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0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747篇
安全科学   233篇
废物处理   114篇
环保管理   212篇
综合类   1656篇
基础理论   361篇
污染及防治   524篇
评价与监测   162篇
社会与环境   141篇
灾害及防治   9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六号高炉炉前出铁场工程是一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该项目结合安钢实际,利用较少的投资,解决了多年困扰炼铁厂的炉前烟尘污染的问题,该技术结合目前国内中小高炉出铁场综合治理的经验,提出了顶吸加侧吸的综合捕集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出铁场的烟尘污染状况,同时回收的粉尘又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ure, individual attributes, and self‐rating behavior among 1,786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anada, Hong Kong,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Japan, and in doing so extended and refined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hypothesis. It explo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dividualists in self‐rating behavior, and examine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two individual attributes, self‐enhancement propensity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ism and self‐rating behavior.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individualism is the cultural driver for self‐rating leniency, and that the individual‐level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ism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self‐rating leniency than are culture‐level differences. Vertical individualism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self‐enhancement propensity,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elf‐rating. Whereas, horizontal individualism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general self‐efficacy, which in turn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self‐rating.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management.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3.
蒋兴林  钱坤  楚超 《四川环境》2006,25(5):95-98,126
按照LEED-NC标准,绿色建筑中的节水设计应该采取多种技术措施:在住宅内,采用节水型器具和无水型器具,如堆肥式厕所和无水小便器,改变生活用水习惯提高用水效率,考虑雨水或者中水进行冲厕和小便器,或者采用创新的废水利用技术等;在住宅外,使用耐旱的景观设计,采用高效灌溉方式,改变灌溉习惯提高用水效率等。  相似文献   
94.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其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侯彬  朱琨  卢静  赵艳锋 《四川环境》2006,25(6):96-100
根据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和操作管理简便的优点,本文介绍谊类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在概述石油的组成成分及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条件,并就目前两种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基因技术的应用作了介绍,同时指出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我院电子阅览室利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按专业、系部、年级、性别等方面统计了学生的开户情况,在不同的时间段调查了学生上机的目的,然后对学生在电子阅览室的开户情况和上机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院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6.
UV/O3复合降解水中2,4-二氯酚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紫外光源为主要依托,变换反应器中的不同工艺条件,分别对紫外光、臭氧和紫外/臭氧三种不同于工艺条件对水中污染物2,4-二氯酚(2 ,4-DCP)的降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UV/O3复合对2,4-DCP的降解较UV、O3单独作用效果好;溶液的酸碱度影响UV/O3对2 ,4-DCP的降解;此外,溶液中含有细菌时,E. coli的杀灭效果仍表现为UV/O3>O3>UV.细菌的杀灭和2,4-DCP的降解均消耗羟基自由基,形成竞争反应,从而影响到2,4-DCP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7.
结合对“社会弱势群体”含义、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社会弱势群职业卫生与安全法律保护现状的总结,本文指出了法律对社会弱势群体职业卫生与安全给予倾斜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职业卫生与安全法律保护具体措施的设想。  相似文献   
98.
本文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论述了当前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对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及实施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泛长江三角洲2002~2012年市域面板数据,并借助面板SDM及空间效应分解方法,对区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及其动力因子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都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当邻近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促进本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增加约0.257%和0.312%;2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各动力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也较为明显。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服务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较显著。3保障性因子多为正向溢出,吸引性因子多为负向溢出。前者体现了动力因子的空间模仿效应,后者反映了空间竞争效应。保障性因子和吸引力因子的空间效应强度及作用路径差异推动着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00.
磷酸微波活化多孔生物质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渣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H3PO4活化法制备富含含氧酸官能团的中孔生物质炭。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生物质炭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通过静态实验法,探讨炭样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及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H3PO4活化制备蔗渣生物质炭的适宜条件为浸渍比1:1,烘干时间10h,活化功率900W,活化时间22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生物质炭得率为39.2%,碘值为817mg/g,亚甲基蓝值为229mg/g,为国家一级品标准的1.7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炭样表面以羟基、羰基、羧基等酸性官能团为主。静态吸附实验表明,Freundlich方程与Redlich—Peterson方程能较好地描述等温吸附行为,表现为优惠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吉布斯自由能(△G0)〈0,说明吸附反应是自发过程,而吸附标准焓变(△H0)〉70KJ/mol,表明亚甲基蓝在制备炭样上的吸附是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吸附,且化学反应在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