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76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121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51.
巢湖水体散射和后向散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湖泊水体散射特性的研究对湖泊水色要素遥感反演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AC-S和ECO-BB9实测了巢湖水体的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在分析光谱变化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的幂函数光谱模型,获得的光谱指数分别为0.86和3.24.研究发现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与TSM和ISM都存在较好的线性函数关系,进而提出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比散射系数为0.6364(10-3m2·mg-1),无机悬浮颗粒物的比散射系数为0.9108(10-3m2·mg-1).同时,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后向散射率和折射指数的变化,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03~0.026和1.02~1.06.  相似文献   
152.
Irgarol 1051是一种常用于船舶防污漆的杀生活性物质。为了评价船舶防污漆杀生活性物质Irgarol 1051的海洋环境风险,根据ISO 13073-1的评价原则和程序,对其进行环境危害评价、环境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通过对公共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获取数据,从理化性质、环境行为、生态毒性3个方面评价Irgarol 1051的环境危害。采用评估因子法计算Irgarol 1051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采用质量守恒法计算Irgarol 1051在海水中的释放率,通过MAMPEC v3.0模型推导上海洋山深水港的集装箱船区、码头、航道等暴露场景的预测环境浓度(PEC)。经过比较上述暴露场景的风险商值(PEC/PNEC)发现,港口的海水相风险商值大于1,Irgarol 1051的环境风险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53.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针对泰安市泰山区地质灾害分布特点,进行区内地质环境特征和危险性分析以及综合危险性指数(含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和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计算,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将泰山区划分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等4个等级,为今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4.
为研究海河干流汛期富营养化状况,于2013年8月对海河干流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和水质监测,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5门37种(属),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颤藻属(Oscillatoria sp.)、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583.00~12 021.00×104 cells·L-1,生物量范围为4.01 ~45.70 mg·L-1,以蓝藻为主,海河干流处于重富营养状态.RDA分析结果表明,硝酸盐氮是显著影响海河干流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控制营养盐的输入是防治海河干流蓝藻水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5.
国标方法中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对国标方法中两种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所用的两种吸收液(四氯汞钾、甲醛)的吸收效果及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等条件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甲醛溶液作吸收液与四氯汞钾溶液作吸收液相比,吸收效果、精密度和准确度更好,测定的检出限低.用甲醛溶液做吸收液,除了上述优点外,还可避免使用大量的汞盐,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6.
用国标方法HJ636-2012测定地表水中总氮的过程中,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在220 nm对吸光度有干扰.为了消除其影响,建立过硫酸钾消解-离子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总氮的新方法.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总氮的浓度.总氮校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达0.999 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7,加标回收率为94.8%~105%,方法检出限为0.01 mg/L.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能满足需求,适用于地表水中总氮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7.
该文在研究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概念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框架,构建了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选取江苏、湖北、贵州3个省份进行实证评估,分别计算其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分值,并采用基尼系数得出三省均等化差异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江苏省、湖北省和贵州省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得分分别为66.11分、43.52分和40.40分。江苏省在"压力"维度得分较低,表明源头污染物排放压力突出;湖北省、贵州省在"状态"、"响应"维度得分较低,说明环保资金、机构投入力度不足。指标体系能够对不同区域间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识别和定量评估。建议应进一步从增进指标直接相关性、增进城乡评估适用性和优化评估方法等方面完善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58.
精制棉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电子和日化等行业,但废水量大,尤其是蒸煮黑液,色度高、COD值高和可生化性差,处理的工艺复杂、处理成本较高,一直是环境工程领域的难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精制棉废水的来源及性质,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精制棉废水的炉渣和粉煤灰、酸析、电解和高级氧化预处理技术,并对精制棉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和工程实践进行了概括总结.针对精制棉废水的来源和性质,对精制棉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9.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politics, China and India have worked closely with each other, representing two big emitters from the developing world. This article reviews Sino-Indian cooperation during four UN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from 2009 to 2012. Their collaboration echoed the perception of neo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studies that states will seek “external balancing” for maximizing national “relative gains”. China and India are expected to continue their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issues when sharing the same structural position as big economies and big emitters, the same pressure i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and the same goal of improving living standards for their citizens. Encountering the devastating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eadlock in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in current global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this work seeks to shed light on the evolving multilatera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its complex implications for Sino-Indian relations from an IR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60.
Growing global trade with organic products has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during both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 Environmental hotspots of organic soybeans produced in China and imported to Denmark were identified in a case study using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 Furthermor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soybeans at farm gate were compared in the case study. The total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per ton organic soybeans imported to Denmark revealed that 51% came from transportation and 35% from the farm level. Comparing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soybean at farm gate showed that GWP, non-renewable energy use, acidification and eutrophication was lower per ton organic soybeans, whereas land use was slightly hig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