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260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373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为探究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污染物的吸附机制,以农业废弃物核桃壳为原材料,在400℃下热解碳化制备生物炭,与黏土、碳酸氢钠、硅酸钠混合制备生物炭小球。采用ESEM观察、比表面积测定、红外光谱对其表面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对雌酮(E1)、雌二醇(E2)和雌三醇(E3)的吸附去除研究。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生物炭小球投加量以及雌激素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颗粒内扩散、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探讨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5 min;投加量为1 g、pH为5、初始浓度为2 500μg·L-1时平衡吸附量最大;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机制包括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准二级动力学可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过程;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所制备的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联合国在2015年发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17个目标与169个具体目标,以指导并推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随后于2017年发布了包含232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并指出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重要途径。本文回顾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主要历程,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指标的分离,以及目标体系不断细化两个趋势。为应对不断扩大并细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也呈现复杂化发展的特征,并使数据需求成为监测工作有效实施的瓶颈。针对数据瓶颈,从复杂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结构特征处理需求、数据整合框架支撑三个方面,剖析并细化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中关于数据供应的挑战。进而提出应从全面性数据来源、多源异构数据处理与融合系列技术、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管理框架、持续性的数据供应四方面开展针对性研究,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工作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3.
为有效防止粉尘爆炸泄爆引起的二次爆炸及火灾问题,基于泄压理论、消火机理,设计开发无火焰泄压装置,装置主要由消火结构、底座、爆破片及夹持机构组成,消火结构由不锈钢金属丝网组成。选择铝粉尘为测试粉尘,通过自建除尘系统试验平台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火焰泄压装置可成功阻止火焰传播,装置释放的冲击波在5 m外均小于5 kPa,除尘系统内部最大泄爆压力为0.1 MPa,装置前端火焰传播速度均大于100 m/s。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确定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容量,保障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基于风险理念,使用对比研究方法,提出危险品道路运输个人风险基准,建立改进的危险品道路运输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提出的风险基准,提出危险品运输安全容量确定方法,解决了单一类别和多种类别危险品运输安全容量确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某城市化工集聚区的实例应用该方法,能够大幅度降低危险品道路运输潜在生命损失,有助于保障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105.
<正>山东省济宁学院附中教育集团高新校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校于1994年,2013年正式由济宁学院附中托管。学校现有校本部和东校区两个校区。校本部位于济宁科苑路与新元路交汇处,占地面积70余亩,总建筑面积36676.61平方米。东校区位于高新区金色兰庭小区,占地面积16.48亩,总建筑面积7384.49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分析兰州市某交通线路两侧绿化植物叶片金属含量及其相关性,叶绿素和渗透性调节物含量的变化,探究交通线路活动造成的植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对绿化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筛选适应道路环境的绿化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道路环境中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有明显的差异,路侧植物灌木月季(Rosa chinensis)、乔木冬青(Ilex chinensis)、槐树(Sophora japonica)、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和碧桃(Amygdalus persica var. persica)的Cr、Pb、Ni和Zn积累量高,如冬青叶片Cr达到2.11 mg·kg~(-1),月季叶片Pb为9.14 mg·kg~(-1),Ni在碧桃和槐树叶片中的积累量分别为28.48 mg·kg~(-1)和26.42 mg·kg~(-1),十字交叉采样点的乔灌木植物Pb、Cr、Mn、Ni和Zn积累量比较高,这可能与十字路口有较多的车流量或交通活动频繁有关系。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交通线路路侧植物体内Cr-Pb、Cr-Zn、Cr-Ca、Pb-Ni、Pb-Fe和Mn-Ni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所有绿化植物中,松柏叶绿素含量最低,路侧槐树和碧桃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与对照点植物相比,路侧冬青和槐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而月季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此外,路侧重金属含量高的环境下槐树和碧桃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高,分别达到81.42μg·g~(-1)和91.11μg·g~(-1),月季叶片积累可溶性糖增加,说明不同的绿化植物可能在不同的重金属环境中积累不同的渗透性调节物,以维持细胞渗透性平衡从而抵抗重金属胁迫。  相似文献   
107.
青藏高原东部几种自然土壤放线菌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几种自然土壤中放线菌区系及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供试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变异很大,其变异系数分别为71.9%,60.8 %,65.8%,53.5 %及130.6%.pH差异很小,平均值为8.16,变异系数为6.5 %.②供试土壤放线菌数量n(cfu)=(8.2~1 472.7)×104 g-1.放线菌组成以链霉菌为主,其次为小单孢菌,二者分别占土壤放线菌总数的41.7%~90.9%及 0~53.6%,其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2.2%和18.0%及10.3%和154. 2 %.沼泽土中小单孢菌占放线菌总数的53.6%,盐化土中无小单孢菌.高山草甸土、森林棕褐土、黑钙土及灰钙土中分别出现链孢囊菌属与马杜拉菌属、间孢囊菌属、诺卡氏菌属及链孢囊菌属.③在链霉菌属中,可划分10个类群,其中白孢类群、灰褐类群、金色类群、粉红孢类群为优势类群,分别占链霉菌总数的23.3 %~57.0%, 2.7%~32.8 %,5.8%~63.7 及2.3% ~24.6%,其次为淡紫灰类群和灰红紫类群,6个类群共占链霉菌总数的70.3%~100%.盐化土和黑钙土分别为链霉菌数量与类群最少和最多的土壤生态体系.④供试土壤按植被、土壤形成条件及土壤性质分为高山草甸土、森林棕褐土、黑钙土、灰钙土、栗钙土、盐化土、风沙土及沼泽土8种生态类型、盐化土、风沙土和沼泽土3种生态型中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较其余5种生态型差. 表5 参16  相似文献   
108.
SO2衍生物对蚕豆根尖细胞不同分裂阶段的遗传损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SO2体内衍生物-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c(Na2SO3):c(NaHSO3)=3:1]对蚕豆根尖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表明:SO2衍生物(c=0.17-15.0mmolL^-1)诱发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损伤在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间期异常主要是微核和核芽,分裂期异常包括微核,染色体断片,粘连及滞后等,研究结果表明:SO2衍生物处理组蚕豆根尖中,间期微核细胞数,分裂期具有染色体断裂,粘连或滞后的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且易于观察分析,可以作为环境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9.
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统计软件SPSS支持下,深入分析了广西土地利用现状及1996—2001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