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6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693篇
安全科学   816篇
废物处理   147篇
环保管理   428篇
综合类   2491篇
基础理论   565篇
污染及防治   295篇
评价与监测   177篇
社会与环境   126篇
灾害及防治   13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空气呼吸器是一种以压缩空气为供气源的开路式呼吸器。传统的空气呼吸器由气瓶、背具和面罩等组成,这是一种已延续了50年的标准概念。近期对传统空气呼吸器的改进主要局限于增加电子装置(如:  相似文献   
942.
关于安防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及技术方向等问题,我感觉还是非常全面和详细的,基本上涵盖了安防行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方向.如果说还需要补充一点新的内容的话,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可以再深入作些表述.  相似文献   
943.
为了管理和风险评估污染场地,结合调查和评价应用中的管理工作流程,对污染场地数据库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数据标准的制定、数据库总体结构设计和数据表设计等;同时具体介绍了调查与评估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设计目标、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等内容,为系统的构建进一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44.
基于RS/GIS的大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四期TM数据,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定量分析大辽河口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大辽河口地区的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湿地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或人工景观,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1988~1995年期间,大辽河口地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该地区生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降低,造成了一些物种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但是自1995年以后,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升高,抗干扰能力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提高。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5.
946.
该文以NiCl2·6H2O和FeCl3·6H2O、NiCl2·6H2O和FeCl2·4H2O、NiSO4·6H2O和FeSO4·7H2O为3组反应物,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催化材料NiFe2O4催化剂,比较3组反应物制备出的NiFe2O4催化剂对活化SPS降解RhB染料废水的效果,并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以NiCl2·6H2O和FeCl3·6H2O为反应物制备出的材料催化性能、形貌结构最优。以NiCl2·6H2O和FeCl3·6H2O为反应物,通过单因...  相似文献   
947.
河流是陆海碳输送的主要通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碳分布格局将会改变. 本研究于2019年11月(枯水期)和2020年7月(丰水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潭江流域干支流开展有机碳、无机碳等水质指标监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划定流域分区和沿河岸不同距离(500、1 000、1 500、2 000和2 500 m)缓冲区,采用差异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手段,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对华南地区感潮河流碳浓度分布格局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水体TOC(总有机碳)、TIC(总无机碳)平均值分别为(3.50±0.92)(2.61±2.10) mg/L,区域TOC、TIC浓度存在时空分布差异,丰水期TOC、TIC浓度均显著高于枯水期,感潮区TOC浓度显著高于非感潮区,建设用地占比高、林地占比低的核心城市生态区河流的TOC浓度较高. ②1 500 m缓冲区是流域内景观格局对碳浓度变化作用最强的河岸带宽度,对碳的总解释率为20.03%;城市区域的排放对有机物浓度影响严重,耕地、林地的拦截吸附作用使得河流中的有机碳浓度相对较低,连片坑塘、养殖池等对河流中营养盐浓度的影响较大. ③水体中碳、氮、磷等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水体污染与生活污水排放、养殖生产活动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有关. 因此,加强缓冲区坑塘、养殖池等的污染控制以及建成区与河流间绿化建设,是控制潭江等华南地区感潮河流中碳浓度以及入海碳通量的关键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948.
为明确水蚀环境不同条件下植被恢复策略对土壤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通过搜集91篇论文的实验数据,以农田(或裸地)为对照,基于Meta分析评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对水蚀环境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还草均有利于提高SOC储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但两者的优势功能存在差异,还林的固碳效应强于还草,而还草对增强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更强.(2)多因素Meta分析表明显著影响SOC的因素有:恢复年份、土壤黏粒含量、植被覆盖度、年平均降雨(MAP)、年平均气温(MAT)和土壤深度.其中植被恢复对SOC储量的正向效应随着植被覆盖率增加而提高;草地恢复在土壤黏粒含量为20%~32%下对SOC储量的提高效应更显著,在MAP>800 mm或MAT<15℃条件下更易促进草地固碳效应,不同恢复年限下的草地固碳效应无显著变化;而林地恢复在土壤黏粒含量>32%下对SOC储量的提高效应更显著,气候条件对林地SOC储量无限制性影响,林地恢复下的SOC储量与恢复年限间存在正向效应.(3)植被恢复在黏粒含量为20%~32%时对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  相似文献   
949.
现有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在积雪中广泛存在,而积雪融化后产生的融雪径流汇入地表水体,所携带的微塑料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生态风险.城市积雪与人类活动关系更为紧密,为评估城市积雪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本文以我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对哈尔滨市6种不同下垫面30个采样点的表层积雪进行采集,通过立体显微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证实了积雪中存在较高含量的微塑料.对积雪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丰度、分布特点、尺寸、颜色、形状、组成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积雪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850 N·L-1,且不同下垫面丰度分布差异大,与其他介质中微塑料丰度相比整体处于偏高状态.尺寸主要以10~100μm的小尺寸微塑料为主,建设用地微塑料尺寸稍大,以100~500μm的居多.大部分下垫面颜色以透明为主,但建设用地处彩色微塑料偏多.积雪中纤维状微塑料为明显优势类型,但农田处碎片状微塑料占比较大.各个下垫面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6%)、聚乙烯PE(25%)、聚丙烯PP(16%)、聚酰胺PA(13%)、聚苯乙烯PS(10%),PET与PE为优势类型.生态风...  相似文献   
950.
冬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冬小麦吸收重金属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明确田间条件下冬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定量关系,在小麦收获时通过对我国华北小麦主产区50个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田块的土壤和小麦进行点对点采样,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pH、土壤有机质(OM)、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小麦籽粒和秸秆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小麦吸收重金属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土壤重金属和理化性质与小麦籽粒重金属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所采麦田土壤Cd含量范围为0.150~2.66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Cd含量范围为0.033~0.39 mg·kg~(-1);土壤Pb含量范围为4.68~371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Pb含量范围为0.27~2.4 mg·kg~(-1);土壤As含量范围为3.00~21.3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As含量范围为0.044~0.18 mg·kg~(-1);小麦Cd、 Pb和As的超标率分别为55%、 100%和0,与之对应的土壤Cd、 Pb和As的超标率分别为52%、 13%和0.土壤Cd含量与小麦籽粒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0.663(n=50);土壤全Pb含量与小麦P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348(n=50);土壤As含量与小麦As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小麦籽粒对土壤Cd、 Pb和As的富集系数均值分别为0.17、 0.027和0.008 9,转移系数均值分别为0.52、 0.27和0.22;小麦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均表现为CdPbAs.小麦秸秆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对应籽粒中重金属含量2~5倍.土壤pH、有机质(OM)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也影响小麦籽粒Cd含量.将土壤Cd含量、土壤pH、有机质(OM)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与小麦籽粒Cd含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4个小麦籽粒Cd含量预测方程,其相关系数r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包括全部变量在内的预测方程的相关系数最高,r=0.810(n=50),可以较好地预测小麦籽粒Cd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