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14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我国四个大气背景点颗粒物浓度及其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全国由南至北的4个大气背景站(广东南岭、湖北神农架、山西庞泉沟和吉林长白山),于2013年分4个季度同步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样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滤膜样品中60余种元素.结果表明,4个背景点PM2.5日均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7μg·m-3,PM10为29μg·m-3,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的一级浓度限值.第一季度的PM10和PM2.5最高,除长白山第三季度高于第四季度之外,其他3个点位均呈现第二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的趋势.PM2.5和PM10二者呈线性正相关,4个季度的PM2.5/PM10比值均小于0.5,第二、第三季度较高,而第一、第四季度较低.PM10和PM2.5中元素随季节变化不大,PM2.5含量在同一水平上低于PM10.Na、Mg、Al、S、K、Ca、Fe、Zn质量浓度在0.1—10μg·m-3之间,P、Ti、Mn、Ni、Cu、Ba、Pb质量浓度在10—100 ng·m-3之间,Cd、Co、Ge、Ga、Zr、Sr、V等质量浓度在0.01—10 ng·m-3之间.K、Al、Ca含量大于10%,S、Mg、Na、Fe、Zn、Pb、Mn含量大于1%,Cu、P、Ba、Ti量介于0.5%—1%,其他痕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小于0.5%.  相似文献   
102.
为研究京津冀地区冬、夏两季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水溶性离子组成特征,于2013年2月、7月对北京、天津、石家庄及4个国家大气背景点进行了PM2.5及PM10的采样,分析了质量浓度及9种水溶性离子,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颗粒物污染冬季重于夏季,冬季污染水平石家庄天津北京,夏季污染天津、北京石家庄,区域内PM2.5与PM10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冬季为0.8796,夏季为0.8424,说明整个区域颗粒物污染有较为相近的来源,大气颗粒物污染表现出区域性特征;(2)京津冀地区PM2.5及PM10中的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规律为NO-3、SO2-4、NH+4Cl-、Ca2+K+、Na+F-、Mg2+.该地区水溶性离子污染冬季最重为石家庄,夏季则为北京;(3)在京津冀地区二次离子NO-3、SO2-4、NH+4是主要的污染离子,3种离子质量浓度总和在PM2.5、PM10中冬季分别占48.9%、27.8%,夏季分别占58.7%、48.5%.二次离子主要集中在PM2.5中,其对细离子浓度的升高起到直接作用,且二次离子的构成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整个区域向硝酸型污染转变,二次离子的季节分布也呈现区域特征,冬季NO-3离子质量浓度比重最大.夏季则为SO2-4;(4)粒径越小富集水溶性离子的能力越强,在PM1中分布了50%以上的水溶性离子,73.9%—94.8%的水溶性离子分布在PM2.5中.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将茅山断裂带中段的重力数据分解为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用于研究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可以将重力数据分解为不同深度的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局部异常解释为浅部地质体引起,区域异常解释为深部地质体引起。基于此种地质解释,分析了不同深度地质体与重力异常的对应关系,并对产生异常的原因进行解释,推断出该区的主要断裂构造,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形式与重力异常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4.
本研究项目设计了小型立式环型风洞系统和流场模拟两套实验装置。用工程流体力学实验的方法,对系统内气体压力、流量变化的调节控制方法、通风机的能量消耗,以及在检测平台系统工作段形成均匀流动流场的设计方法等工程实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检测平台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5.
文章分析了我国合成氨工业的特点,污染现状,提出了其水污染物的治理技术,阐明了对相应的排放标准进行适当调整的原因和对新标准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6.
空气污染与儿童肺功能指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两步回归法研究了中国4城市空气污染与儿童肺功能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PM2.5、PM10、TSP等与FEV1、FEV1/FVC的调整均值、FEV1/FVC≤80%的异常率有显著的统计相关关系.说明空气中颗粒物污染是导致儿童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中未发现SO2、NOX污染与儿童的肺功能指标有统计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两步回归法研究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病症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两步回归法对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病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与大部分儿童呼吸病症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2与儿童感冒时气喘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联,NOX与儿童未感冒时气喘有显著的正相关关联.两种回归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不但在城市间发现这些正相关关系,而且在城市内的城郊区之间也发现了正相关关联.本文还给出了暴露在各种空气污染物下儿童呼吸病症发生率的比数比(OR).  相似文献   
108.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田间原位修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宿主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同时接种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或/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对多氯联苯(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所有种植植物的处理,根际土壤PCBs 的去除率均高于对照,其中紫花苜蓿并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土壤PCBs 的去除率最高,达到42.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PCBs 同系物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种植植物的处理都增加了土壤中低氯代PCBs 的比例,特别是紫花苜蓿并接种根瘤菌的处理.接种根瘤菌明显促进植株的生长以及植株对PCBs 的吸收和转运.  相似文献   
109.
垃圾渗滤液有机组分和氨氮在孔隙介质中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土柱淋滤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组分(用CODCr表示)和氨氮在不同含水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和特征,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了延迟因子、COD衰减率和氨氮的单位质量介质吸附量等参数.结果显示,COD在中砂、细砂和粉土中迁移的延迟因子分别为1.13、1.23和1.24,表明有机物在三种实验介质中只发生轻微的延迟作朋;CODCr在三种介质中的自然衰减率分别为50.8%、55.2%和64.8%;氨氮的迁移由于吸附作用发生明显的延迟,其在上述三种介质中迁移的延迟因子和单位质量介质吸附最分别为3.30和194 mg·kg-1、3.91和223 mg·kg-1,以及5.12和280 mg·kg1;饱和条件下渗滤液中的氨氮较难发生硝化作用.上述结果可为评价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10.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re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oil profiles along a sewage drainage ditch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 Pb, and Zn in soils and to assess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se metals in a potential groundwater source are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Pb, and Zn were approximately at background level, suggesting that human activitie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had a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these metals in soil, a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reflected the natural background levels in the study area. Cu, Pb, and Zn concentrations were slightly higher in topsoil (0–20 cm) than deeper in the soil profile. Using a modified BCR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metals showed that the potential bioavailability sequence of Cu, Pb, and Zn at three depths in the soil profile was in the order Cu?≈?Pb?<?Zn.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from the metals was evaluated using risk assessment code,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u and Zn pose no or low risk, while there is a low or medium risk from Pb. Results from groundwater monitoring showed that the groundwater was not polluted by leaching from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