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准确地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是估算未来大气 CO2浓度,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的量的估算,而缺乏针对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的分析,以及对变化特征空间差异性的分析。本研究基于MODIS NPP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及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数据,对三江源地区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MODIS GPP数据及China FLUX和America FLUX数据,建立草地生态系统呼吸估算模型,对其碳汇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明确该地区的碳储存能力及其变化过程,为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3.38×108 t,平均碳密度为14.94 kg·m-2(以C计)。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分别为53.07×108 t和0.31×108 t,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4.85 kg·m-2和86.77 g·m-2。(2)近10多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碳汇量为0.4×108 t,单位面积平均碳汇量为86.80 g·m-2·a-1(以C计),表明该地区草地生态体统是一个碳汇。(3)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及总碳汇量均呈波动增加趋势,碳汇功能有所增强。(4)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5)MODIS GPP/NPP数据能够支撑较大尺度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格局与变化趋势分析,较传统方法更为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12.
了解医院护理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流行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干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对某大型综合医院787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所发生的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年中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共3258人次,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年人均发生次数为4.14人次/人,接触发生率(%,人/100人)为88.31.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高风险人群为妇产科、重症监护室、外科、急诊科护理人员,其接触发生率(%,人/100人)和年人均发生次数(人次/人)分别为95.56和5.04、95.18和3.64、92.95和4.37、84.13和5.32;引起护理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主要医疗操作是掰安瓿、输液结束拔针、整理用毕的锐器、静脉穿刺(采血、加药、输液)和回套针帽,其接触发生率(%,人/100人)分别为67.85、46.89、37.99、14.61和9.28.护理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主要是由安瓿瓶、头皮针、皮下注射针、缝合针和手术刀片,其损伤接触发生率(%,人/100人)分别为67.98、56.42、37.74、6.73和2.92.护理人员仍然面临较大的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风险,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在不同医疗操作及医疗操作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医疗锐器、使用锐器的用途不同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风险不同,应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全面贯彻落实《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 213-2008).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识别急需保护物种集聚分布的热点地区,从而分配更多资源予以保护,是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北京区域为案例区,提取待保护目标物种的分布范围,识别目标物种集聚的热点区域和空缺区。研究发现热点区主要分布于北京与河北交界的门头沟区百花山和东灵山区域、延庆区的松山区域、怀柔区的喇叭沟门区域以及密云区的雾灵山区域。除十字兰和刺楸外的其余46种目标物种已受到不同程度保护,但保护效率仍有待提升。此外,研究还识别出急需保护但尚未划入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区域约339 km2。建议针对实际情况,通过新建、扩建保护区以及保护小区或生态保护红线等不同方式提升现有保护效果。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现有保护网络体系,提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日本水俣病发现之后,引起人们重视汞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引起慢性中毒的研究。在我国近年来,个别地区也有发现汞慢性中毒的现象。研究土壤中汞的背景值,对于探讨汞的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汞的污染水平,污染趋势的预测预报等等,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本文是探讨北京地区农业土壤中汞的背景值及其区域差异,它是叫北京主要农业土壤和粮食作物中有毒物质背景值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于2015年10月到2016年9月,利用RAD7测氡仪对西安市室内外氡浓度进行监测,考察了室内外氡的日变化特征,探讨了气象因素与通风条件对氡浓度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室内氡浓度日变化范围在40~100 Bq/m~3,呈现夜高昼低的分布特点,且与温湿度分别呈负、正相关关系。自然通风3 h氡浓度可降至室外水平。不同气流形式下,室内氡浓度均随换气率增大而减小,且均在换气率为2次/h的情况下降至室外水平,下降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侧送顶排、侧送底排、侧送侧排。室外氡浓度日变化范围在3~33 Bq/m~3。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清洁天与霾天时,氡浓度日变化仍为夜高昼低,清洁天变化范围较霾天更为明显;雨天无明显变化规律。不同天气下,室外氡浓度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霾天、清洁天、雨天。加强室内通风、选取合适的气流组织形式,以及保持空气清洁可作为室内外降氡防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SBR反应器中悬挂悬浮填料用于处理畜禽废水,研究该系统处理畜禽废水的最佳工艺参数及运行模式,结果表明:当MLSS维持在2000~2500mg/L、曝气时间为5h时,系统对畜禽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佳;在该条件下,采用交替好氧/缺氧运行模式出水中COD、TP、NH3和TN的去除率分别由原来传统SBR运行模式的93.21%、65.33%、84.75%、79.35%提高到94.21%、65.87%、88.83%、82.68%。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畜禽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试验将序批式运行模式应用到好氧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中形成新型SBBR,考察在不同溶解氧(DO)浓度条件下新型SBBR反应器运行处理效果及氮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室温下,进水CODCr浓度为2 000 mg/L,总氮(TN)浓度为140 mg/L,交替好氧-缺氧模式为3.0h(曝气)...  相似文献   
18.
韩相奎  周春生  董春兰 《环境科学》1991,12(6):37-39,47
本文探讨了稀释倍数影响BOD测定结果的生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稀释倍数不同所引起的BOD测定值不同的原因在于培养体系内食料微生物比F/M值的不同.在相同接种条件下,稀释倍数愈大,BOD测定值和耗氧速率常数K值也愈大,而其BOD_u值基本不变.对标准葡萄糖-谷氨酸溶液来说,不同F/M值的两个培养体系的活菌总数峰值均在两日内出现,且F/M值大的其峰值相对滞后出现;细菌种群在内源呼吸期之前的耗氧速率较大,内源呼吸期的耗氧速率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土壤对天津西郊南排污河,侯台灌区污水净化能力,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研究。次年进行了土壤处理前后污水对浮游生物毒性效应的比较观察,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方法 土柱模拟装置与污水处理:模拟土柱为1m高、直径8.5cm的玻璃柱(图1),每隔20cm有一出水口,接胶皮管、用霍夫曼夹控制流速、每分钟20滴。  相似文献   
20.
微量铍的有机络合物吸附波文献已有报道。该法灵敏度虽高,但需将被测样品进行富集。本实验是在上述底液中引入适量的四乙基碘化铵,从而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我们采用L_9(3~4)正交设计,选取0.5N NH_4Cl-1.5N NH_4OH-2%EDTA-0.002%G_(20)H_(21)O_8N_3·S_2-0.075%(C_2H_5)_4NI作测定底液,探讨了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