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211.
利用边际土地种植高效能源作物是我国生物能源发展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区域宜能边际土地的空间分布和开发潜力定量评价研究,是区域分布实施能源作物种植,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广东省为例,利用TM/ETM遥感影像通过遥感监督分类和目视人工解译提取疏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未利用地等边际土地。然后选取影响能源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的自身性状和整理难易程度等5类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把广东省宜能边际土地开发潜力分成高、中、低和极低4个级别。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共有宜能边际土地105.34×104hm2。其中,高、中、低、极低开发潜力宜能边际土地面积分别占边际土地总面积的41.08%,32.13%,17.22%和9.57%。并且宜能边际土地空间分布呈现内陆地区>西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趋势,具有高开发潜力土地在区域内所占比例呈现西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12.
利用统计学方法提出了如何在应急监测中判断样本有无放射性,并结合实际监测做出了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13.
铝胁迫下大豆根系分泌有机酸和氨基酸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法,以2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浙春2号和浙春3号)为材料,研究铝胁迫下大豆根系分泌有机酸和氨基酸的特征.大豆根系分泌大量柠檬酸呈现低铝促进高铝抑制的现象,同时还分泌少量草酸和琥珀酸,表明大豆根系分泌有机酸与其耐铝机制有关.氨基酸分泌总量随着铝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中低铝质量浓度下,大豆根系分泌的氨基酸随铝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高铝浓度下,氨基酸的种类减少,各种氨基酸分泌量变化不一致.实验结果还显示,随着铝处理时间延长,铝毒害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14.
研究长期不施肥(CK),施无机肥尿素(N),施有机肥(OM)和无机有机肥配施(N+OM)4 种处理红壤水稻土中五氯酚(PCP)的消解及其在水稻根、茎和稻谷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4 个处理土壤中残留态氯代酚显著降低水稻茎和稻谷生物量,但对根生物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N 处理表层土壤中可提取PCP 残留量为2.42mg/kg,显著高于CK、OM 和N+OM 处理,表明长期单施N 抑制土壤中PCP 的消解.在水稻根中检测到PCP 及其脱氯降解产物2,3,4,5-四氯酚(2,3,4,5-TeCP)和3,4,5-三氯酚(3,4,5-TCP).在OM 和N+OM 处理水稻根中PCP 含量显著小于CK 和N 处理,表明长期单施OM 或N+OM 均显著减小水稻根对PCP 的富集量,而长期单施N 对水稻根富集PCP 并没有显著影响.在4 个处理中的水稻茎和稻谷中只检测到PCP,且在茎和稻谷中PCP 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水稻茎和稻谷中PCP 浓度均值分别为164.9 和75.7ng/g.  相似文献   
215.
八种柱填料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纯化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制备的8种固相萃取柱填料(硅胶,酸化硅胶,氟罗里硅土,硅镁型载体,Al2O3,硅藻土载体545,酸性硅藻土,Al2O3+硅胶)对含有13种有机氯农药[α-HCH、β-HCH、γ-HCH和δ-HCH、o,p'-DDT、o,p'-DDE、p,p'-DDT、p,p'-DDD、p,p'-DDE、d-ES硫丹(α-endosulfan)、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六氯苯(HCB)]的污染土壤的纯化预处理技术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10%的二氯甲烷/石油醚是最佳的淋洗液,9mL该淋洗液可使硅藻土填料中的分析物得到较高的回收率;硅藻土是最经济、最优的纯化柱填料;酸性硅藻土是耐氧化有机氯农药的最优填料;其它柱填料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淋洗液才能达到较高的回收率.对红壤有机氯农药本底值的测定也证明硅藻土SPE柱的纯化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216.
叶类蔬菜有机氯农药残留测定过程中的提取和净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柱萃取法提取 ,气相色谱 电子捕获检测器 (GC ECD)测定蔬菜中的多种有机氯农药 .比较了不同提取溶剂对蔬菜中有机氯农药的提取效率 .就回收率而言 ,正己烷和丙酮 (V/V ,4∶1 ) >石油醚和丙酮 (V/V ,4∶1 ) >二氯甲烷和丙酮 (V/V ,4∶1 ) >纯正己烷 .用正己烷和丙酮作提取溶剂时 ,1 2种有机氯农药中有 1 0种的回收率在 80 %以上 ,变异系数在 1 %— 1 5 %之间 .不同固相萃取 (SPE)填料对有机氯农药的纯化效率为 :硅胶对目标物质的净化效率要高于硅藻土和氟罗里硅土 ,硅胶做填料时变异系数在 1 5 %以下 .因此 ,本实验认为用正己烷和丙酮 (V/V ,4∶1 )做提取剂、选择硅胶做填料能够对蔬菜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有较好的提取和净化效果 ,是一种较理想的蔬菜中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方法 .  相似文献   
217.
为探究化学氧化法与微生物法联合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文章采用联合修复实验,以过硫酸钠/过氧化钙为氧化剂,氧化预处理后联合生物修复,研究了修复过程中土壤石油烃含量、pH值、微生物数量以及石油烃分子分布的变化规律,比较了联合修复技术与单一生物修复对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过硫酸钠投加量0.3 mmol/g,n(Na2S2O8):n(CaO2):n(FeSO4):n(柠檬酸)为5:5:1:1条件下,石油烃(C10~C40)降解率为24.41%,其中C10~C25组分石油烃的降解率为-6.82%,C26~C40组分石油烃降解率为31.34%,氧化预处理后土壤添加石油烃降解菌进行生物修复,经联合修复后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可达85.13%,比直接进行生物降解的土壤,生物降解率提高了39.66%。修复后土壤的pH值由9.3...  相似文献   
218.
天目湖水质演变及富营养化状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城市的湖泊型水库富营养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天目湖(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在2006年对其水质情况进行了每月1次的周年调查, 2007年5月~2007年12月又进行了隔月1次的水质调查. 2006年调查结果表明,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49 mg/L和0.06 mg/L,较2001~2002年分别增长了2.7倍和2.0倍;水体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为3.68 mg/L,比2001~2002年稍有增加;水体透明度(SD)的平均值为1.2 m,比2001~2002年下降了25 cm, 2006年藻类生物量平均值为46.39 mg/L.天目湖已经由2001~2002年的中-中富营养化状态转变为2006年的中富营养化状态.根据2006年水质调查结果以及沉积物、渔业生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综合调查结果提出并实施了天目湖的治理方案,即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农业面源、入湖河流、旅游业等外源性污染以及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入湖悬浮物质含量以提高水体透明度,从湖泊外源、内源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三者之间的关系着手制定天目湖治理方案. 2007年水体TN的平均浓度为1.25 mg/L;TP平均浓度为0.05 mg/L;藻类生物量平均值为22.56 mg/L. 2007年的再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水体营养盐含量以及浮游生物量的降低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19.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强调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全面优化提升,对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山东威海华夏城受大规模开山采石活动影响,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干扰,经过10余年生态修复,华夏城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  相似文献   
220.
基于MOD16的安徽省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安徽省的蒸散量变化,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MOD16蒸散量产品,利用均值、标准差、偏差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空间变异等方法,分析安徽省近15 a地表蒸散量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蒸散量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14年间安徽省多年平均蒸散量为694.9 mm,波动范围为647.5~730.5 mm,年际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并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规律,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趋势,各市多年蒸散量均值差异显著,其中黄山的蒸散量最高(844.1 mm),宿州最低(603.7 mm)。(2)安徽省年内各月间的蒸散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304.17 mm)>春季(167.56 mm)>秋季(150.41 mm)>冬季(73.92 mm);但各市的年内蒸散量变化趋势表现不同,淮河以南整体呈现“单峰型”趋势,淮河以北则呈现典型的“双峰型”趋势。(3)安徽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差异明显,其年均蒸散量按照“林地>草地>未利用地>耕地>城镇用地”的顺序递减。 关键词: MOD16; 安徽省; 蒸散量; 时空分布; 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