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铊的化学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铊(TI)是一个典型性的毒害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富集机制、毒性和生物效应与其赋存化学形态密切相关.本文对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Tl化学形态分布、演化特征和化学形态分析方法作了系统总结和评述,并对Tl化学形态分析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洪湖是江汉平原重要的淡水水体.为了揭示洪湖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和原因,开展了对洪湖为期一年的采样调查,连续采集12个月水样和一次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营养盐含量.结果表明:(1)洪湖水体营养盐污染水平较高,除氨氮(NH4+-N)外,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难以达到Ⅱ类.(2)空间上有机物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南盘江流域(云南段)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系统采集了流域内水系沉积物25个,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该流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元素相关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采用富集因子、地累积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综合指标,评估南盘江流域水系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厘定流域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结果表明,南盘江流域内普遍富集Cd,上游富集Cr和As,中游富集Pb和Sb,下游富集Sb。中游处泸江支流汇入,显著影响了南盘江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流域内有色金属硫化物矿床遍布、采冶工矿企业众多,金属硫化物的自然风化和矿业活动是该流域部分河段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富集的主要来源。南盘江流域(云南段)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且不同河段重金属污染程度差异大,表现为中游上游下游。流域内主要污染贡献元素为Cd和As,Sb和Cr次之,Zn、Pb和Cu的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4.
位于三峡库区的巫山建坪地区存在明显土壤高镉(Cd)异常,但对其土壤镉分布特征及来源缺乏深入认识.通过对岩石及土壤样品中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土壤理化性质、典型土壤剖面Cd含量、Cd赋存形态进行分析测试,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巫山县建坪地区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岩石(包括煤及煤矸石等)中Cd含量范围为0.22~101 mg·kg-1,表层耕作土壤中Cd含量范围为0.42~42 mg·kg-1,自然土壤中Cd含量范围为0.12~8.5 mg·kg-1;除Cd外,V、Cr、Ni、Zn同样存在富集现象.土壤中弱酸提取态镉占其总量的17%~35%.研究表明,巫山建坪研究区土壤存在严重镉污染问题,土壤中高镉与研究区岩石中镉含量具有很好的地球化学继承性,且表现出表层富集的特征.研究区土壤中镉等重金属主要为自然地质源,其历史上的煤矿开采加剧了土壤镉的富集过程.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态高,通过食物链富集而影响人群健康的环境危害大.  相似文献   
15.
环境pH对微生物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污染以其强毒性、富集性和持久性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难题。在现有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中,基于微生物生物膜的修复技术因其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等优势,在预防、控制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成为了新兴研究热点技术。为了进一步揭示微生物生物膜与重金属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对最近二十年微生物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详细阐述了微生物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吸附机理、吸附数学模型和pH对微生物生物膜的影响,特别对影响该技术的重要参数pH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总结了pH影响微生物生物膜修复技术的原理及规律,以期为未来研发和改进微生物生物膜去除重金属污染的生产应用工艺提出科学性的指导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贵州省独山县某锑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17个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中Sb、As总含量,并采用生理提取试验(PBET)和简化生物可给性提取试验(SBET)两种体外胃肠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土壤中Sb、As的生物可给态含量,基于土壤Sb、As总量和生物可给性(PBET和SBET)评估了研究区锑、砷污染土壤暴露引起的潜在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锑、砷污染严重,土壤中Sb(55.63±75.59 mg/kg)和As(44.31±38.34 mg/kg)的平均含量均超过贵州省区域背景值和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中SBET和PBET提取的生物可给态Sb和As含量和计算得到的生物可给性都较低,大多数样品的生物可给性低于40%。相对于元素总量,基于Sb和As生物可给性(PBET和SBET)的人体非致癌风险(HQHI)和致癌风险(CR)均显著降低,其中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值均降至安全值范围,但是As的致癌风险除了CRSBET-成人降至安全水平,CRPBET-成人CRSBET-儿童以及CRPBET-儿童值仍处于1.0E-06~1.0E-04之间,表明As对当地成人和儿童的潜在致癌风险仍不容忽视,特别是儿童。  相似文献   
17.
氟和钼是广泛存在于表生环境中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会诱发地方性疾病。西南燃煤型地方病区部分煤炭和土壤中存在氟、钼富集的情况。本文系统介绍了氟和钼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和健康危害效应,综述了氟和钼在西南地区高氟高钼地质背景的燃煤型地方病区煤炭和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分析了燃煤型地方病区煤炭开采、堆放和燃烧过程中氟和钼的迁移释放规律。研究认识对于高氟高钼地区氟、钼暴露及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测试黔川三个不同原产地的19个典型白酒样中的48个元素含量组成。对多元素含量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DS)、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探讨多元素组成对不同原产地白酒溯源的可行性,筛选出白酒原产地判定的有效指标。结果显示,不同原产地白酒样中多元素含量有其各自的分布特征,其中Ca、Na、Fe、Mn、Be、Sc、V、Cu、Ga、Ge、Y、Cs、Pr、Nd、Sm、Eu、Gd、Tb、Dy、Ho、Tm、Yb和Lu等23个元素存在显著差异。多维尺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白酒样分成不同类别,其类别与原产地基本一致。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元素指标可判别白酒样的产地来源,依次为Mn、Ga、Sc、V、Na和Cs,整体正确判别率为94.7%。利用多元素指纹技术对白酒原产地判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茅台地区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茅台地区的116个表层土壤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了稀土元素(REE)含量。利用地统计学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稀土元素(REE)含量、分异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ΣREE平均含量为287.1μg/g,高于中国大陆土壤(186.8μg/g)和地壳中(207μg/g)稀土元素丰度;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大;在成土过程中Ce呈现正异常,Eu呈现负异常;六种主要土壤类型稀土元素含量分异规律为: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石灰土>黄壤>黄棕壤;研究区表层土壤稀土总含量空间分布起伏变化较大,表现为局部相对高值、低值的斑块状分布。本研究可为茅台地区地质地理环境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为茅台酒后备资源基地的合理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南高镉地质背景区农田土壤与农作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9,他引:12  
为探明高地质背景区农田土壤与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富集与转运特征,通过对采自重庆黑色岩系高镉地质背景区的土壤和农作物样品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典型黑色页岩区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研究区部分农田土壤pH极低; Cd、Cr、Ni和Zn显著富集.土壤样品Cd的超标率为100%,其次为Cr和Ni,91. 3%的土壤样品Cd污染级别为严重污染及以上.土壤Zn、Cu、Cr和Ni的残渣态占比为80%以上,Cd和Pb较低;弱酸提取态Cd占比27. 0%±6. 4%,Zn和Ni次之.黑色岩系母质风化导致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富集,Cd是区域内的特征污染元素,其生物有效性较高,并易于在农作物中富集. Cd的转运系数高于其他元素,农作物中Cd的富集和污染程度最高,特别是叶类蔬菜,平均Cd含量(干重)高达11. 5 mg·kg~(-1),不适于种植和食用;部分农作物Cr超标,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研究区农田土壤进行污染等级划分,实行科学管控,并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以保障当地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