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化学发光法测定Fenton反应中的羟自由基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建立了测定Fenton反应中产生的羟自由基的化学发光法,酵母为发光底物,浓度为24mg/ml,H2O2浓度为24mmol/L,FeSO4浓度为5.4mmol/L,pH为2.8时,化学发光强度最大,即产生的羟自由基浓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自由基测定方法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自由基的测定方法进行综述和评价,包括电子自旋共振,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分光光度等方法,引用近十年来的文献38篇。  相似文献   
13.
汞的形态分析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汞的测定方法由总汞测定深入到汞的形态分析,综述近几年来汞的形态分析方法的发展,包括原子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电化学分析法。  相似文献   
14.
均相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均相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技术进行综述,包括H2O2+Fe^2+,H2O2+UV,H2O2+Fe^2++UV,O3+UV和H2O2+O3等五种均相氧化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锰酸钾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影响高锰酸钾对染料废水脱色的有关因素,结果表明,脱色反应的最佳PH值应小于1.5,高锰酸钾的浓度对脱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为探讨水体残留抗生素对藻类的毒性作用,分别以海洋微藻眼点拟微球藻和淡水微藻近头状伪蹄型藻为对象,探讨三种典型抗生素(红霉素、诺氟沙星和磺胺嘧啶)胁迫下藻类的生理响应和去除效应。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抗生素中红霉素的毒性较强。高浓度红霉素对两种藻类生长均起到抑制作用,低浓度红霉素暴露则会刺激藻类生长,眼点拟微球藻和近头状伪蹄型藻的72 h半数最大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6.13 mg/L和27.7 μg/L。随着红霉素浓度的增加,两种藻类的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藻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也表现出低浓度红霉素暴露时显著增强,高浓度时则显著受到抑制的现象(p < 0.05)。实验结果表明所选藻类对诺氟沙星和磺胺嘧啶具有一定的生物去除能力。经144 h暴露后,眼点拟微球藻对诺氟沙星和磺胺嘧啶的去除率分别为57%和78.3%,近头状伪蹄型藻在暴露120 h后对诺氟沙星和磺胺嘧啶的去除率分别为51.2%和8.3%。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自由基的测定方法进行综述和评价,包括电子自旋共振、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分光光度等方法,引用近十年来的文献38篇。  相似文献   
18.
海洋塑料污染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其中海洋微/纳塑料成为关注的重点。纳塑料与微塑料相比,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环境丰度更高,更容易被海洋生物所摄食,对海洋生物产生的毒性更强。因此,纳塑料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成为近年来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关于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清晰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海洋纳塑料的检测分析方法,概述了纳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分析了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并展望了海洋纳塑料环境效应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评估海洋纳塑料的生态风险及有效应对海洋纳塑料污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物种敏感度分析(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作为被广泛接受的生态毒性评价方法,近年来被用于理解和推导微塑料的环境安全阈值。由于缺乏统一的毒理测试标准,加上微塑料本身性质的多样性以及微塑料污染的积累性,微塑料的生态毒性难以被准确评估。基于上述挑战,本文提出引入半定量体系评价毒理学数据以及构建分类数据子集的方法,来提高SSD技术在预测微塑料环境安全阈值中的准确性,可为未来评估微塑料的生态毒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