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RAD-7型测氡仪对焦作市室内氧浓度进行调查.焦作室内氡浓度范围为19.2~ 160.5 Bq/m3,平均浓度为62.94 Bq/m3.采用氡剂量学评价方法,得出焦作室内氡年平均有效剂量为1.98mSv,同时评估焦作市因接受室内氡辐射剂量引起的终生肺癌危险度为1.53 × 10-4.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指导铀矿井下独头巷道掘进面爆破后通风排氡与排炮烟的设计与管理,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置换通风理论,建立独头巷道内抛掷空间和风流末端氡及炮烟浓度随通风时间变化的计算模型。分析岩石铀品位、通风风量、岩壁氡析出率和巷道长度对氡浓度的影响,以及通风风量对炮烟浓度的影响。利用所建模型,分别提出满足氡浓度和CO浓度限值条件下,独头巷道排氡与排炮烟的理论最短通风时间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相同参数条件下,由最短通风时间计算方法得到的排炮烟与排氡时间有差异,建议巷道爆破后的最短通风时间取二者中较大值。  相似文献   

3.
在冬季、春季和夏季分别对南京市人防工程内空气中氡浓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对应于不通风、半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三种方式,夏季氡浓度最高,为904.2 Bq/m3,是南京市室内平均值的50倍,冬季次之,春季最低,分别为12倍和7.9倍.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土壤及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前者为正常本底水平,而后者与全国及南京平均值处于同一水平.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了工作人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为4.29 mSv,是全国平均值(2.30mSv)的1.9倍,且吸入氡及氡子体所致内照射剂量所占比重较大,为84.1%,危害更大.建议采用加强通风的措施降低空气中的氡浓度,以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4.
以液氯储罐泄漏为研究对象,运用ALOHA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泄漏后相同地点室外浓度均远高于室内浓度,室内气体的浓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浓度峰值的出现在时间上较室外有延迟。研究了液氯室外泄漏情况下影响室内气体浓度的各种因素。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加,室内气体的最高浓度不断增加,浓度下降的速率也增大。风速和地面粗糙度的增加均会降低室内气体的最高浓度。室内气体的最高浓度随温度的上升而有所增加,但影响并不显著。连续泄漏时,室内外浓度均低于瞬时泄漏时的浓度。连续泄漏时室内浓度上升到最高值时需要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我局在某铀矿71号竖井工程施工中,由于坑道长,穿脉、峒室多,弯曲度大;加之矿体暴露面积大,地质上又不允许密闭,给通风和氡、尘防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氡尘浓度有时超标几十倍。后来,我们采用φ320mm 钻孔通风,从而使坑内的氡气由原来的5~7×10~(-10)Ci/L 降低为1.3×10~(10)Ci/L,氡子体潜能值由23.5GB 降至0.68GB,矿尘由3mg/m~3降到0.6~1.0mg/m~3。铀矿地质勘探坑道,绝大多数是独头坑道,并且平巷居多,一般采用混合式通风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铀矿山留矿法采场氡迁移规律,依据留矿法采场的构造和物理几何尺寸,建立了受限空间内颗粒堆积型射气介质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和氡迁移方程,以10 m和20 m高爆破矿堆为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不同通风条件下采场中氡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1)采场下行通风方式降低矿堆上部作业空间氡浓度的效果优于上行通风方式,但对采场运输巷道氡浓度的效果相反;采场排风氡浓度与采场通风风量成反比,氡析出份额与通风风量成正比;2)在相同通风风量下,10 m高爆破矿堆与20 m高爆破矿堆氡析出份额之差随通风风流量增长而逐渐缩小;3)均压通风对渗透率高(k=1×10-8m2)的采场排风氡浓度、矿堆氡析出份额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堆浸铀尾矿用作地下充填法采场的充填料是处理铀尾矿的一种方法。将铀尾矿作为充填料时,其内残留的镭衰变产生的氡气会从其表面析出,污染井下作业环境。基于氡在介质中纯扩散的理论,研究了在尾矿介质孔隙率为0.3、铀尾矿中镭活度浓度为3 400 Bq/kg、干燥时铀尾矿的射气系数为0.1、铀尾矿的密度为2.5×103kg/m3的条件下,含水饱和度、孔隙率、覆盖层厚度等物理参数对铀尾矿充填体氡析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覆盖层时,含水饱和度在0~0.25的范围内,随含水饱和度增加,铀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先增加后减小,含水饱和度从0增加到0.12时,铀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从5 Bq/(m2·s)增加到11 Bq/(m2·s),含水饱和度从0.12增加到0.25时,铀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从11 Bq/(m2·s)减小到10.5 Bq/(m2·s);有覆盖层时,铀尾矿介质厚度为3 m,添加孔隙率为0.05的覆盖层,当覆盖层厚度从0增加到0.1 m时,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减小67.5%,当覆盖层厚度增加到0.5 m时,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减小91.8%。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通风小室内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0.3 ~ 0.5 μm、0.5~1μm、1~2μm以及2~5 μm)的沉积率在6种典型室内换气次数(6.51h-1、7.81 h-1、9.11 h-1、10.42 h-1、11.72 h-1以及13.02 h-1)下的变化情况.采用安装Laskin喷嘴的QRJ-1型气溶胶发生器产生气溶胶颗粒,使用BCJ - 1D型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测量室内一点的气溶胶颗粒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上述6种换气次数下,气溶胶浓度的衰减均与时间近似呈对数关系.相同换气次数下,气溶胶颗粒的沉积率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同一粒径颗粒,气溶胶的沉积率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换气次数在9.11 h-1以下时,增加换气次数对颗粒沉积率的影响显著;换气次数在9.11 h-1以上时,增加换气次数对颗粒沉积率的影响较小.在较小的换气次数下,颗粒沉积率的增加快于换气次数的增加;而在较大的换气次数下,增加换气次效时,颗粒沉积率的增加速度与换气次数基本一致,而颗粒被排风带走的比例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湿球黑球温度(WBGT)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热环境动态模拟软件EnergyPlus,以西安市某工业厂房为例,研究了工业厂房余热强度和通风换气次数对室内WBGT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夏季工业厂房室内WBGT超限小时数。结果表明:室内WBGT超限小时数随着余热强度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增加,随着通风换气次数的增大而减小。当余热强度为30 W/m3、通风换气次数为5次/h时,夏季工作时间内约60%的时间室内WBGT超过29℃,作业人员面临较大的高温职业暴露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降低作业人员高温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可控循环风在国外的矿山掘进巷道及采区工作面的粉尘控制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通风与节能效果。但国内尚处于试验阶段。1 可控循环风的利用 图1是工作面排尘通风利用可控循环风的原理示意。设工作面的产尘强度为F(kg/s),新风入风量为Qi(m~3/s),循环风量为Qr(m~3/s),工作面的粉尘浓度为n(kg/m~3),新风中初始含尘浓度为n_0(kg/m~3),除尘器效率为η(%)。  相似文献   

11.
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角度来看,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更严重。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每天有大约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在室内度过的时间更长。另外,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数小时,由于室内空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调查,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房屋地基及周围土壤、燃煤。燃气、室内装修材料、地热水、家用电器等释放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及其氧子体等。放射性氧及其子体普遍存在于室内外大气中。一般室内氛浓度比室外浓度高2-3倍,其浓度随地理、季节、天气(温度…  相似文献   

12.
平地型铀尾矿库氡大气扩散数值模拟及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地型铀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铀尾矿库下风向的氡扩散和浓度分布,并预测了该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下氡对公众所致的年有效剂量。结果表明,风速从0.5 m/s变化到2.0m/s时,氡在尾矿库下风向的积聚范围由5 000 m缩减为2 500 m,尾矿库下风向2 500 m距离以内的氡浓度降低较快,随着距离的增大,近地面区域氡浓度不断降低,5 000 m外氡浓度变化渐趋平缓。U10=0.5m/s时尾矿库下风向地区的氡浓度比其他风速下最高高出近43%。对照公众个人的年有效剂量标准,考虑风频风速影响,对氡的环境效应分析表明,低风速下现行标准中铀尾矿库防护距离的规定值偏小,应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3.
以保定市为研究区域,采集城区家庭室内一年四季的PM_(2.5)样品,对家庭室内PM_(2.5)的质量浓度水平和其中BDE-47污染特征、季节变化、灰霾天气的影响以及呼吸暴露水平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室内PM_(2.5)的质量浓度范围为42.0~180μg/m3,室内外空气中PM_(2.5)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相关性。家庭室内PM_(2.5)中BDE-47的质量浓度为0.28~12.1 pg/m3,平均质量浓度为(3.24±3.08) pg/m3,与文献报道水平相近。家庭室内PM_(2.5)中BDE-47的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室内PM_(2.5)中BDE-47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 0.05),春季和秋季的质量浓度水平相近但显著高于夏季(p 0.05)。灰霾天家庭室内PM_(2.5)中BDE-47的质量浓度略高于非灰霾天,但差异并不显著(p 0.05)。呼吸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儿童和成人对家庭室内PM_(2.5)中BDE-47的呼吸摄入量分别为2.81~6.05 pg/(kg·d)和1.55~3.33 pg/(kg·d); BDE-47对儿童和成人的致癌风险分别为4.21×10~(-4)~9.08×10~(-4)和2.32×10~(-4)~5.00×10~(-4),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可接受的癌症风险1.0×10~(-4),表明居民暴露室内PM_(2.5)中BDE-47具有潜在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4.
根据铀尾矿堆中放射性核素氡迁移特性,建立覆盖情况下铀尾矿堆氡迁移模型,创新性地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覆盖层中氡浓度分布进行可视化数值模拟,采用正交试验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采用RAD7测氡仪分两组实地测量某铀尾矿堆黏土覆盖后的氡浓度。结果表明,采用黏土覆盖时,覆盖层厚度1 m,孔隙率0. 30比较经济合理,黏土参数最佳水平组合为:扩散系数0. 8×10~(-6)m~2/s,孔隙率0. 30,覆盖材料密度1 850 kg/m~3,渗透率20×10~(-12)m~2,吸附系数0. 82 L/kg。研究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可视化数值模拟,开拓了尾矿堆治理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发尘量较大的手工电弧焊为例分析焊接车间普通结构钢的焊烟成分,得出导致呼吸道疾病的烟尘颗粒直径大量集中在0.1~0.4μm之间;当下烟尘控制主要为置换通风,对于高大焊接车间单纯的运用置换通风还不足以排除室内污染物,引入诱导风机后,高速诱导气流可有序引导室内污染物,使焊烟质量浓度降低至国家强制性要求4 mg/m~3以下;对诱导风机收集起来的大量焊接烟尘,运用新型的电袋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达99.97%。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铅酸蓄电池室燃爆事故树定性分析 ,找出了可能导致铅酸蓄电池室燃爆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事件 ,即无通风设施 ,通风设施损坏 ,未及时送、排风 ,使用不防爆电器 ,防爆电器损坏 ,电气连接处接触不良 ,人体静电放电 ,室内吸烟 ,室内动火。为了预防铅酸蓄电池室燃爆事故的发生 ,关键是 :一要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 ,保持蓄电池室通风良好 ,使氢气浓度不能达到爆炸极限 ;二要采取防止火源发生的措施 ,使蓄电池室无点火源 ,只要蓄电池室内无火源 ,即使氢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也不可能发生燃爆。为了达到上述两个要求 ,就必须在防火防爆技术和管理方面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7.
延边亚麻厂于1986年5月22日发生一起罕见的亚麻尘爆炸事故,死6人、重(烧)伤4人、轻伤8人,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厂于1983年以补偿贸易形式从日本引进技术资料和生产设备,建成约2300平方米的一个制绵车间。由于进口的生产设备是30年代的产品,没有通风排尘设施,1983~1985年,经县卫生局防疫站测定,部分工序亚麻尘浓度平均在40mg/m~3以上。后经某设计部门设计,投资18万元,安装了通风除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车库内燃料电池汽车氢气意外泄漏后的浓度分布情况,采用ANSYS软件,通过分析可燃性气体体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氢气的扩散分布、不同泄漏位置氢气的扩散情况,研究6种不同通风方式对氢气意外泄漏扩散分布的影响,针对车库内氢气泄漏的特性,在通风方式上引入侧墙底部送风和侧墙顶部送风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底部送风能显著加快氢气的扩散和排出。垂直高度上氢气浓度分布不均,侧墙顶部送风能使顶部堆积的氢气向下扩散,降低最大气体浓度;在墙角泄漏会由于墙壁的影响导致氢气堆积,对墙角局部通风尤为重要。研究结果可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专用车库的通风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量化持续高温天气对人体生理应激的累积效应,基于现场试验测量方法,选取10名健康大学生作为被试,以连续3天室外日最高温度≥35℃的天气为持续高温工况,测量被试在室内非空调环境下的生理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生理参数随持续高温天数的变化,以验证累积效应是否存在;利用温度修正模型对3个连续高温日的室外日最高温进行修正,量化生理应激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天气对收缩压、直肠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存在不利的累积效应;高温第2日对第3日的累积效应系数高温第1日对第3日的累积效应系数;累积效应系数的排序为平均皮肤温度收缩压直肠温度。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索舟山西堠门跨海大桥南锚室使用主动除湿系统前提下的送风量与送风方式。先通过维持正压法、通风质量平衡法、CFD初试法计算锚室总送风量,核算得其换气次数为0.38次/(m~3·h)。然后以雷诺应力平均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RANS)描述锚室空间流体的力学运动规律,在k-ε两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CFD技术求解整个锚室的流速场。对缆束所占空间采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描述,通过几何分析得到该空间的特征孔隙率为97.9%。研究结果表明,锚室前墙送风气流在缆束下方、后墙送风气流在缆束上方的送风方案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