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41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基于RS和GIS技术的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变化的整体状况,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研究数据(GIMMS),通过计算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率,并对研究区一元线性回归模拟,分析了贵州省1982年-2003年的地表植被覆盖。结果表明:22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表明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贵州省平均植被覆盖在春季和秋季呈上升趋势,夏季和冬季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对植被覆盖总变化量的贡献最大;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不同而异,变化程度呈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贵,ki-I省的中部地区;变化程度呈减小的区域分布在贵州省的四周边缘。  相似文献   
422.
基于湖南省2015—2020年夏秋季的污染物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O3)污染的时空特征和生成敏感性。湖南省中部和北部的O3污染较为严重,且主要发生在9月,午后O3峰值常与早高峰的NO2浓度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转置EKMA曲线方法探究了O3在NO2维度和VOCs反应活性维度下的生成敏感性。在 NO2维度下,NO2控制区和NO2-VOCs过渡区的NO2质量浓度为7 ~ 13 μg/m3,NO2-VOCs过渡区和VOCs控制区的NO2质量浓度为15~17 μg/m3。在VOCs反应活性维度下,当NO2质量浓度大于10 μg/m3时,VOCs反应活性越高,O3浓度越高。在高VOCs反应活性(30 ℃或以上)时,NO2浓度每降低1 μg/m3,各区域的O3质量浓度能降低约8 ~ 9 μg/m3。结合NO2 和VOCs反应活性2个维度,得出湖南省午后O3生成以 NO2控制区和NO2-VOCs 过渡区为主,在晴天干燥和高温条件下,减排NO2可有效降低O3浓度。转置EKMA曲线方法为缺少长期VOCs观测的区域提供了研究O3生成敏感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23.
为研究自然冷却(自冷)和喷水冷却(水冷)两种方式对高温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差异,以冷却方式、历经最高温度(T)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r)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完成了21个试件的静力推出试验,观察了试件的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得了荷载-滑移曲线,对比分析了不同冷却方式对高温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物理特征、界面破坏过程及黏结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冷试件相比,水冷试件的质量烧失率明显减小、初始滑移发生更晚,且在荷载-滑移曲线下降段中,水冷试件表现得更平缓。在自冷方式下,随着历经最高温度的增大,试件的界面黏结强度先减小后增大,但在水冷方式下,界面黏结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与自冷试件相比,T超过400 ℃后水冷试件的界面黏结刚度开始退化,在600 ℃时界面黏结刚度退化较大;无论是自冷还是水冷,随着历经最高温度的增大,界面黏结耗能系数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424.
介绍了基于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模型的干预--效应法,以及该法包括的环境效应类型的确定、环境干预因子的识别与归类、按当量因子法汇总、数据标准化和赋权评估5个技术步骤,并以广州市2003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广州市酸化、富营养化和光化学臭氧合成效应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2003年排放的酸化污染负荷量约为379.5×103 t SO2当量,主要污染物是SO2的排放(占57.4%);富营养化污染负荷量为657.7×103 t NO3-当量,其中最大排放源来自人类生活(占38.4%);光化学臭氧合成污染负荷量为46.4×103 t C2H4当量,主要来自于公路交通运输(占69.8%).赋权评估表明广州市区域性的环境效应主要为光化学臭氧合成,其环境负荷为32.358×103人当量,其次为富营养化和酸化效应,环境负荷分别为8.138×103人当量和7.915×103人当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