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以2018年四川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为基础,分析了饮用水水源水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饮用水水源水质改善、风险防控、应急预警、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环境监控等方面提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2.
在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乙醇的过程中,原料的预处理是影响酶解糖化和发酵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玉米芯为原料,研究了硫酸-乙醇预处理方法中硫酸质量分数、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温度、固液比对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乙醇预处理的最优工艺条件如下:硫酸质量分数为2%,乙醇体积分数为50%,预处理时间为60 min,预处理温度为120℃,固液比为1∶10(g∶m L)。在该条件下,玉米芯的酶解得率从未处理的11.32%提高到68.48%;玉米芯纤维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从之前的34.48%增加到70.25%;木质素的脱除效果明显,木质素的质量分数从之前的21.43%下降到7.86%,木质素的脱除率达到63.32%。对比预处理前后玉米芯结晶度的变化发现,硫酸-乙醇预处理使玉米芯的晶状结构受到破坏,有利于酶解糖化。预处理后的滤液可以再次回用到预处理过程,减少了蒸馏、回收乙醇的次数,降低了能量消耗,减少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43.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碳储存库,在天然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是连接源头与受纳水体的过渡区,是进行DOM交换的关键环节.因此,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分析了夏季汛期白洋淀流域府河、小白河、白沟引河和瀑河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光谱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府河和小白河水体的a245a355显著高于白沟引河和瀑河;E2/E3显示入淀河流水体DOM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为:瀑河>白沟引河>府河>小白河.三维荧光通过PARAFAC共解析出3种组分,分别为类酪氨酸(C1)、陆源类腐殖质(C2)和类色氨酸(C3);各荧光组分间不存在差异(P>0.05),C2和C3组分在不同入淀河流间存在差异(P<0.05);易降解类蛋白质组分(C1+C3)占比高于类腐殖质组分C2.各入淀河流自生源指数BIX都大于1,腐殖化指数HIX都小于4,表明入淀河流水体自生源特征明显,腐殖化程度较弱;府河水体具有最高的FI指数(1.96 ± 0.25)和最低的HIX指数(0.46 ± 0.08),且沿入淀河流方向自生源特征逐渐加强,表明府河水体呈现更高的内源特征.经入淀河流水体DOM的荧光组分与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得出,府河水体与小白河水体相关性呈现相似关系,白沟引河水体与瀑河水体呈现相似关系;各入淀河流水体DOM的荧光组分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呈现明显差异,并且与水体氮、磷关联较强;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入淀河流在C1组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C2组分和C3组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通过对夏季汛期入淀河流水体的DOM光谱特征及来源的研究,进一步认识了白洋淀入淀河流的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44.
逆境对木兰科树种伤害机理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但关于木兰科树种抗逆性机制的研究和综合评价缺乏系统性.文章论述了近年来逆境对木兰科树种伤害机理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其光合生理的影响,主要包括植物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Chl)、蒸腾速率(Tr)及叶绿素荧光等参数,并概述了逆境对木兰科树种细胞膜稳定性和渗透调节作用的影响.提出应加强逆境胁迫下木兰科树种抗性机制的研究,并结合实际的栽培环境,运用多个生理生态指标,对木兰科树种的环境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科学指导木兰科树种的保护栽培和引种驯化.  相似文献   
145.
土法炼锌区废渣重金属固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西北土法炼锌形成大量的废弃地,废渣重金属Zn、Pb和Cd全量分别为:7 521、5365和53.4mg·kg-1,废渣的pH值为8.53,当地的背景土壤的pH值为5.39.重金属污染是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土地复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来说防止重金属的迁移扩散显得尤其必要.用优级纯硝酸调控废渣的pH值检验pH值降低时废渣重金属释放程度;用碱石灰、活性炭、粉煤灰和有机质对重金属进行吸附;野外用碱石灰、纯碱和烧碱在土法炼锌区对废渣释放的重金属进行吸附.结果发现废渣重金属Pb、Zn和Cd随pH值降低而释放,Cd和Zn的释放量较大,pH值是影响重金属迁移扩散的重要因子;碱石灰、活性炭、粉煤灰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比较得出碱石灰的吸附效果最好;野外实验进一步发现碱石灰固定重金属稳定性好、吸附性强.黔西北土法炼锌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区分布,碱石灰来源广,用作废渣重金属释放的固定材料相对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46.
甲醇合成塔是甲醇厂的重要压力容器,能否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厂区的人员和设备安全。1997年8月15日我公司甲醇厂甲醇合成塔壳壁上发现裂缝,蒸气从裂缝中喷出,形成2米多长白雾,发现裂缝1小时后停车。  相似文献   
147.
了解铁路职工血尿酸(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UA)流行特征,为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收集2021年某地区参加健康体检的31 415名铁路职工的体检资料,对SUA、HUA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表明,该地区铁路职工血尿酸水平为(377.00±91.94)μmol/L,男性(391.31±86.17)μmol/L,女性(290.1±76.81)μmol/L;调查人群中HUA总患病率为31.43%,男性HUA患病率33.78%,高于女性患病率(1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531,P<0.01);不同年龄组间HUA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398,P<0.0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趋势χ2=397.239,P<0.01),其中男性HUA患病率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不同系统间HUA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16,P<...  相似文献   
148.
按照模糊综合评价中贴近度最小的原则,采用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权值。经过实例分析及对模型的验证、比较表明,用该法优化权值并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水质级别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评价方法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49.
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质量目标管理与风险防控并重转变。本文较为系统地剖析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毒性数据缺失、危害测试与评估技术发展缓慢,环境暴露评估技术相对落后,新污染物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明显不足,新污染物替代和风险管控技术发展滞后等方面;从科技支撑层面,提出了设立新污染物治理科技专项、集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国家新污染物研究领域的科技战略力量,构建国家新污染物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工程试点示范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等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新污染物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0.
ABR-生物滴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BR-生物滴滤池组合工艺,研究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滴滤池水力负荷为5 m3/(m2·d)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滴滤池内部污染物浓度变化和微生物的沿程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COD、TN、NH+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3%、32%、58%和30%;滴滤池内各层污染物浓度除TP在中层略有升高外,其余均沿程逐渐降低。滴滤池底层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均较强,原因是果壳活性炭填料较强的截留吸附能力以及底层微生物优势菌属较好的降解作用。总氮的去除依靠滴滤池内填料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微生物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其中微生物作用约占60%,成为脱氮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