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320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41.
本文以长势良好且树龄相同的木兰科植物白兰花(Michelia alba.DC)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用模拟酸雨的处理方法,研究了其在模拟酸雨胁迫下的抗氧化酶系统和丙二醛(MD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H2.0酸雨比pH3.0和pH4.0对白兰花的影响更大,到第六次喷施酸雨时,SOD、POD、CAT酶活性均低于对照;各处理MDA含量在第六次处理时达到最高值,且均与对照呈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酸雨胁迫对白兰花的影响较大,白兰花在酸雨胁迫下抗逆性和耐受性较弱,其结果为酸雨控制区选择城市绿化植物提供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2.
澳洲冷空气活动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澳洲范围700 hPa温度场的再分析资料和长江中下游降水资料,通过谱分析方法,试析了澳洲冷空气活动对我国长江中下游主汛期降水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此中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夏季,澳洲变温与涝年长江中下游主汛期的降水都具有77 d的周期,两者存在着77 d周期的遥相关,同时在77 d的周期两者呈现同位相振荡。也就表明在77 d的周期澳洲冷高压变动时经73 d后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同时也得出澳洲冷高压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少雨;澳洲冷高压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落,长江中下游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多降水天气。以上结论对长江中下游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3.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央商务区(CBD)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低碳CBD作为一种新型的CBD发展模式被提出。基于国内外已有的CBD建设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在解析CBD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究了中国CBD低碳建设的路径和策略。CBD的碳排放特征分析表明,"低碳CBD"的发展路径必须将低碳理念贯彻到规划期、建设期及运营期等各个阶段,坚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最后,从量化低碳目标、创新低碳政策和持续改进地管理低碳建设3个方面提出了低碳CBD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4.
分别以乳酸、L-酒石酸、柠檬酸为助剂,将其添加至类Fenton's体系中去除污染土壤中的蒽和芘等多环芳烃.结果发现,以柠檬酸为助剂时,多环芳烃的去除率为83.75%.同时,以均匀实验设计法考察了H2O2用量、Fe SO4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土比、柠檬酸用量和多环芳烃染毒浓度对多环芳烃去除率的影响.实验数据和结果经DPS(Data Processing Station)软件处理后得到多环芳烃去除率与各反应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经随机验证实验和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误差低于5%,具有精确的预报性.  相似文献   
145.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净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免耕技术近年来在南方稻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该项技术是否有利于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双季稻产量、土壤固碳、稻田净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翻耕(CT)、旋耕(RT)和免耕(NT).结果表明,稻田周年CH4累积排放量为233.5~404.0kg·hm-2·a-1,NT和RT处理分别比CT增加73.1%和35.1%.晚稻生长季CH4排放量占周年CH4排放量的53.7%~66.5%,其中,晚稻移栽至烤田期间CH4累积排放通量占晚稻季排放总量的77.0%~81.3%.稻田N2O累积排放量为4.00~4.82 kg·hm-2·a-1(以N计),但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田年固碳量为0.36~1.31 t·hm-2·a-1(以C计),其中,NT处理比CT和RT处理分别增加148.4%和261.0%.双季稻周年产量为15.2~17.1 t·hm-2,耕作方式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稻田净GWP为5095.4~7788 kg·hm-2(以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比CT增加52.8%和32.2%.稻田GHGI为0.30~0.46 kg·kg-1(以每kg粮食产量产生的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显著高于CT处理50.1%和45.3%.综上所述,免耕在短期内会增加稻田温室效应,但可以促进土壤固碳量的显著增加,因此,其固碳减排的长期效应还有待观测.  相似文献   
146.
为了提高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在低温区(200℃)的脱硝性能,提出利用插在烟道中的沿面放电反应器生成氧活性物质,部分氧化NO以实现低温快速SCR脱硝过程.同时,研究了氧活性物质注入实现快速SCR的脱硝性能,考察了氧活性物质注入降低二氧化硫和水蒸汽对SCR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烟气温度为150℃时,采用氧活性物质注入,部分氧化烟气中的NO以实现快速SCR反应条件下(NO/NO2浓度比为1),脱硝效率为51.9%,比标准SCR提升23%;当模拟烟气中存在SO2或H2O时,氧活性物质注入可有效降低SO2、H2O对SCR脱硝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7.
生态足迹研究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生态足迹的方法、优点和研究前沿进行简要介绍后,指出当前生态足迹方法中存在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的问题:采用均衡因子的缺陷、产量因子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政策指导作用失效、能源情景假设不科学、忽略社会因素影响、贸易调整有限性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不合理性等七个突出问题,指出生态足迹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8.
对有机农业发展效益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衡量有机农业的发展成果,而且能够为有机农业发展政策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实证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方面构建了有机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法对2005—2012年黑龙江省有机农业的发展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呈稳步上升态势,总体发展状况良好;而就生态、经济及社会单方面效益而言呈现出非平衡增长的特点,经济效益对综合效益提升的贡献率为66.2%,相比之下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贡献率仅分别占到18.9%和14.9%。  相似文献   
149.
模拟不同排放源排放颗粒及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再悬浮箱模拟得到不同粒径的烹调油烟、生物质和塑料燃烧烟尘、汽车尾气和发电机烟气等颗粒,并用GC/MS对不同粒径颗粒中18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烹调油烟中颗粒物存在0.44~1.0μm和2.5~10μm两个峰值,稻草和木材燃烧排放烟尘只有0.44~1.0μm一个峰值,塑料燃烧排放烟尘的峰值不明显,汽车尾气尘因含有大量的水汽导致其粒径峰值出现在2.5~10μm,而发电机排放的烟尘约93%集中在≤2.5μm的粒径范围.烹调油烟和汽车尾气尘中低环数PAHs在2.5~10μm范围内的峰值明显;随环数增加,0.44~1.0μm范围内的峰值变得明显;不同排放源亚微米颗粒中单一PAH占全部颗粒态中该PAH的比例都呈现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烹调油烟和燃烧排放颗粒中PAHs的组成以菲占主导,但汽车尾气和发电机烟尘中含量最高的PAHs分别是萘和苯并[g,h,i]苝.来源特征比值的比较显示,烹调油烟与生物质燃烧颗粒中PAHs的源特征较为接近,但两者都不同于汽车尾气和发电机烟尘.  相似文献   
150.
Xie L  Shang C 《Chemosphere》2006,64(6):919-930
Bromate reduction by Fe(0) with incorporation of copper or palladium was investigated in batch tests. The incorporation of copper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bromate reduction, while incorporation of palladium did not show any effect on bromate reduction by Fe(0), regardless of the bimetal application techniques (either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Cu(II) or Pd(IV) into the Fe-BrO3- reaction system or using copper or palladium amended iron for bromate removal). Surface analyses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techniques indicated that aqueous Cu(II) was reduc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iron surface to form Cu2O and Cu(0). Among these two species, pure Cu(0) is not an active electron donor to the bromate reduction reaction, as shown by there being no reduction from using Cu(0) powders alone and no enhancement by Fe(0) when physically mixed with Cu(0). Although it has been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adsorption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enhancement of chemical reduction, this is not the case here because adsorption decreased when Cu increased. The enhanced bromate reduction rate in the presence of copper observed here is most likely the result of the newly formed active Cu(I). The presence of PdO was evidenced by XPS but yielded no enhancement in bromate reduction. Finally, the Cu2O present on the iron surface because of copper impurities i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iron was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the bromate reduction and to accelerate the reductio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