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2篇
  免费   1951篇
  国内免费   4525篇
安全科学   1761篇
废物处理   378篇
环保管理   1165篇
综合类   10147篇
基础理论   2138篇
污染及防治   1506篇
评价与监测   845篇
社会与环境   954篇
灾害及防治   614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850篇
  2021年   845篇
  2020年   1048篇
  2019年   690篇
  2018年   680篇
  2017年   722篇
  2016年   681篇
  2015年   855篇
  2014年   869篇
  2013年   1138篇
  2012年   1219篇
  2011年   1252篇
  2010年   1140篇
  2009年   1103篇
  2008年   1010篇
  2007年   991篇
  2006年   944篇
  2005年   671篇
  2004年   497篇
  2003年   371篇
  2002年   348篇
  2001年   322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61.
于志勇  金芬  李红岩  安伟  杨敏 《环境科学》2014,35(5):1694-1697
利用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调查了我国36个重点城市145个水源水和209个出厂水中乙草胺的残留水平.水源水中乙草胺的检出率为66.9%,平均浓度为33.9 ng·L-1,水厂处理对乙草胺的去除效果有限.按不同区域划分,东北地区的检出浓度最高;按水源类型划分,湖库水中浓度远高于河流水和地下水;按水系划分,辽河水系和沿海地区的检出率和检出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962.
石墨烯基磁性复合材料吸附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常青  江国栋  胡梦璇  黄佳  唐和清 《环境科学》2014,35(5):1804-1809
建立了一种超声辅助共沉淀法制备磁性Fe3O4/氧化石墨烯(Fe3O4/GO)纳米粒子.透射电镜和磁滞回线研究表明,该复合物具有小的颗粒尺寸和超顺磁性.该磁性纳米材料可以吸附废水中的染料亚甲基蓝,实验研究了溶液pH值、吸附剂的用量、时间和温度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6~9范围内,Fe3O4/GO都能高效地吸附亚甲基蓝.反应过程在前25 min反应速率很快,到18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该磁性纳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和吸热过程.该吸附材料对亚甲基蓝吸附容量高,在313 K时Fe3O4/GO的饱和吸附量为196.5 mg·g-1.另外,可以方便地通过外部磁场分离回收吸附剂,利用过氧化氢可以再生重复使用,是一种优良的吸附染料废水的材料.  相似文献   
963.
再生水中5种抗生素抗性菌的紫外线灭活及复活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抗性菌作为再生水中的新兴污染物而受到广泛关注.为探明紫外线对抗生素抗性菌的灭活和消毒后抗性菌的复活潜能,研究了以城市污水为水源的再生水(简称"再生水")中青霉素抗性菌、氨苄青霉素抗性菌、头孢氨苄抗性菌、氯霉素抗性菌和利福平抗性菌的紫外线灭活特性,并考察了再生水中的抗生素抗性菌在黑暗条件下的复活潜能.结果表明,20mJ·cm-2紫外线消毒剂量下,实际再生水中青霉素抗性菌、氨苄青霉素抗性菌、头孢氨苄抗性菌和氯霉素抗性菌的灭活率均高于4-log,与总异养菌群灭活率相当,而利福平抗性菌的灭活率(3.7-log)略低于总异养菌群.紫外线消毒后,再生水静置22 h后,抗生素抗性菌普遍出现复活现象,当紫外线消毒剂量为常规剂量20 mJ·cm-2时,消毒后再生水中的抗生素抗性菌菌落形成能力高达3-log.因此,常规的紫外线消毒剂量不能有效控制再生水储存或运输过程中抗生素抗性菌的复活.  相似文献   
964.
开展短期内高浓度空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以及健康经济损失研究,对推进城市大气污染防控,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选择2013年1月发生的北京市雾霾重污染事件,采用泊松回归模型评价全市居民对10~15日高浓度PM2.5暴露的急性健康损害风险,并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估算人群健康损害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短期高浓度PM2.5污染对人群健康风险较高,约造成早逝201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1 056例,心血管疾病住院545例,儿科门诊7 094例,内科门诊16 881例,急性支气管炎10 132例,哮喘7 643例.相关健康经济损失高达4.89亿元(95%CI:2.04~7.49),其中早逝与急性支气管炎、哮喘三者占总损失的90%以上.建议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终点的健康风险进行健康预警并开展及早医学干预,以降低类似空气重污染事件给居民健康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965.
对硝基苯胺耐盐降解菌S8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彩霞  邓新平  厉阗  肖伟 《环境科学》2014,35(3):1176-1182
从江苏农药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1株能以对硝基苯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代谢的耐盐降解菌S8.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研究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对硝基苯胺降解能力.当温度31℃和pH 6.0时,S8在72 h内对60 mg·L-1和120 mg·L-1对硝基苯胺的降解率分别为65.6%和55.8%.在高盐条件下,S8仍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当盐含量为7%时,对硝基苯胺降解率为49.5%(72 h);当盐含量为10%时,对硝基苯胺降解率为27.4%(72 h).利用LC-MS法分析降解产物时,共发现6种分子量不同的化合物,其中两种为苯酚及对苯二酚.此为首次关于对硝基苯胺耐盐菌株的研究报道,菌株S8可用于含有对硝基苯胺的高盐工业废水的微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966.
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大气界面释汞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揭示不同气候条件下森林与大气间汞交换的规律,应用动力学通量箱与Lumex RA 915+测汞仪联用技术,选择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于2011年4月~2012年3月对针阔混交林土/气界面释汞通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连续监测,并考察了各环境因子对土壤释汞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地土壤年平均释汞通量值为(16.82±6.70)ng·(m2·h)-1,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自然背景区;受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以及亚热带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变化规律影响,缙云山地区林地土壤释汞通量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暖季林地土壤释汞通量[(22.23±13.19)ng·(m2·h)-1]明显高于冷季[(6.01±4.05)ng·(m2·h)-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释汞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和1 d中光照强度变化有密切关系,土温、气温和相对湿度与土壤释汞通量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可能是光照强度与土壤释汞通量相关关系的表象.  相似文献   
967.
冬季低温下MBR与CAS工艺运行及微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黄菲  梅晓洁  王志伟  吴志超 《环境科学》2014,35(3):1002-1008
研究了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MBR)与传统活性污泥法(CAS)工艺运行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差异,对工艺出水水质和微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并借助454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法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三套对比工艺(MBR两套:高污泥浓度R1和低污泥浓度R2,CAS工艺R3)的出水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2%、56.1%、58.8%;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7%、99.7%、59.7%,比硝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R2、R1、R3,比反硝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R3、R1、R2,高浓度MBR污泥具有较好的耐寒特性和氨氮去除效果;从454焦磷酸测序结果看,相似性为97%时,菌群丰富度:R2>R3>R1,多样性:R2>R1>R3;MBR污泥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丰度与CAS系统有较大不同;R1、R2、R3中主要的硝化菌为Nitrospira菌属,总相对度依次为:1.22%、1.64%、0.15%,主要的反硝化菌为Zoogloea菌属、Thauera菌属、Comamonadaceae菌属及Comamonas菌属,总相对丰度依次为:5.8%、4.52%、15.21%;低温环境下,泥龄长、污泥浓度高、TN负荷低的MBR系统有利于硝化、反硝化细菌累积,提升生物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968.
广西五里峡水库夏季溶解无机碳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刘文  蒲俊兵  于奭  章程  区绎如  袁道先  杨会  唐伟 《环境科学》2014,35(8):2959-2966
为更加清晰地认识无机碳在岩溶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转化过程,2013年7月初对位于岩溶区的广西五里峡水库沿流程方向不同地点不同深度水体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平衡体系控制,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水体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DIC分布特征:沿流程方向从库尾到坝前同一深度不同取样点DIC含量呈减小趋势(DIC(平均):1.03~0.78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重(δ13CDIC(平均):-10.21‰~-6.62‰).沿垂直方向从表层向库底DIC含量呈增加趋势(DIC(平均):0.86~1.05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轻(δ13CDIC(平均):-7.88‰~-13.39‰).分析认为:1碳酸盐岩溶解沉淀过程对研究区水体DIC含量及δ13CDIC的影响有限或被其它过程平抑.2研究区水体存在热分层现象,其通过影响水库不同部位、不同深度水生生物新陈代谢的方向及强度、有机质分解强度等对水体DIC及δ13CDIC产生影响,使之出现前述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69.
陈烜  汤兵  张姿  宾丽英  黄绍松  付丰连  邱兵 《环境科学》2014,35(8):3031-3037
研究了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主要活性特征变化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通过排出剩余污泥的办法维持活性污泥浓度在4000 mg·L-1左右,并连续运行75 d.运行期间,每日检测活性污泥的各项性质指标便于反映污泥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延长,污泥脱氢酶活性逐渐增加,其对反应器的运行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会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但另一方面则导致了胞外聚合物的增加,并加速膜污染.而污泥表观产率则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有所减少,其粒径逐渐减小,且胞外聚合物呈现增加的趋势,总的出水水质情况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反应器内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在运行前期较少,而在后期大量出现.膜污染分析结果表明运行后期膜污染速度明显加快,其原因在于:污泥粒径的减小以及胞外聚合物的增加导致细小颗粒及胞外聚合物堵塞或在膜表面沉积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970.
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产生的不同过程及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未恢复区(R0)、2007年恢复区(R2007)和2002年恢复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土壤N2O产生不同过程与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总产生量差异明显,但总体均表现为N2O释放.恢复区湿地土壤的N2O产生量大于未恢复区.N2O的产生主要以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为主,而反硝化作用对N2O的产生有较大削弱作用,这与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非生物作用对N2O产生量贡献较大,这与黄河口为高活性铁区,Fe的还原作用关系密切.尽管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的产生是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非生物作用对N2O产生的影响较大,应受到特别关注.温度和水分对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产生过程的影响不尽一致,这与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差异有关.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的N2O总产生量介于(0.37±0.08)~(9.75±7.64)nmol·(kg·h)-1,略高于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的N2O总产生量,但明显低于富氧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的N2O总产生量.研究发现,黄河口生态恢复工程的长期实施明显促进了N2O的产生,因而下一步生态恢复工程应统筹考虑景观恢复与温室气体削弱这两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