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为了探索水体中Cr(VI)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通过Cr(VI)的暴露(15 d)和清水恢复实验(15 d),研究了Cr(VI)对脊尾白虾肝胰脏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15 d的暴露,5 mg·L-1(高浓度)、0.5 mg·L-1(低浓度)实验组肝胰脏的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两个浓度实验组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MDA在暴露阶段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15 d后两个浓度实验组MD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5 mg·L-1实验组的MDA含量依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0.5mg·L-1实验组的MDA含量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通过15 d的暴露,两个浓度实验组MTs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两个浓度实验组MTs的含量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2.
为了探索水体中Cr(Ⅵ)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通过Cr(Ⅵ)的暴露(15 d)和清水恢复实验(15d),研究了Cr(Ⅵ)对脊尾白虾肝胰脏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15 d的暴露,5 mg·L-1(高浓度)、0.5 mg· L-1(低浓度)实验组肝胰脏的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两个浓度实验组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MDA在暴露阶段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15 d后两个浓度实验组MD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5mg·L-1实验组的MDA含量依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0.5mg·L-1实验组的MDA含量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通过15 d的暴露,两个浓度实验组MTs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两个浓度实验组MTs的含量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3.
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2005—2009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识别沉积物中重金属指标的时间与空间差异性.时间聚类分析结果将沉积物中重金属在时间尺度上划分为2006年,2005年和2007—2009年两组,判别分析正确率为80%,表征时间差异性的显著性重金属指标为Zn、Hg.空间聚类分析结果将沉积物中重金属在空间尺度上划分为近岸区,长江河口锋和羽状锋区之间两个海域,判别分析正确率为90%,表征空间差异性的显著性重金属指标为Zn、Hg.  相似文献   
24.
采用静水试验法,温度在20℃左右,并保持试验用水溶解氧为饱和溶氧的60%,用疏浚泥悬浮液与过滤海水按等对数间距稀释成4个体积浓度水平(1:2、1:10、1:50、1:200),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浓度组设3个平行样本,对人工养殖的黑鲷Spaptls macrocephalus鱼卵和仔鱼进行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疏浚泥悬浮液对鱼卵孵化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仔鱼的全长和体重的增长与悬浮液浓度的变化并无十分明显的对应关系,只有当水体中的悬浮液达到一定浓度时,才显现出对仔鱼生长的影响作用.在仔鱼摄食过程中,悬浮液对全长生长产生的抑制或影响作用不显著,但高浓度的悬浮液则对体重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性,不过这是一种短暂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25.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磊  蒋玫  沈新强  王云龙 《环境化学》2014,(8):1366-1372
根据2001—2009及2013年的10年间5、8月份丰水期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水体中石油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情况,分析了其污染来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调查海域石油烃范围为0—0.41 mg·L-1,平均浓度为0.08 mg·L-1,各年际间石油烃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水体中石油烃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河口水动力稀释、颗粒悬浮物的吸附作用是控制石油烃分布的主要因素;调查海域空间分布尺度上可以划分为近岸海域和远岸海域两部分,聚类分析、MDS排序分析以及ANOSIM检验均支持了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26.
晁敏  伦凤霞  王云龙  沈新强 《生态环境》2010,19(5):1020-1024
以Ⅱ-Ⅲ龄卤虫幼体(Artemia salina)为受试生物,开展生物检测试验,研究长江口南支沉积物的毒性效应。生物检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部分站位的沉积物对卤虫幼体已产生毒性效应,其中,2、5、8三站沉积物对卤虫体长和体内SOD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1号和2号站沉积物对卤虫体内LDH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多个毒性效应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长江口南支各站因子得分F,F值大小可表征各站沉积物对卤虫综合毒性的强弱,各站F值排序为:2号(-1.59)〈5号(-0.76)〈8号(-0.42)〈1号(0.06)〈6号(0.62)〈7号(0.78)〈3号(1.31),2号站沉积物毒性最强,3号站毒性最弱。经逐步回归分析,因子得分F与沉积物中Cu、Cd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91,p〈0.05),表明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Cu和Cd是对卤虫产生毒性效应的关键污染物。  相似文献   
27.
西安阎良区土层剪切波速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西安市阎良区19个工程地质钻孔约1040测点的剪切波速资料,利用指数形式的剪切波速经验公式,对测点较多的黄土状土、粉质粘土、粉土和粉、细砂四类土的剪切波速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这四类土剪切波速沿深度一般变化规律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8.
利用粉煤灰制备镁橄榄石微晶玻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微晶玻璃外观色泽,提高产品竞争力,利用氟硅酸盐在微晶玻璃制备中可作成核剂的特性,经过理论分析确定以粉煤灰提取有价成分后的含氟固体残渣为主要原料生产镁橄榄石微晶玻璃的配料。通过等温晶化制度对产品进行晶化处理;运用扫描电镜对产品的结晶过程进行观察;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产品的主晶相,验证是否生成了该配料条件下的目标晶相。研究表明,晶化产物中生成了大量以镁橄榄石为主晶相的微晶体,且基础玻璃的熔融温度大为降低,该原料配比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9.
Cao  Xinqiang  Gu  Yan  Fang  Yanfen  Johnson  David  Chen  Chuncheng  Chen  Junsong  Tian  Hailin  Huang  Yingping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2022,20(3):1595-1601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 There is a lack of efficient methods for removing microcystins produced by cyanobacterial blooms. Here, microsphere-like bismuth vanadate (BiVO4-60) mesocrystals...  相似文献   
30.
The environmental risk of aquatic phosphorus (P) critically depends on its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both of which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 The size distribution (particulate, colloidal and truly dissolved phase) of P, composed of molybdate reactive P (MRP) and molybdate unreactive P (MUP), was determined at twenty-three typical sections of the East Tiao River, China in the plum rain season. Results indicated particulate P was dominant followed by the truly dissolved P, while colloidal P was quantitatively the lowest in the whole river.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 particulate P sharply increased, along with a slight decrease of truly dissolved P. However, colloidal P remained at a relatively stable level in the whole river, ranging from below detection limit to 0.025 mg L(-1), 0 to 13.4% of total P (TP). Furthermore, colloidal MRP exhibited a rising trend downriver as compared to upriver, with the notable transfer of MRP from the truly dissolved phase to particulate and colloidal phases. Particle concentration effect for colloids, observed in the study of MRP distribution, further corroborated the role of colloids in MRP solid/liquid partitioning. These observations, in this large-scale field investigation, fitted the "colloidal pumping" hypothesis.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colloids act as the intermediate and buffer in the dynamically balanced transfer of P from truly dissolved phase to large particulate phase, hav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size distribution of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