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320篇
安全科学   153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716篇
基础理论   122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64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洋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Se)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基于洋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海拔高度、土壤、植被类型等采集流域上下游171个代表性表层土壤(0~10 cm),系统地分析了土壤总硒(Se)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洋河流域土壤总Se含量(以干重(dw)计,下同)在0.02~3.24mg·kg-1之间,几何平均值为0.30 mg·kg-1,高于北京平原(0.20 mg·kg-1)、河北平原(0.19 mg·kg-1)和全国平均值(0.29mg·kg-1).洋河流域少Se(0.13~0.18 mg·kg-1)土壤主要分布在怀安县、宣化县以及怀来县,多数地区土壤处于足Se水平(0.18~0.45 mg·kg-1),除此之外,在万全县、兴和县、天镇县及阳高县分布有富Se(0.45~2.0 mg·kg-1)土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Se含量有所差异,Se平均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林地城镇工矿用地草地农业用地,其中农业用地平均含量为0.28 mg·kg-1.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对洋河流域Se含量影响较小.黏粒含量与洋河流域表层土壤中Se相关性最好.Se含量随海拔增高显著增加,随p H增加显著减小.TOC、Fe和Al含量也是影响土壤Se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
我国中西部生态脆弱带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坡地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部生态脆弱带是我国坡耕地集中分布地区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中西部生态脆弱带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 ,坡地梯化是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开展以坡地梯化为中心的坡耕地综合开发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93.
简化连续提取法评价污染土壤中Zn、Cd的植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0.01 mol·L-1CaCl2和0.005 mol·L-1 DTPA作为提取剂,用简化的3步连续提取法对贵州省赫章县土法炼锌污染土壤中Zn、Cd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污染土壤中Zn、Cd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CaCl2提取态和DTPA提取态Zn、Cd平均仅占全量的0.63%、3.91%和10.94%、10.13%.土壤中不同形态Zn、Cd含量与玉米中Zn、Cd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Cl2提取态金属与玉米中金属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DTPA提取态、残渣态以及总量Zn、Cd与玉米根、茎叶中Zn、Cd含量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CaCl2提取态Zn、Cd对土壤中该元素的植物有效态可能不具重要贡献,而DTPA提取态金属和金属总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评价土壤中元素植物有效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94.
构建火山岩、砾石、沸石、椰壳活性炭、K3悬浮填料和聚氨酯泡沫为基质的6组实验室规模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比分析各湿地系统对含氨氮地下水的净化效果,同时考察不同基质湿地系统在一个水力停留时间(48 h)内氮素形态转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沸石湿地系统对氨氮、T N的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39%、94.26%,聚...  相似文献   
95.
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厌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电管厂高浓度甲醇废水的动态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水,可以克服甲醇废水厌氧处理容易酸化的问题.运行稳定.抗负荷冲击性强.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6.
滇池水体除藻材料的除藻作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昆明地区的粘土矿制作新型轻质除藻材料,试验研究该材料对滇池湖水中藻类的除藻及净化作用.实验室小试(20 L)结果表明,该除藻材料放入滇池水样实验70 d后,水质明显好转,藻类去除率可达95.8%,CODMn、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为34.4%、81.5%、28.2%.在滇池湖边300 m2水面围栏扩大试验结果显示,除藻材料放入试验区水体10 d后,水体中藻类含量明显减少,水体透光率从55%增加到80%,水质状况也有很大改善.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湖泊水体除藻及净化作用,有必要对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7.
碳源对微生物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通过异化性硝酸盐还原成铵(DNRA)途径,硝态氮转化为仍可生物再利用的铵盐。以琥珀酸钠、柠檬酸钠、酒石酸钾钠为碳源,研究碳源的差异对有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DNRA途径产铵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琥珀酸钠和柠檬酸钠为碳源,初始浓度为20 mmol/L是较佳的实验条件,此时C/N约为1.5~2.0,NH4+-N质量浓度30.0~45.0 mg/L,最高产铵率分别为29.9%和27.0%;以酒石酸钾钠为碳源则在初始浓度为30 mmol/L,C/N约为2.0,NH4+-N质量浓度为40.0~45.0 mg/L时,最高产铵率为30.7%。反硝化和DNRA过程是同时存在的,培养液中NO3--N浓度的下降伴随着中间产物NO2--N的积累和NH4+-N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98.
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系统可靠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充填系统可靠性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通过对影响东庞矿高浓度胶结充填系统可靠性主要因素的分析,综合考虑各因素随机性、模糊性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充填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确定各指标因素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理论确定隶属矩阵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充填系统可靠性综合评判向量,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此充填系统可靠性为“较稳定”等级.经充填工业性试验开采验证,系统可靠性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是合理有效、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99.
储罐在实际运行中,受浮盘的上下移动、机械应力、老化、油污、金属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确保导电片与罐壁紧密贴合,容易形成微小间隙,在这种情况下遭受雷击易产生间隙放电,出现打火现象.为了分析导电片与储罐罐壁导电片产生间隙放电的危险性,根据Townsend气体放电理论计算了导电片和储罐罐壁间的击穿电压,采用1.2/50μs冲击电压波开展了导电片间隙放电实验,分析了导电片击穿电压与空气间隙距离的关系.结果证明:当导电片和罐壁贴合不良时,导电片和罐壁之间极易产生火花放电;当空气间隙d=0.1cm时,平均空气击穿电压仅为5280V;随着间隙的增大,空气击穿电压也随之增大;导电片间隙放电实验数据与Townsend气体放电理论值吻合.最后,根据以上结论,针对浮顶储罐导电片间隙放电的危险性,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0.
Heterotrophic cultivation caused high level of ROS and high lipids accumulation. HMTC is the best cultur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microalgal biomass. Chlorella sp. HQ had great nutrient removal capacity under five culture strategies. The effects of cultiv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autotrophic cultivation (AC), heterotrophic cultivation (HC), fed-batch cultivation (FC), heterotrophic+ autotrophic two-stage cultivation (HATC), and heterotrophic+ mixotrophic two-stage cultivation (HMTC)) on the growth and lipid accumulation of Chlorella sp. HQ and its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removal in secondary effluent were investigated in column photore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N and TP removal rates ranged between 93.72%–95.82% and 92.73%–100%, respectively, under the five different strategies. The microalgal growth potential evaluated by the maximal growth rate (Rmax) was in the order of HMTC>HC>FC>AC>HATC. The values of biomass, total lipid yield, triacylglycerols (TAGs) yield, and total lipid content of the microalga cultivated in the last 5 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TAGs productivities of the five strategi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first 7 d. Compared with all the other cultivation strategies, the TAGs productivity and yield after 12 d of cultivation under the heterotrophic condition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s accompanying the highest level of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in which the TAGs yield reached 40.81 mg/L at the end of the cultivation period. The peaks in TAGs yield and ROS level suggested that HC was beneficial for lipids accumulation via regulating the cellular redox status and exerting ROS stress on microalgal cells. In summary, HMTC was the best cultivation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microalgal biomass and HC was the best strategy for microalgal TAGs accumulation to produce biodies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