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54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41.
高炉炉顶煤气中HCl气体会加速TRT叶片和煤气管道腐蚀。脱除高炉炉顶煤气中HCl气体可以采用石灰石、轻烧石灰石、Na_2CO_3和KOH作为脱氯剂的活性组分,脱氯剂粒度控制为3~6 mm、脱氯剂料层厚度控制为200 mm以上并适当提高煤气温度来改善高炉煤气中HCl气体的脱除过程。  相似文献   
42.
我国环境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孝民 《环境科学》1993,14(4):10-15
本文回顾了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指出在我国环境规划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分支.20年来经过了孕育时期和探索时期,“七五”期间得到较快的发展进入了发展时期。环境规划成为我国环境科学和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环境科学工作中发挥了先导作用。文章用大量实例总结了环境规划方法的进展,说明了随着环境规划的迅速发展,我国环境规划方法论也逐步得到完善和丰富,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文章最后展望了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环境规划未来发展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3.
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评价及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城市发展测度演变的分析、明确真实储蓄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经济学含义和政策意义:并针对世界银行在地区真实储蓄测算方法上的不足,重点探讨在真实储蓄测算中如何考虑城市开放性、资源折旧、环境污染损失评估计算的界定问题。文中还以烟台市为试点城市,利用真实储蓄及相关指标评价了该市不同发展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4.
<正>自福建省应急预案体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霞浦县应急管理局以应急预案体系衔接有序、管理规范、面向实战为导向,从强化组织领导、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三个方面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应急能力,为辖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霞浦县作为福建省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试点县之一,  相似文献   
45.
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特征是其风险评价和土壤修复的基础。分别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农耕黑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4000、4000~2000、2000~1000、1000~250、250~53和〈53衄16个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了本土和各级团聚体颗粒中Cr、Cd、As和Pb的含量,并对其颗粒组分布特征及对有机碳的响应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2种土壤中的重金属Cr、Cd和Pb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而As则存在明显的流失。除了黑土中的As和Pb外,其他重金属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加而呈现富集减弱的趋势。其中,cr和cd主要趋向分布在粉.黏团聚体(〈53wn)颗粒中;Pb在黑土中易赋存于1000~2000μm大团聚体中,在沼泽土中则富集于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As不但趋向被吸附在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而且在黑土中也容易被吸附在〉l000μm的大团聚体中。金属质量负载计算表明,大粒径颗粒组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总体贡献较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cr和Cd分布与颗粒有机碳含量正相关,黑土中As的分布与颗粒中有机碳含量负相关而在沼泽土中呈弱正相关,Pb的分布则与有机碳含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以2007年武汉海事局辖区船舶碰撞资料为基础,利用故障树分析方法构建该水域船舶碰撞故障树,进行定性、定链分析,得到包括航行疏于戒备、车舵控制失误、疏于了望等14个主要危险因素及各因素的相关事故数。在故障树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布尔代数和最小割集,计算各危险旧素的概率重要度,以衡精各危险因素发生概率的变化给碰撞事故发生概率带来的影响;计算临界重要度,从敏感度和概率双重角度衡量每个危险因素的重要度。通过分析发现应急操作不当、违反其他规定、航行疏于戒备、违反分道通航、疲劳驾驶等人为因素是引起该水域船舶碰撞的重要原因。建议船公司重视船员应急培训,提高船员应急处置能力,海事管理机构加大相关法规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47.
基于景观格局的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峡库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对于掌握其生态脆弱特征和识别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考虑景观格局和区域生态2类影响因素,进行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结果表明:①景观类型中,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水体、林地、旱地、草地和水田. ②景观破碎度与区域生态脆弱性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干扰剧烈. ③三峡库区生态脆弱区可划分为——Ⅰ区(0.171 500≤EVI<0.191 225),Ⅱ区(0.191 225≤EVI<0.210 950),Ⅲ区(0.210 950≤EVI<0.230 675),Ⅳ区(0.230 675≤EVI≤0.250 400). 其中,Ⅲ区和Ⅳ区生态脆弱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水域及其岸边带、高海拔区域和岩溶地貌区域. 特殊的地形地貌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重要因素,而人类行为干扰是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48.
一株放线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庐山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JXJ 0071,研究了该菌的孢子、菌丝体和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活性以及溶藻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放线菌JXJ 0071的孢子和菌丝体均能使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显著降低。该菌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强的溶藻活性,在藻密度为1.0×107 mL-1的藻液中加入体积分数φ为2%的该菌发酵上清液3,d后溶藻效率达98%。溶藻活性成分主要来自水溶性胞外产物,其对高温、pH和紫外线处理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60℃以下的温度处理发酵液2h,溶藻活性成分的溶藻效率基本不变,保持在95%以上;pH 7.0~9.0条件下,其溶藻效率仍很高,在93.8%以上;经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照射2 h,其溶藻效率仍达85.7%。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属链霉菌属,与Streptomyces rectiviolaceus的序列相似性达99%,但JXJ0071与S.rectiviolaceus的部分生理生化特性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确定其种一级分类学单元。  相似文献   
49.
工业革命以后,欧洲流域的污染事故进入高发期,欧洲各国以流域为单位,共同商讨对策,联合开展治理工作,使流域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欧洲对流域的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成熟的模式.针对中国水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的状况,总结了莱茵河流域管理模式和多瑙河流域预警系统的发展经验,对构建中国流域范围内环境预警系统提出了相关思...  相似文献   
50.
选择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9种植物群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0~30 cm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S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等变化趋势,以揭示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会仙湿地土壤0~30cm LFOC、HFOC占S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1. 10%,88. 90%,土壤轻组分分配比相对较低,重组分分配比较高;②各群落土壤DOC,EOC; POC和MBC(除铺地黍群落外)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SOC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群落DOC、EOC、POC占SOC的比例随土层变化均呈减小趋势;③华克拉莎群落的SOC、LFOC、HFOC、MBC、DOC、EOC、POC含量在各土层中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植物群落;④SOC、全氮(TN)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著正相关(P 0. 01),土壤pH与LFOC、HFOC、DOC和POC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LFOC、HFOC、DOC、EOC和POC显著负相关(P 0. 01),黏粒含量与LFOC、HFOC、DOC、POC和MBC显著负相关;⑤土壤全氮、砂粒含量、pH和土壤含水量对HFOC含量的主要贡献均表现为通过影响其它因子而产生的间接作用效应;土壤TN对EOC、DOC和POC含量具有较强的直接正作用效应;土壤含水量对MBC含量的直接负作用最大.土壤理化特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LFOC、HFOC及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