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369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毛子龙  赖梅东  赵振业  杨小毛 《生态环境》2011,20(12):1813-1818
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碳过程的影响已经成为入侵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入侵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分别设置红树林(Kandelia candel)群落、红树林.薇甘菊群落、薇甘菊群落以及光滩等样地,采集植被、凋落物和土壤剖面样品,分析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碳储量从未被入侵下215.73tC/hm^2减少到轻、高度入侵下的197.56tC/hm2和166.70tC/hm2,分别减少8.42%和22.72%。其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显著减少,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薇甘菊入侵一方面导致红树林枯萎,减少植被生物量,增加凋落物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动,使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降低土壤碳储量。薇甘菊入侵后红树林碳储量的降低将大大削弱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02.
赖金林  齐实  崔冉冉  廖瑞恩  唐颖  李鹏 《环境科学》2023,44(12):6833-6846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认识其植被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西南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区域经济、环境以及生态和谐统一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2000~2019年NDVI、社会经济因子和自然因子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西南高山峡谷区NDVI时空变化及稳定性特征,并探讨了NDVI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空间上看,植被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中高和高植被覆盖的区域面积占比71.71%,植被覆盖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时间上看,植被呈现改善趋势的区域面积占比85.90%,恢复效果明显,且未来植被变化趋势还将以改善为主.②高程、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是影响NDVI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q值均不低于0.40;气温和降雨量为次要因子,q值分别为0.274和0.225.双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单因子的影响力,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关系,其中高程∩植被类型组合q值最高为0.714,其次是高程∩土壤类型组合q值为0.688.③研究时段内NDVI整体稳定性较好,低波动变化和较低波动变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为89.95%;而中等以上波动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0.05%,集中在海拔高、气温低、降雨少、土壤贫瘠和植被较差等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植被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策略修复西南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3.
频繁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是冰期气候的典型特征.末次冰期时,南极和格陵兰在千年尺度呈现出反相位的温度变化:当格陵兰气候处于暖期时南极缓慢降温,当格陵兰处于冷期时南极缓慢升温.这种南北极遥相关现象被称为Bipolar Seesaw.Bipolar Seesaw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并且Bipolar Seesaw背后的物理过程与冰期大气CO2浓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Bipolar Seesaw对于理解冰期气候的运行机制,探究大气CO2变化的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末次冰期Bipolar Seesaw现象的观测研究已较为全面,但Bipolar Seesaw的具体机制仍有众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关于Bipolar Seesaw的研究进展,并归纳了Bipolar Seesaw未来的几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4.
本研究以阳极氧化法结合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的具有高度整齐有序纳米管结构的Ag/TiO2纳米管阵列(Ag/TNTAs)为阳极,碳/聚四氟乙烯为阴极构建光电催化(PEC)体系.并探究其光电催化降解甲基橙(MO)效能,结果表明,Ag/TNTAs光电催化降解能力(68.2%)远高于光催化(18.9%)、电化学氧化(38.2%)和直接光解;另外在水质净化厂出水有机质(EfOM)参与的光电体系中,当EfOM的初始浓度小于或等于1.0mgC/L时,其对光电催化降解MO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当其浓度为0.4mgC/L时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高浓度的EfOM则抑制光电催化活性.此研究表明光电催化体系能高效催化染料降解,且EfOM能在一定阈值范围内促进光电催化降解污染物.  相似文献   
105.
综述了剩余污泥发酵制氢的底物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热水解法、微波法、超声波法、冻融法);化学法(酸碱预处理、臭氧氧化法);生物法(生物强化技术、生物酶法),分析比较了不同预处理方法的剩余污泥发酵制氢体系的氢气含量及产率,污泥处理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和工程应用的优缺点,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对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以期为剩余污泥发酵制氢预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研究重稀土元素钇(Y(III))对短程反硝化工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结果表明,1~50mg/L的Y(III)对亚硝酸盐的积累量无明显影响,60~100mg/L的Y(III)会影响硝酸盐的还原和亚硝酸盐的积累.1~10mg/L的Y(III)对细菌活性呈现促进作用,20~100mg/L的Y(III)对细菌活性呈现抑制作用.胞外吸附的Y(III)是抑制细菌活性的主要因子,线性拟合的相关性系数R2为0.957,半抑制浓度IC50(吸附)为1.079mg/L(以湿重计),对应水中Y(III)浓度为54.35mg/L.SEM显示,添加Y(III)会使细菌产生更多的胞外聚合物(EPS)将细菌包裹以抵抗Y(III)的毒性,EDS显示被包裹的细菌表面碳、氮元素含量大幅度降低,EPS影响了底物的传质.130d的长期实验表明,5mg/L的Y(III)会使反应器的反硝化性能逐渐消失,停止添加稀土后,反应器的亚硝酸盐积累功能也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7.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阿特拉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水中阿特拉津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SPE-HPLC),并对流动相配比、流速、DAD检测波长和SPE小柱的选择等条件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最佳色谱条件:以WatersOASISTMC18SPE柱富集水中阿特拉津,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以配比为甲醇:水=4∶1的混合溶剂作流动相,流速为0.4mL/min,在222nm波长下以DAD为检测器进行分析。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2.00mg/L,方法检测限为1.0μg/L,自来水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4%。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测定水中的阿特拉津。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山西省某学校宿舍楼进行消能减震设计,介绍了减震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对采用粘滞阻尼器的结构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震作用下,减震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层间位移角较非减震结构有明显的减小,且最大位移角小于规范值;在大震作用下,减震结构的塑性铰发展较好,满足规范要求,且阻尼器的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可为建筑结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9.
三峡库区小流域水体硝态氮含量及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峡库区宝塔河与曲溪两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施肥状况的调查,以及对流域水体中硝态氮含量连续3年的监测,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和施肥状况等对水体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流域水体中硝态氮含量存在很大差异,曲溪流域变化范围是0.4~14.6mg/l,平均为6.96mg/l;宝塔河流域变化范围是0.2~6.8mg/l,平均为2.41mg/l,耕地和林地面积所占的比例对流域水体中硝态氮含量有很重要的影响;②曲溪流域水体硝态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这一变化与降雨量的大小有一定关系,也与季节性的农事活动有关;宝塔河流域受居民非农业活动影响显著,其水体硝态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不明显,年度变化表现为2005年略高于2004年,但2006年却略为下降,农业耕作对水体硝酸盐的含量影响比曲溪弱。  相似文献   
110.
健康风险评价是定量描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重要方法. 对贵州省遵义市高坪水源地岩溶地下水21个采样点中Cd,Cr,Pb和Cu的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应用目前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该地岩溶地下水中重金属所引起的健康风险做出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丰水期健康危害的个人致癌风险最大值为3.52×10-5 a-1,没有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通过饮水途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0×10-5 a-1);枯水期各采样点的个人致癌风险值为10-8~10-7 a-1,远低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 丰水期的健康风险明显大于枯水期,重金属Cr是产生风险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