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3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1462篇
安全科学   447篇
废物处理   170篇
环保管理   300篇
综合类   2721篇
基础理论   68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23篇
评价与监测   209篇
社会与环境   200篇
灾害及防治   20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286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9 毫秒
991.
污水灌溉区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石家庄栾城县不同污水灌溉时间(0-52a)和不同层位(0-100cm)耕地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清灌对照点相比,污水灌溉区表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亚表层(20-40cm)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和下层(40-60cm)蔗糖酶活性均相对较高,而下层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底层(60-100cm)全氮含量均相对较低。4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点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表层土壤全氮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亚表层有机质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下层蔗糖酶活性与污灌时间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沪〈0.05)。上述特征反映了土壤肥力及酶活性对污灌的响应具有明显的层位效应和非同步性,而这些响应是由于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输入土壤后引发微生物活性提高的“激发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992.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种全球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沉积物中高浓度的PBDEs是水生态系统的巨大风险源,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PBDEs同系物中,目前分布最广,生物毒性最强。为评价沉积物中BDE-47向底栖动物体内转移的潜力及其对底栖动物的潜在繁殖毒性,将实验室培养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BDE-47加标沉积物中,研究了BDE-47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性及其对铜锈环棱螺潜在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对沉积物中BDE-47吸收较快,代谢速度相对较慢,BDE-47在铜锈环棱螺体内具有较强的生物积累性。生物积累达理论平衡时,铜锈环棱螺体内BDE-47浓度为1440.67ng·g-1(以样品干质量计)。BDE-47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生物积累和生物净化过程较好地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摄入速率常数、清除速率常数和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分别为0.10、0.038和2.75,生物半衰期为18d。铜锈环棱螺体内BDE-47达到90%稳定状态所需的理论时间约为60d。低浓度BDE-47(160ng·g-1)暴露对铜锈环棱螺的潜在繁殖力没有影响,但当浓度≥640ng·g-1时,铜锈环棱螺的繁殖力下降50%,这表明BDE-47对铜锈环棱螺具有繁殖毒性。铜锈环棱螺可作为指示沉积物中底栖生物长期暴露于BDE-47的良好检测模型。  相似文献   
993.
我国削减并逐步替代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策略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具有低表面张力、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性,作为含氟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卫生、消防与电镀等工业领域。但是,PFOS具有高持久稳定性,会在环境、人体与动物组织中富集,因此2009年《斯德哥尔摩公约》将PFOS列为新增POPs受控物质。目前,我国还在生产和使用PFOS,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削减并逐渐替代PFOS及其衍生物,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介绍了PFOS的生产与应用现状基础上,结合其替代技术,提出了削减和逐步替代PFOS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4.
由于发光细菌的在线毒性监测技术受到了细菌生物活性稳定性保持问题的制约,探索一种脱脂牛奶菌悬液冷藏复苏方法,以提高发光细菌活性的保持时间。比较了明亮发光杆菌新鲜菌液冷藏、冻干粉菌悬液冷藏和脱脂牛奶菌悬液冷藏对发光细菌生物活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不同渗透压调节液对菌悬液急性毒性测试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5%的脱脂牛奶可提高发光细菌生物活性的稳定性,菌悬液冷藏7d后复苏,相对发光率仍可达92%。2%NaCl和10%蔗糖为渗透压调节液时,冷藏至第7天的发光细菌脱脂牛奶菌悬液对重金属毒性测试的灵敏度,与新鲜菌液基本相同,但添加蔗糖降低了其对有机物的测试灵敏度。利用发光细菌脱脂牛奶冷藏菌悬液对Zn~(2+)进行连续7d的毒性测试,EC_(50)的变异系数小于15%,结果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995.
兰州市2011年春节期间颗粒物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兰州市2011年1月25日~2月18日春节期间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方法对其体积浓度谱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3321)对颗粒物数浓度及其谱分布进行了实时监测,以阐明兰州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谱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春节期间兰州市烟花燃放对2月3日~8日颗粒物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正月初一00:00~01:00和21:00~22:00时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最大,其中在烟花燃放最为集中时段(2月3日0:00~1:00时)0.5~10μm大气颗粒物平均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分别为(310.3±97.2)个/cm3、(1061.6±396.0)μm2/cm3和(409.9±176.0)μm3/cm3,分别较未受烟花燃放影响的1月27日~30日0:00~1:00时平均值增加了6.10倍、7.72倍和9.93倍.烟花燃放对数浓度和体积浓度的影响分别主要集中在0.542~1.382μm和3.278~8.354μm粒径段,而对表面积浓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42~1.981μm和3.278~8.354μm粒径段.受烟花燃放影响的颗粒物体积浓度谱中位径在0.93, 5.50μm左右出现的比例最大,未受烟花燃放影响的颗粒物体积浓度谱中位径在0.85,5.50μm左右出现的比例最大,与未受烟花燃放影响日的颗粒物体积浓度谱相比,燃放烟花使位于积聚模态的体积中位径增加.  相似文献   
996.
2010年1、5、9月对洞庭湖6个典型断面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3门40属(种),底栖动物的密度范围在16~320 ind/m2;各典型断面间底栖动物组成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底栖动物Shannon-Wienner指数及Margalef指数范围分别为0.95~2.22和0.75~1.99.对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相关分析(CCA).结果显示,典型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为明显,整体上,pH值和DO是影响洞庭湖典型断面底栖动物种类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山地城市排水管网特细颗粒物特性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山地城市排水管网中特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Zeta电位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和ρ(SS)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相关水化学参数(如电导率、p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细颗粒物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ρ(SS)和电导率分别为21.04~73.53μm、-20.83~-11.15 mV、106~492 mg/L和973~2 445μS/cm,其统计平均值分别为(43.74±14.12)μm、(-17.95±1.88)mV、(233±90)mg/L和(1 343±331)μS/cm;pH为7.25~7.63.工业废水的排入对排水管网特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Zeta电位分布特征以及电导率有显著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传统沉砂池对进水中特细颗粒物的去除能力相当有限,特细颗粒物会直接进入生物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998.
Acrylamide (AA) is a potential human carcinogen, genotoxicant, and neurotoxicant. Thu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ability of mercapto flavor compounds to remove AA released from consumer packaging into food products. Four mercapto flavor compounds including 1,2-ethanedithiol, 1-butanethiol, 2-methyl-3-furanthiol, and 2-furanmethanethiol were employed to extract AA in model system using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humidity. Our study showed that mercaptans were effective in eliminating AA in our model system. In order to remove 0.2 μmol AA, the optimal conditions in the reaction system were mercaptan flavor chemicals at 5 μmol, temperature 180 °C, and reaction time 25 min. In the presence of a higher pH, the greater was the amount of AA eliminated.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mployment of mercapto flavor chemicals under certain temperature and pH conditions is a reliable method to remove any unwanted AA from food products.  相似文献   
999.
Zinc is known a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human life. However, excessive zinc discharge into water and soil causes water pollution, leading to serious health issues such as septicemia, meningitis and iron-deficiency anemia. Here, a novel material made of struvite-supported diatomite was obtained from eutrophic water treated by mesoporous MgO-modified diatomite. This material was applied for zinc remedi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s and contaminated soils to test the reuse of P-containing products. Struvite-supported diatomite was characteriz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removal efficiency of Zn(II) from wastewater streams reached 90.54% at an initial pH of 5 and struvite-supported diatomite dosage of 0.3 g/L. Moreover,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precipitates after Zn(II) sorption show that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zinc and the phosphate group played a key role for zinc removal in solution. For Zn-contaminated soils amended with 10% struvite-supported diatomite, available Zn decreased by 65.38% and acid soluble Zn decreased by 56.9% after 56 days.  相似文献   
1000.
纳米材料对藻细胞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光学工程、催化等领域。随着纳米材料的生产量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纳米粒子被释放到水生生态环境中,其生态毒性效应影响也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纳米材料的分类总结了不同种类纳米材料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的毒性效应,归纳了纳米材料影响藻类毒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如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水体性质和藻种等,并探讨了纳米材料对藻类的致毒机理,如金属离子溶出、氧化损伤和遮光效应等,最后总结展望了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