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221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87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512.
Geobotanical analysis of aquatic and wetland plant communities of the Tanalyk River has been performed in the zone of impact from the abandoned Kul-Yurt-Tau pyrite m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llution of the river with highly mineralized runoff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β-diversity and 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communities (α-diversity, total coverage, and herb layer height) and in the aboveground phytomass of domin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513.
为研究荧光示踪剂在包气带土壤中的迁移-吸附特性,指导填埋场渗漏检测过程的示踪剂选择、投加和采样.采用土柱实验、参数反演手段,研究3种典型荧光示踪剂在包气带中的吸附、滞后和穿透规律,确定其迁移表征方法、表征参数和最佳模型.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碳相对较高和较低时,分别可用非线性平衡和线性平衡模型准确拟合罗丹明B在其中的穿透数据,而非线性平衡模型同时准确拟合了荧光素和荧光素钠在两种有机碳土壤中的穿透数据.基于最优反演模型,在低有机碳土壤中示踪剂迁移参数为:罗丹明B、荧光素和荧光素钠的分配系数分别为84.99,1.80,1.48cm3/g,滞后因子分别为393.27,8.18,7.81,吸附容量分别为6.14×10-3,0.15×10-3,0.14×10-3mg/g,均出现罗丹明B>荧光素>荧光素钠的顺序.荧光素钠在包气带中迁移时固相吸附浓度最小、迁移速率最快、吸附消耗量最小,建议在进行填埋场渗漏示踪中选用.  相似文献   
514.
应用氧化絮凝复合床降解废水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系统地研究了各种主要的物理化学因素;催化剂种类、填料颗粒粒度、槽电压、电极间距离、压缩空气流量、试样的浓度、酸度、电导率和处理时间等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去除效果的影响,找到了相关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的物理化学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率在95%以上,出水的水质可以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15.
Fe和Mn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厌氧与有氧均会造成Fe、Mn及硫化物沉积物释放和形态转化,导致水质恶化,目前鲜有研究将泛黑与Fe、Mn及硫化物迁移规律耦合。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天雹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3-12月对水库不同深度进行采样,分析水库水质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对Fe、Mn、硫化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分层结构主要受气温变化影响,分层期温跃层形成导致垂向理化性质差异,形成底部低温厌氧环境。独特的红土壤结构使Fe和Mn具有更强的内源释放能力,在降雨冲刷及长期厌氧影响下Fe和Mn底层大量释放,浓度达到0.76,1.47 mg/L,高浓度Fe抑制了硫化物释放(0.005 mg/L)。泛黑期分层破坏引发垂向对流混合,复氧使Fe、Mn及硫化物形态转化,向上迁移同步产生FeS、MnS等致黑物质,触发表层产生泛黑现象,后续开展黑水触发机制与物质甄别研究是解决泛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16.
2000年~2001年5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   总被引:51,自引:48,他引:3  
简要介绍了2000年-2001年5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包括沙尘天气、赤潮、污染事件、山体滑坡。虫害、自然灾害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517.
2001年8-11月国内安全事故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了2001年8-11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等。统计表明,在660起事故中,矿业事故最多,占66.7%,平均每天3.7起事故,其次是交通事故(15.0%)、爆炸事故(9.1%)、其他事故(4.8%)、毒物泄露和中毒(2.4%)、火灾(2.0%)。660起事故共死亡1704人,伤2754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矿业事故53.4%、交通事故33.9%、爆炸事故6.0%、其他事故4.9%、泄露中毒1.2%、火灾0.6%;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泄露中毒46.5%、交通事故32.7%、爆炸事故11.3%、矿业事故5.8%、其他事故3.4%、火灾0.3%。  相似文献   
518.
陈雅利  王惠 《四川环境》2001,20(2):59-61
通过对生活污水的监测得出,自贡市城区河段受生活污水的污染。因此,应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善釜溪河水质。  相似文献   
519.
生物半减期(t1/2)是评价外源化合物在鱼体内蓄积效应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t_(1/2)的速度慢、成本高,难以满足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需求,需要发展替代实验的模型预测方法。本研究搜集了653种化合物t1/2实测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支持向量机(SVM) 2种方法,建立了鱼体logt1/2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预测模型。MLR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adj)~2)为0.751,均方根误差(RMSE_(train))为0.587,去一法交叉验证系数(Q_(LOO)~2)为0.735,外部验证系数(Q_(ext)~2)为0.682,这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SVM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测能力(R_(adj)~2=0.839,RMSE_(train)=0.457,Q_(ext)~2=0.708)。采用Williams法对模型的应用域进行表征。所建模型可用于预测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有机磷农药、药物等典型化合物,以及其他烷烃、环烷烃、烯烃、醇、醚、酸、酯、酮、含卤素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含硫、氮、磷化合物的在鱼体内的logt1/2值。  相似文献   
520.
Xie B  Zhang H  Cai P  Qiu R  Xiong Y 《Chemosphere》2006,63(6):956-963
BiVO4 powder with monoclinic structure was prepared and used as a visible-light catalyst simultaneously for the photooxidation of phenol and the photoreduction of Cr(VI). The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was found to be rather low for either single phenol solution or single Cr(VI) solution. However, the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r(VI) and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phenol proceed more rapidly for the coexistence system of phenol and Cr(VI) than for the single process, showing synergetic effect between th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s. For the simultaneous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oxidation process, the first-order kinetic constant of phenol degradation was 0.0314 min-1, being about six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photocatalytic process of single phenol. This result reveal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Cr(VI) as the electron scavenger of mBiVO4-mediated photocatalytic process of phenol degradation, and gives us an enlightenment to employ other semiconductor with a better visible light response but with a more positive band edge to efficiently degrade organic pollutant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for simultaneous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r(VI) and removal of phenol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using photocatalyst mBiV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