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242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根据作者参加1998年英国个体防护装备研讨会的部分资料,结合我国研究情况,综述了单兵防护系统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防护材料以及内伤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2.
聚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中和混凝-厌氧十好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在不同工况和运行参数条件下处理聚醚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中和混凝能有效地降低生物处理的污泥负荷,调节pH值6.7,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为l00mg/L时.聚醚废水COD去除率可达28%,当进水的COD为3000~4000mg/L时,聚醚废水经此组合工艺处理后,COD的总去除率达96%以上,出水COD值约150mg/L.  相似文献   
63.
采用高效菌提高普通活性污泥系统抗2,4-DCP负荷冲击能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了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普通活性污泥反应器(CAS)受到2,4-二氯酚(2,4-DCP)间歇性负荷冲击时,投加高效菌的生物强化系统和对照系统对污染物的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并考察了长期运行过程中强化系统对目标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投加5%和15% 2,4-DCP复合高效菌的强化CAS系统,其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及抗负荷冲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当系统受到间歇性2,4-DCP负荷冲击[110.37~171.60 mg/(L·d)]时,对于单次投菌后前30日内发生的间歇性负荷冲击,强化系统有效保持了对目标污染物的强化效果;在无2,4-DCP存在的情况下连续运行70d,当系统再次受到2,4-DCP负荷冲击时,强化系统的强化效果与前几次相比已明显下降,不能够快速有效去除污染物并维持系统稳定,因此有必要再次投加高效菌.  相似文献   
64.
铜绿假单胞菌对铜和铅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Cu和Pb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该菌株对Cu~(2+)的吸附率低于Pb~(2+).对于单一重金属体系,吸附率均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平稳变化,2 h达到稳定.吸附率随投菌量的增加先迅速增加,之后趋于平稳.对于Cu~(2+),投菌量为1 g·L~(-1)时吸附率达到稳定,而Pb~(2+)的吸附效果达到平稳时的投菌量为0.5 g·L~(-1).单位质量菌体对Cu~(2+)、Pb~(2+)的吸附量随投菌量的增加而下降.pH为3时,菌体的吸附效果较差,当pH为5~8时,2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较高.对于活菌,Pb~(2+)对菌体吸附Cu~(2+)有抑制作用,而Cu~(2+)对菌体吸附Pb~(2+)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对于失活菌,P.aeruginosa吸附Pb~(2+)和Cu~(2+)的效果均随共存重金属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但Cu~(2+)对Pb~(2+)的影响比Pb~(2+)对Cu~(2+)的影响更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吸附后的菌体较吸附前聚集性更好.总体而言,P.aeruginosa能对水体中共存的Cu~(2+)和Pb~(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65.
生产烯丙基正丁基醚时,产生含正丁醇、烯丙醇的废水。烯丙醇半致死量(LD_(50))为50—99毫克/公斤,属于“中毒”物质,但已接近“高毒”范围,水中最大允许量为3ppm,空气中含0.012毫克/升时即可对人眼睛引起刺激。正丁醇虽属“低毒”物质,但其对排放废水中的COD值有影响。因此,为了对正丁醇、烯丙醇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测定了8种活性炭对正丁醇、烯丙醇废水的静态吸附等温线,作为处理工业废水时的设计参考数据。 1.吸附等温方程式对于废水中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一  相似文献   
66.
67.
不同水体中稳定同位素的差异性组成对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如水体的补给机制、不同水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13年湘江流域岳麓山周边地区降水、地表水、浅层土壤水和地下水中δD和δ18O的逐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水体中稳定同位素的组成,揭示了不同水稳定同位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水、浅层土壤水和地下水中δD和δ18O对日降水中δD和δ18O的响应存在时滞,地表水和浅层土壤水的滞后时间较短,地下水的滞后时间较长;在天气尺度下,降水中δD和δ18O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二者的相关系数达0.98;地表水、浅层土壤水和地下水中δD和δ18O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0和0.90,均超过0.001的信度;在δD-δ18O关系中,地表水水线(SWL)、浅层土壤水水线(SSWL)和地下水水线(GWL)的斜率及截距都小于长沙大气水线(LMWL),表明降水是区域地表水、浅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且在补给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蒸发,同时与其他水体存在混合交换作用;在季节尺度下,同一水体的水线斜率与截距具有正比关系,即斜率越大,截距越大;但LMWL斜率和截距的关系存在季节和年际的差异;对比同一类水线旱雨季的斜率,仅有LMWL的斜率旱季小于雨季,反映出旱季干燥的大气条件下,降落雨滴云下二次蒸发强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沱江流域绵远河地表水系中化学成分分析,考察了铀及其他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地表水系中U的迁移形式,及水体中不同U络合物的活度及比例.结果表明,地表水中铀主要以UO2(CO3)2-2形式迁移和存在,其次为UO2(CO3)0、UO2(CO3)4-3和UO2(OH)2.沱江流域绵远河水系自上游至下游各样品中U络合物活度百分比组成基本相同,U的溶解和迁移形式类似,物化性质(温度、压力、pH值、Eh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影响U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的热力学计算,分析了铀在表生水体中的沉淀条件,较高的pH、Eh值将有利于U络合物在水系中稳定存在和迁移,而较低的pH、Eh值将会使水系中的U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69.
为研究反硝化滤池中溶解氧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制备性能良好尖端直径在30μm以内的氧(O2)以及硝酸盐(NO3-)微电极,以此为测试工具,对反硝化滤池中生物膜内部O2、NO3-微环境分布进行测试,通过建立扩散-反应方程,获得生物膜微环境耗氧及反硝化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氧在生物膜内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主体溶液氧浓度约1mg/L下降至生物膜300μm深度处约为0.生物膜内部反硝化活性区域发生在300~600μm深度范围内.该条件下反硝化滤池生物膜的氧利用速率常数以及反硝化速率常数之间的比值为1.46,溶解氧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70.
明确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管的对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调查监管存在的监管力量不足、从业门槛不明确、实时监管措施缺乏等问题。结合国内外调查工作监管经验和近年苏州工业园区调查监管的探索实践,提出了鼓励引导相关利益方参与调查监管、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监管制度、引入监理机制、推进信息化过程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