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2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岛市废有机溶剂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青岛市废有机溶剂产生现状、污染特性、处置流向及回收利用的概况。结合青岛市产业结构特点,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原则,提出废有机溶剂管理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对危险废物的有效管理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对汞矿区农田土壤汞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典型汞矿区农田土壤中汞的甲基化作用,实验以受汞污染的旱田土壤和稻田土壤为对象,分别进行灭菌,促进硫酸盐还原菌(SRB)活性处理,抑制SRB活性处理以及促进铁还原菌(FeRB)活性处理,分析非微生物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对土壤甲基汞(MeHg)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SRB活性处理的土壤MeHg生成量最高,其中旱田土MeHg增量为0.15~0.38μg·kg~(-1),稻田土壤MeHg增量为1~2μg·kg~(-1);抑制SRB活性处理和促进FeRB活性处理的MeHg增量较小,最高值仅为0.025μg·kg~(-1).相比于旱田土壤,稻田土壤具有更高的汞甲基化能力,其MeHg生成量是旱田土壤的4~9倍.土壤SRB数量与MeHg生成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二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2=0.57,P0.01).因此,该研究区土壤汞甲基化作用主要是微生物汞甲基化作用,且主要的汞甲基化细菌是SRB.此外,稻田是农田中MeHg生成的活跃地区,在评估和控制MeHg对人体健康危害时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苏郡  朱鲁生  李絮花  王军  谢慧  王金花  王琪  贾文涛 《环境科学》2010,31(10):2475-2480
以莠去津降解细菌HB-5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氮、磷肥单一及复合施肥对HB-5细菌降解土壤中莠去津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探讨了莠去津降解率与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及莠去津降解过程中生态毒性的变化情况.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分别采用碱解扩散法及0.5mol/L-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的生态毒性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实验的前5d,不论氮、磷肥单一或复合施肥均能够明显促进HB-5对莠去津的降解,不同施肥条件下莠去津的降解速率依次为:氮、磷肥复合单施磷肥单施氮肥不施肥料对照;实验5d后,各处理中莠去津降解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均达到了95%以上.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着莠去津的降解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土壤的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莠去津经HB-5菌株降解后,土壤的生态毒性显著降低;各施肥处理土壤中莠去津的生态毒性均低于不施肥处理的土壤;实验的前5d,各处理土壤中生态毒性的大小依次为:氮、磷肥复合单施磷肥单施氮肥不施肥料对照.实验7d时,各处理土壤中莠去津的生态毒性均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氮磷肥料的施用不仅能促进HB-5菌株对土壤中莠去津的降解,而且能加速降低土壤的生态毒性,为莠去津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日本膜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表明,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投入,日本膜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净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脱盐等领域,并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受本土市场规模的局限,超滤微滤膜在日本给水处理领域的处理规模仅为1.3×106m3d,反渗透膜脱盐能力为1.44×106m3d,但日本的超滤微滤膜在全球给排水领域的应用约为1.0×107m3d,反渗透膜产品在全球的应用超过3.0×107m3d。建议我国膜企业应借鉴日本膜产业的发展经验,加大膜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强膜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通过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卓越的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5.
共存氯苯类同系物对六氯苯厌氧降解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刘辉  姜林  唐军 《环境科学》2014,35(4):1358-1365
微生物厌氧降解六氯苯已经成为国内外六氯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的前沿和热点.研究了在不同的初始pH值、反应温度及固液比等环境条件下,3种共存氯苯类同系物五氯苯、1,2,4,5-四氯苯、1,2,4-三氯苯对染料厂污染土壤中六氯苯厌氧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解过程中,共存氯苯类同系物的累积对六氯苯的厌氧降解产生了反馈抑制作用,影响了六氯苯的降解活性,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累积规律不同,反馈抑制作用不同.反应的初始pH值较低时,五氯苯的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反应的初始pH值较高时,1,2,4-三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常温下,五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较高温度下,1,2,4-三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固液比越小,五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越突出.因此,针对性地采取提高低氯苯类同系物降解活性的措施,降低共存低氯苯类同系物在六氯苯厌氧降解过程中的累积,不失为提高污染土壤中六氯苯降解率的一种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铁营养状况下的根系形态变化及蒸腾作用对不同品种黄瓜幼苗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铁处理对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大于对根系的影响,并且不同品种间生物量差异显著.不加铁处理和低水平铁处理时,黄瓜根长变长、根表面积变大.与不加铁处理相比,加铁处理显著抑制了黄瓜根系对镉的吸收,中农5号(缺铁敏感黄瓜品种)和津春4号(缺铁不敏感黄瓜品种)每克根对镉的吸收量分别降低了25.5%~45.5%和28.8%~55.0%;但却增加了镉向地上部的转运,镉在叶中的分配系数分别增加了2.2~3.6倍(中农5号)和2.6~3.7倍(津春4号).缺铁敏感的中农5号吸镉总量与根长、根表面积都呈显著正相关性,而缺铁不敏感的津春4号吸镉总量与根长、根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不管是中农5号还是津春4号,其蒸腾速率与每克根吸收镉的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铁营养状况影响了黄瓜幼苗的根系形态和蒸腾速率,从而影响了根系对镉的吸收,高铁水平显著抑制了黄瓜根系对镉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间歇浸取对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Cr和As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间歇浸取条件下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Cr、As的释放,对水泥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煅烧实验制取含Cr和As的水泥熟料,并制取混凝土样品,采用pH影响实验和扩散浸出实验,研究了混凝土中Cr和As的溶解特性及其间歇浸取对混凝土中Cr和As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取方式对浸取液pH有较...  相似文献   
18.
六氯苯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降解已经成为当前六氯苯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的重点和前沿。介绍了六氯苯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来源及其危害,分析了其微生物降解的可行性,从降解菌群的来源、降解途径及降解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六氯苯的微生物好氧降解和厌氧降解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同时对今后六氯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海洋公共产品领域担当了双重角色,既是生产者,也是提供者.但随着海洋开发与海洋管理的日益拓展和深入,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不完全性,政府自身的局限性使其难以通过"有形的手"使海洋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导致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出现供给不适或不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对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重新界定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基本职能范围,确定其角色定位,以此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英男  闫大海  李丽  丛璟  王宁  彭政  王琪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1):3769-3774
利用化学试剂PbCl2、ZnCl2来模拟危险废物,研究了烧结机共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Pb、Zn的挥发特性.首先选取PbCl2、ZnCl2两种化合物的纯化学试剂分别进行了热重分析实验,然后对掺有一定比例PbCl2、ZnCl2的烧结矿原料进行煅烧,采集分析煅烧烟气和煅烧所得烧结矿中Pb和Zn的总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刚开始煅烧的一段时间内,Pb、Zn两种重金属挥发特性相似,均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而挥发率逐渐上升,而当煅烧超过一定时间后,其挥发和固化反应会达到平衡,当煅烧的温度为1200℃时,Pb和Zn的挥发率分别为97.13%和65.04%.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对Pb、Zn两种重金属在烧结机共处置过程中的挥发规律进行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表明,PbCl2中Pb挥发的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α=f(T,t)=1-exp[-7.90exp(-5595/T)t];而ZnCl2中的Zn为α=f(T,t)=1-exp[-0.534exp(-3210/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