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195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6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负载型活性炭颗粒。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其进行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TiO2晶粒主要以锐钛矿及金红石相填充于AC孔径之中,并形成均匀连续的负载膜;以TiO2-AC/AC分别作为填充床电化学反应器的填充物质对苯酚废水进行了电催化氧化对比性研究,引入表征填充床电化学反应器传质特性的传质系数km计算阳极和粒子电极对苯酚废水的氧化选择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苯酚废水浓度600 mg/L,操作电压为4.0 V,30 A/m2电流密度,流速0.6 L/h反应条件下以TiO2-AC为填充颗粒时填充床电化学反应器体系的传质系数4.032×10-6m/s大于以AC为填料时填充床电化学反应器的传质系数3.281×10-6m/s,电化学反应电荷控制阶段进程延长0.21 h,苯酚废水COD的去除率由73.2%提高至80.4%,体系电流效率亦由40.2%增加至49.5%,能耗降低2.01 kWh/kg COD;TiO2-AC/AC作为填充床电化学反应器填充颗粒对苯酚废水的选择氧化系数分别为0.74和0.80;紫外吸收光谱表明,TiO2-AC/AC作为填料电催化氧化苯酚废水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降解路径。  相似文献   
262.
红枫湖是贵阳市重要的生活饮用水源地,20世纪90年代末期水体污染严重。从2008年开始进行综合治理,2011年起进入治理成效阶段。为了对治理成效期的水质状况有全面了解,为进一步污染治理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利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监测期,红枫湖始终保持中营养状态不变,但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水质达标率逐年升高。(2)全湖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3)影响红枫湖水体质量的主控因子为叶绿素a、pH、透明度、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对其影响不显著。(4)在下一步治理中,继续加强外源性治理的同时,须加强水体内源性污染的治理工作,促进水质进一步好转。  相似文献   
263.
废液晶显示屏的环境风险与资源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液晶显示屏(LCD)的快速普及,废弃LCD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资源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分析了对中国废LCD的产生趋势,介绍了LCD的结构与材料组成并阐述了其潜在的环境风险,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废LCD的资源化技术,并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64.
太湖流域小型水源性湖泊氮、磷时空分布及营养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对太湖流域小型水源性湖泊20个采样点水体的TN、TP、NO3--N、NH4+-N、NO2--N以及PO43-等水质因子进行测定分析,讨论了氮、磷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价其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TN、TP年均值分别为1.50、0.05mg/L;TN、TP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具有一定差异,TN浓度为冬、春季高于夏、秋季,而TP浓度为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高于其他月份。由于受入湖河流的影响,TN、TP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均表现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入湖口分别高于湖中心和出湖口。NO3--N年均值为0.68mg/L,浓度变化趋势呈双峰型(2010年3、9月为峰值),基本同TN的变化趋势一致,空间分布表现为入湖口分别低于湖中心和出湖口(除冬季外),显示水体硝化过程对硝酸盐的贡献。NH4+-N年均值为0.23mg/L,从2010年4月开始浓度逐渐升高,到2010年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其浓度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入、出湖口均高于湖中心(除秋季外)。NO2--N和PO43-的年均值都较低,均为0.01mg/L(以P计),时空差异不明显。根据CARLSON提出的营养状态指数法计算分析可知,该湖泊冬、春季处于中营养状态,夏、秋季营养状态略高,且磷是全年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65.
人发铅、锌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省临汾市及其效区,收集了1518份健康人的头发样品(年龄从新生儿到70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锌(Zn)和铅(Pb)的含量,结果表明:女性头发中锌的含量高于男性,而男性头发中铅的含量高于女性,从婴儿组(<1岁)到青春发育组(15-19岁),发锌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青春发育组到老年组(61-70岁),发锌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新生儿头发中含铅量量低,从新生儿到幼儿期91-2岁),发铅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幼儿期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发铅含量不断下降,这些结果意味着,人体中铅与锌可能是相互拮抗的,结果还表明,城市居民(除新生儿外)的发铅含量高于郊区居民的发铅含量,然而,城市和郊区居民的发锌含量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266.
微絮凝-微滤用于印染废水回用反渗透预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微絮凝过滤-微滤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工艺,用于印染废水二级生化出水回用深度处理.试验考察了预处理效果、工艺参数和反渗透系统运行情况,分析了膜污染的类型及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微絮凝过滤-微滤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工艺,系统运行稳定,相对于超滤-反渗透的"双膜法"工艺,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低,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7.
高振美  赵中华  张波  张路 《生态环境》2011,(6):1063-106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质量浓度进行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监测,分析了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水体中总氮、总磷、CODMn和浮游藻类等富营养化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MCs夏季(8月份)质量浓度最高,为(0.78±0.99)μg.L-1,其次为春季(5月份)和秋季(11月份),分别为(0.43±0.96)和(0.50±1.12)μg.L-1,冬季(2月份)质量浓度显著降低,为(0.14±0.27)μg.L-1;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常规水化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MC-LR的质量浓度与TP的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微囊藻及蓝藻生物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太湖梅梁湾的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  相似文献   
26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质量浓度进行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监测,分析了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水体中总氮、总磷、CODMn和浮游藻类等富营养化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MCs夏季(8月份)质量浓度最高,为(0.78±0.99)μg.L-1,其次为春季(5月份)和秋季(11月份),分别为(0.43±0.96)和(0.50±1.12)μg.L-1,冬季(2月份)质量浓度显著降低,为(0.14±0.27)μg.L-1;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常规水化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MC-LR的质量浓度与TP的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微囊藻及蓝藻生物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太湖梅梁湾的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  相似文献   
269.
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地理分布特征及生态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戈  陈娟  王沛芳  王超  王洵  张波  吴程 《环境科学》2023,44(2):839-846
真核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大型河流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仍知之甚少.以我国西南梯级水电开发河流金沙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底栖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了真核微生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沿河流向下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群落结构和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在上游自然河段和梯级大坝河段差异显著.距离衰减分析的结果显示,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的群落构建受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的共同作用;方差分解分析和中性模型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其地理分布模式主要受到扩散限制的驱动.共现网络结果表明,相比于上游自然河段,梯级大坝河段的种间竞争关系和网络联通性较弱,说明了底栖真核微生物在上游自然河段的相互作用更强.研究结果补充了我国西南河流底栖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资料不足,为梯级水电开发河流底栖真核微生物的生态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70.
为解决灾后应急物资供应问题,针对运输的紧迫性和逐级调配的现实模式,采用货车-飞机-货车联合运输的方式,结合由物资供应点-中转点-分配中心-需求点构成的4级服务网络,从政府、受灾者和救援人员3方的角度,建立以最小化系统总运营成本、总运输时间和运输车辆驾驶员心理成本为目标的多目标混合整数动态规划模型,并采用Epsilon约束算法求解模型,分析关键参数的灵敏度,结合案例计算验证模型运算效率。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得到一组有效的非支配解,即Pareto前沿,提供不同决策侧重点的多阶段物资调配方案;中转物资单位操作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救援总时间增加;系统总成本不会随着驾驶员心理极限运输时长的改变单调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