三元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锥形量热仪在不同辐射热和荷电状态下对3种电池进行了燃烧试验,分析了电池的热释放参数、烟参数、毒性参数和质量损失参数。并在试验的基础上构建了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计算了这3种电池在辐射热35kW/m^2及品牌1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在25 kW/m^2条件下的火灾危险指数。结果表明:电池的热参数和毒性参数随电池荷电状态(SOC)和辐射热增大而增大,满电状态下的品牌1电池在辐射热为50 kW/m^2、35 kW/m^2和25 kW/m^2时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分别为9.23 kW、8.64 kW和6.26 kW;生烟量随电池SOC和辐射热增大而减小;综合评估得出了3种电池的火灾危险性。  相似文献   
32.
本研究采用莱州湾沿岸含水层中的沉积物,通过渗滤实验模拟镭的解吸过程。结果表明,在典型的地下水流速范围内(0.02~0.30 cm/min),镭同位素(223Ra、224Ra、226Ra)的解吸没有显著变化。在海水与淡水的混合过程中,解吸的镭比活度与水的盐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当盐度超过海水盐度时(如S=80的卤水中),解吸的镭比活度则趋于最值平台。对比模拟估算的地下水中镭的比活度与莱州湾沿岸实测间隙水中镭的比活度,223Ra和224Ra的结果基本一致,而226Ra的实测结果较模拟估算结果偏小。可能由于含水层中226Ra经反复解吸后得不到母体核素及时补充所致。本研究将为更好地理解镭同位素在含水层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地选择量化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模型的镭端元值提供新的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33.
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统计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SARAR计量模型系统刻画了工业废水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与空间集聚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因素及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工业废水排放逐年减少,但废水排放总量不断上升,表明中国废水排放主导源已经发生替变;(2)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省际格局特征,胡焕庸线可看作工业废水排放“热区”与“冷区”的分界线;(3)中国工业废水排放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趋势逐年加强;(4)SARA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第二产业发展、人口增长依次是中国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全国相比,热区的SARAR模型估计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但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效应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34.
MS SQL SERVER复制技术在地震前兆数据集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INDOWS NT 网络操作系统的MS SQL SERVER复制环境,分析并探讨了SQL SERVER复制技术、 复制模块的参数设置及其在地震前兆数据集成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说明了SQL SERVER复制技术在地震前兆数据集成中应用的可行性。 同时,对复制过程中常出现的事务日志空间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分析结果表明,应用SQL SERVER复制技术进行数据交换、 共享及应用是较为有效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5.
梦清园芦苇湿地根际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梦清园芦苇湿地净化苏州河污染水体的示范工程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根际的微生物数量、酶的活性高于非根际的土壤。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比非根际多,R/S平均值分别为70.3、9.5、2.9。相对于硝酸细菌而言亚硝酸细菌的根际效应较为明显,无论根际还是非根际的亚硝酸细菌数量均高于硝酸细菌的数量。根际细菌和硝化细菌数量随着水力停留时间增加而增加,而根际反硝化细菌数量则减少。菌剂和酶制剂的加入使得非根际泥样异养细菌、真菌、放线菌和亚硝酸细菌比对照组稍高,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则较少;而根际泥样中加菌剂和酶制剂组微生物数量比空白组高出1—2个数量级,在投加菌和酶制剂后酶活性无论在根际还是非根际都得到提高,高于对照组约5—6个酶活单位。  相似文献   
36.
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列出2005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了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最后列出了1990—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相应数据,并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37.
为了解不同水文期三峡库区支流附石藻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丰水期(2016年8月)、枯水期(2016年11月)及平水期(2017年3月)这3个时期,对三峡库区支流梅溪河非回水区和回水区的26个采样点附石藻类进行采样并对其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水情期,共鉴定出附石藻类5门47属106种(含变种).其中,丰水期采集到73种,隶属5门38属,枯水期67种,隶属4门36属,平水期63种,隶属4门33属.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优势种分别为19种、17种和18种,丰水期的主要优势种属为曲壳藻属、束丝藻属和席藻属,枯水期为异极藻属、曲壳藻属和舟形藻属,而平水期为异极藻属、曲壳藻属和色球藻属.3个时期共有的优势种为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曲壳藻(Achnanthes sp.)、近棒形异极藻(Gomphonema subclavatum)、小型异极藻(G.parvulum)、小型舟形藻(Navicula parva)和缢缩异极藻(G.constrictum).冗余(RDA)分析表明,回水区的附石藻类优势种相对丰度与电导率(Spc)、溶氧(DO)、pH、总磷(TP)和总氮(TN)的变化相关,而在非回水区,附石藻类优势种相对丰度主要与电导率(Spc)、pH、总磷(TP)、水温(WT)和流速(v)的变化有关.3个时期,影响附石藻类环境因子具有差异,然而,3个时期小型异极藻、缢缩异极藻和曲壳藻等优势种的相对丰度均与总磷呈负相关,与pH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三峡库区不同水文期及水环境变化对附石藻类群落组成具有重要影响,导致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8.
海蜇生活史是由有性生殖的水母体世代和无性生殖的螅状体世代组成的。海蜇螅状体的无性繁殖是决定水母种群大小的主要繁殖方式。而作为螅状体无性生殖方式之一的横裂生殖是螅状体世代向水母体世代转变的唯一途径,其发生主要受温度调控。本研究对海蜇螅状体进行短期低温培养,比较分析低温诱导组和对照组螅状体转录组的差异,初步探究低温诱导对海蜇螅状体横裂生殖的影响及横裂生殖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海蜇螅状体横裂生殖过程中出现1655条差异基因,分属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信号转导通路,如转化生长因子信号通路(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细胞外分泌蛋白信号通路(wingless-int, Wnt)以及细胞周期介导的信号通路(Cell Cycle)等。在低温诱导下,上述信号通路均有所响应,但总体来看Wnt信号通路被抑制,其他3条通路被激活。通过分析,本研究初步展示了参与低温诱导海蜇螅状体横裂生殖的分子调控途径,为深入揭示海蜇横裂生殖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9.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秋季辽河口芦苇湿地水体中一昼夜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序共获得52802条细菌和106091条古菌高质量序列,以97%的相似性聚类并抽平后共划分了530和979个OTU.结果表明,湿地水体中浮游细菌和古菌群落丰度均在早上达到最高值,夜晚达到最低值.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存在周期日变化,不同时间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具有显著差异.此外,古菌群落组成特征表明辽河口芦苇湿地具有较高的潜在甲烷生成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河口湿地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
黄土高原地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CO2和N2O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佳乐  郝珊  刘振杰  张曼  张阿凤 《环境科学》2019,40(11):5164-5172
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两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二氧化碳(CO_2)和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特征,在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分别以15 a树龄的果园和麦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和N_2O的排放进行了周年(2017年7月~2018年7月)田间原位观测.试验共设置果园施肥(AF)、果园对照(ACK)、小麦施肥(WF)和小麦对照(WCK)这4个处理.结果表明,土壤CO_2和N_2O排放随季节变化明显,降雨和施肥后均出现明显排放峰.AF处理的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比WF处理高7. 14%和461. 4%.但ACK的CO_2累积排放量比WCK低10. 41%,而N_2O的累计排放量比WCK高109. 5%.果园N_2O的排放通量与表层土壤温度、水分显著正相关(P 0. 01),果园和麦田的CO_2排放通量均与表层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 0. 05),而与表层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因此,田间管理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土壤CO_2和N_2O排放,施肥量和土壤水热是造成两种土地利用方式CO_2和N_2O的排放特征和温室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