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219篇
基础理论   99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1991-1992年对重庆市郊若干酸化水体的生物待正与理化参数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表明,藻类的种类数、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以及浮游动物的种类数等均与呈正相关,但与H+和总Al浓度呈负相关。浮游动物的个体密度在酸化水体中明显下降,但是鱼的捕食作用掩盖了其与上述化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水体中H+和总Al浓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对浮游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总Al.TP和SO与pH的相关性十分明显,r值分别为-0.6375、-0.6868、0.7561和0.7323。  相似文献   
442.
用投影寻踪技术评价环境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国际统计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投影寻踪技术及其方法与特点,指出这是非常适合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新兴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443.
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的若干问题及实施效果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解决我国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我国尚未全面展开。根据国外的经验,一项征费工作的展开需要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问题,如费率确定、实施管理方法、社会经济和环境效果分析等。本文就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的原则、征收对象、收费标准以及收费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若干措施和意见,可为实践工作所参考。  相似文献   
444.
有机化合物动态定量结构——生物降解关系(QSBR)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一般QSBR模型应用的特点、不足和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基本因素,指出QSBR模型应综合反映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四个方面(以氯代芳香化合物为例):氯代苯系物的摄入、氯代苯系物的诱导作用、毒性物质的形成和基础酶的缺乏。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了动态QSBR的概念模式及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445.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南发生9.0级地震(矩震级)。本课题选取了期间南昌台368个波形记录情况,对日本M S9.0级地震序列M S4.7级以上地震波形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对该区域地震P波发育情况并对波形特征形成机理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发现:1.震群余震P波发育分布存在一定的分布特征;2.在浅震震群中,影响震群P波发育特征跟主震地质条件有关存在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446.
A reliable and sensitive competitive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naphthalene (NA) was developed. 2-naphthoxy acetic acid (NAA) was selected as the hapten of naphthalene. Active ester method (AEM) was used to couple the NAA to carrier proteins (bovine serum albumin) to form artificial immune antigen. Mal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immunized with this antigen to obtain polyclonal antibodies, with which, a novel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for detection of NA was described. Under best conditions, NA can be determined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1-100 microg/L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0.05 microg/L. The cross-reactivities of the anti-NA antibody to seven structurally related compounds were below 15%. Some environmental samples were analyzed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It shows a good accuracy and suitability to analyze NA in environmental water.  相似文献   
447.
详细介绍了首钢矿山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结合其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矿山企业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矿山生存与发展的应有前提,是提升矿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48.
以环巢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对8种重金属(Cd、Cr、Cu、Zn、Ni、Pb、As和Hg)总量及形态进行分析并运用潜在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环巢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Cr、Ni、Cu、Zn、Pb、As和Hg的总量总体呈现为南淝河-十五里河水系含量高,其次是裕溪河及支流,其他5条水系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 BCR形态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Hg、Cr、Ni和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分别占总量的77.56%、64.83%、56.52%和48.93%),Cd的可提取态含量比例最高(89.22%),其次为Zn、Pb和As(70.35%,69.50%和63.70%). 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RI)表明,Cu、Zn、Pb、Cr、Ni和As均为低污染等级,Cd为较重污染等级,Hg为重污染等级,7个水系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排序为:南淝河-十五里河>裕溪河>柘皋河>杭埠河-丰乐河>派河>白石山河>兆河,重潜在风险和严重潜在风险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淝河-十五里河水系以及裕溪河水系,因此,今后对巢湖流域进行重金属整治时可着重考虑针对这两条水系的Cd和Hg元素的重点治理.  相似文献   
449.
太湖藻源性颗粒物降解过程中营养盐转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太湖水体中藻源性颗粒有机物作为切入点,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光,无光)藻源性颗粒有机物降解过程中C,N,P等营养元素的形态变化过程,分析了藻源性颗粒有机物对水体营养盐循环和浮游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蓝藻水华过程中,藻源性颗粒有机物最高可占水体总C,N,P比例的81.51%,94.60%,97.47%,是水体营养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光组颗粒物APA显著高于无光组,说明有光组中颗粒态P降解和转化速率显著高于无光组,但有光组水体中SRP浓度低于无光组,Chl-a浓度高于无光组,说明有光组中藻源性颗粒物降解的同时伴随着藻类的生长,颗粒物释放的SRP被浮游植物吸收并转化为生物量;光照对C,N,P的降解过程有明显影响,无光组颗粒物中C,N,P降解速率是有光组的2倍,可降解比例是有光组的(2.5±0.1)倍;实验中还发现前7d各元素的降解速率要高于之后的降解速率.综上,藻源性颗粒物营养盐总量大,生物可利用性高,降解迅速,且降解产物可被浮游植物吸收,是藻类生长和水华发生重要的营养盐来源.  相似文献   
450.
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塑料产品的广泛应用,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海洋中的MPs能够与有毒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纳米颗粒等)发生相互作用,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效应.因此,MPs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概括总结出MP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包括遮蔽效应、氧化应激、免疫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行为毒性等方面:随后分别讨论了MPs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人工纳米颗粒的联合毒性效应,从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载体效应着手分析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凝练得出MPs增强或抑制污染物毒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微塑料改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微塑料改变生物体对污染物的胁迫响应、微塑料与污染物发生交互作用等;最后对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联合毒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环境特征的次生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特别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以期为准确评估和深入理解微塑料的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