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1篇
  免费   419篇
  国内免费   1914篇
安全科学   548篇
废物处理   242篇
环保管理   471篇
综合类   3453篇
基础理论   967篇
污染及防治   1420篇
评价与监测   345篇
社会与环境   298篇
灾害及防治   21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307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576篇
  2012年   499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449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许多具有氧化作用的空气污染物,均能使细胞产生氧化损伤,使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含量上升。而TSLP是一种启动过敏性炎症的重要因子,会导致哮喘等疾病发生率的上升。在本研究中用过氧化氢(H_2O_2)模拟具有氧化作用的空气污染物进行染毒,研究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并讨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细胞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RTE)分组培养,每组设置6个平行实验,分别用低、中、高剂量H_2O_2染毒3 h;高剂量设置1个重复,作为保护组,在染毒前用GSH保护2 h。结果显示,高剂量组H_2O_2(3.2 mmol·L~(~(-1)))染毒的细胞,其细胞活力下降(P0.01),丙二醛(MDA)水平上升(P0.01),TSLP水平上升(P0.05),与之相比,用GSH保护后的同剂量染毒组,上述指标得到全面缓解(P0.01)。这表明高浓度的H_2O_2会损伤细胞活力,并使MDA及TSLP水平上升,而GSH对TSLP及MDA的升高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对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32.
为观察新生鼠全氟辛烷磺酸(PFOS)低剂量慢暴露对其成年后神经行为和海马组织影响,选取出生后5-7 d雄性SD幼鼠8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低剂量组(P5)、中剂量组(P10)、高剂量组(P20),每组各20只。从PND7开始染毒,共染毒12周,动态记录体重,并进行水迷宫、旷场实验、滚轮实验观察神经行为变化,同时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海马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P20组染毒8 d后出现体重增长减缓(P0.05),4周时P10和P20组死亡率明显升高;并且P10、P20组在4周,P5组在8周时,水迷宫实验逃逸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10、P20组大鼠在4周,P5组在8周时,旷场实验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站立次数减少,行走总距离缩短;滚轮试验中,对照组和P5组肢体运动协调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5组在染毒12周时出现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胞核固缩及胞体胀大,CA1区细胞和齿状回闩区神经前体细胞数量明显少于Con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大鼠幼年PFOS低剂量慢暴露可损害其成年后空间学习记忆及自主探究能力,这种损害可能与海马神经元发生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933.
Metal speciation can provid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environment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e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speciation determination of Cu and Zn in the Yangtze Estuary sediments, roles of eight geochemical controls (i.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lay, Fe/Mn in five chemical fractions and salinity) are fully investigated and sequenced with correlation analysis (CA)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Results show that TOC, clay and Fe/Mn oxides are key geochem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emical speciation distributions of Cu and Zn in sediments, while the role of salinity appears to be more indirect effect. The influencing sequence generally follows the order: TOC>clay>Mn oxides>Fe oxides>salinity. Among the different fractions of Fe/Mn oxides, residual and total Fe content, and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 Mn exert the greatest influences, while exchangeable Fe and residual Mn show the poorest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934.
The use of PLA/starch blends for nitrogen removal was achiev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responses was verified using RSM. The conditions for desired responses were successfully optimized simultaneously. Blends material may have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uture. Nitrogen removal from ammonium-containing wastewater was conducted using polylactic acid (PLA)/starch blends as carbon source and carrier for functional bacteria. The exclusive and interactive influences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i.e., temperature, pH, stirring rate, and PLA-to-starch ratio (PLA proportion)) on nitrification (Y1), denitrification (Y2), and COD release rates (Y3)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removal could be successfully achieved in the PLA/starch blends through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he carbon release rate of the blends was controllable. The sensitivity of Y1, Y2, and Y3 to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also differed. The sequence for each response was as follows: for Y1, pH>stirring rate>PLA proportion>temperature; for Y2, pH>PLA proportion>temperature>stirring rate; and for Y3, stirring rate>pH>PLA proportion>temperature. In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observed: temperature, 32.0°C; pH 7.7; stirring rate, 200.0 r·min-1; and PLA proportion, 0.4. Under these conditions, Y1, Y2, and Y3 were 134.0 μg-N·g-blend-1·h-1, 160.9 μg-N·g-blend-1·h-1, and 7.6 × 103 μg-O·g-blend-1·h-1,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LA/starch blends may be an ideal packing material for nitrogen removal.  相似文献   
935.
王浪  郭晓军  马力 《灾害学》2016,(4):128-133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后,四川省宝兴县冷木沟沟道内新增大量崩塌、滑坡物源,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且沟口直面县城,直接威胁着整个县城的生命、财产安全。利用SCS水文模型,根据冷木沟流域的地貌特征将其划分成17个子流域,在子流域不同的土地利用数据及水文土壤条件下进行产流、汇流计算,最后通过叠加得到冷木沟流域出口断面的汇流过程;对2012年8月18日发生的泥石流汇流过程进行探讨预测,结果显示,本次泥石流的洪峰流量为278m3/s,泥石流总量为20.2×104m3,计算得到的泥石流总量与实际调查结果的相对误差为7.8%;用同一方法预测2013年5月23日冷木沟支沟黑沟的泥石流汇流过程,计算的洪峰流量为38.2 m3/s,与实际监测值的相对误差为4.2%。说明此模型对于冷木沟流域具有适用性,且效果较好,可用于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的流量预测及泥石流灾害规模预测,将对宝兴县的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36.
采用一种针对水体中全氟化合物的改进的极性有机化合物整合采样技术(POCIS)进行了不同水流速度下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以及水流速度对全氟化合物在该采样器上采样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流速度下7种全氟化合物在放置时间10d内呈线性关系.POCIS对全氟化合物的采样速率随着水流速度(0.085~0.0018m/s)的降低而减小,但是对个别物质如全氟十一酸的采样速率无明显影响.将所建立的POCIS采样方法应用于南京市地表水中,并与常规的主动监测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利用POCIS采样技术推算出的污染物时间权重浓度和两次主动采样测定浓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37.
以稻秆为固体碳源处理分散养猪冲洗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分散养猪废水经厌氧和人工湿地处理后存在C/N低的问题,以廉价的稻秆作为固体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研究反应器启动阶段运行性能、水力负荷的影响以及污染物沿程去除特性.结果表明NO3--N主要在反应器上部稻秆填充层被去除,去除率超过95%,且无明显NO2--N积累,反硝化速率为0.052mg/(g·h).稻秆本身会浸出释放有机物和氮(主要为NH4+-N),导致运行前期出水COD和NH4+-N高于进水,但仍远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排放限值,40d后COD逐步降至40mg/L左右.COD和NO3--N可在反应器下部的砖渣填充层被进一步去除.  相似文献   
938.
海岛海岸带脆弱性评价过程在模型构建、指标筛选、权重确定以及数据获取和同化等方面存在技术难点。其中,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是关系评价结果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一环,应尽快开展相关研究。基于计量数学方法,借鉴以往脆弱性评价研究的经验教训,根据主观与客观赋权法的特点,运用AHP法与熵权法提出较以前主客观赋权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赋权方法,并通过黄河三角洲海岸带脆弱性进行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39.
为探讨不同前处理对海洋微藻脂肪酸萃取量及碳稳定同位素比值(13C)的影响,本文应用GC/MS和GC/IRMS方法,测得不同酸催化条件下产物(脂肪酸甲酯)的相对含量及单分子脂肪酸甲酯13C值,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新鲜微藻样品,盐酸催化比硫酸催化更适合于微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甲酯化;用硫酸催化时,微藻样品在不同预处理(A-新鲜微藻样品、B-干燥处理、C-溶剂提取)下,测得的微藻脂肪酸甲酯相对含量及13C值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40.
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沂  贺灿飞  刘颖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7):1183-1196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产业空间格局重置过程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论文利用2003-2008 年工业企业普查数据,采用Tobit 模型和Heckman 两阶段模型,探讨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的特征。论文发现,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正在进行空间结构调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污染密集产业不断转出,山东及中部地区开始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新的集聚地;造纸等较为轻型产业主要向中部内陆等地区转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更主要在沿海地带重新分布。另外,要素禀赋、环境规制以及全球化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影响显著。其中,技术以及劳动力成本是污染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市场潜力对污染企业区位影响更为重要;环境规制与污染企业的成立具有倒U型关系;最后,企业的异质性对于污染企业地理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启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政策引导以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