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302篇
安全科学   200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867篇
基础理论   149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101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942.
为了对市售被动式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的净化效果有深刻具体的认识,选择销售份额较大的4种甲醛清除剂进行实验舱测试。结果表明:(1)甲醛清除剂对甲醛的净化过程均随时间呈对数衰减,可见甲醛浓度越高,甲醛清除剂对甲醛的净化速率越快。(2)不同的甲醛清除剂的净化速率都有一定差异,即使24h净化率均在90%以上的甲醛清除剂,净化速率也不同,净化率达到90%以上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可相差数倍。(3)《室内空气净化功能涂覆材料净化性能》(JCT 1074—2008)中对甲醛清除剂根据其对污染物24h的净化率进行了分级,消费者可据此对净化产品的优劣有初步判断。而净化速率和饱和净化量则可在消费者购买甲醛清除剂时起到更具体和明确的指导作用,并可在消费者具体使用时,根据饱和净化量,对甲醛清除剂用量和甲醛清除剂持续作用时间有初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943.
陆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指示性指标,与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不仅已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更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同时承受着自然因素及高强度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利用CASA模型,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探讨近十年来长三角地区陆地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控制因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高强度人为活动对陆地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提供基础参数。主要结论如下:(1)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近十年长三角地区陆地NPP呈现3 a周期式波动下降;(2)在空间上分异规律明显:陆地NPP分布为浙江>江苏>上海,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凹槽状;(3)控制NPP的自然要素是NDVI和太阳辐射,而城市化是NPP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要素  相似文献   
944.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开展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十分迫切。重庆作为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协调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实现模式对广大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出发,以经济和人口增长导致的能源消费为核心,构建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中考虑不同投资率下的高、中、低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节能和低碳情景,探求节能水平提高、能源结构改善和碳汇能力增强对未来重庆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即节能情景,是重庆市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途径,对保证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最后本文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碳汇增加等方面针对重庆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5.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微团聚体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减小;>005 mm和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而001~0005 mm、0005~0001 mm和<0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2)茶园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微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增加;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3)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以>005 mm粒级为主,005~001 mm粒级次之,0005~0001 mm粒级最少。〖JP+1〗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呈减小的趋势,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呈增加的趋势,而其它粒级的微团聚体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植茶21~23 a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46.
947.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深刻理解环境效率的含义,本文以全新视角对中国各省环境效率进行测量、分析。首先,基于中国各省农业和工业生产要素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利用二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收益函数的对偶关系,测算2011年至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污染物的影子价格。其次,利用影子价格衡量污染物减排边际成本的优点,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提出的环境效率测度公式,研究各省的环境负荷、环境效率,针对环境效率在衡量经济发展质量过程中的缺陷,提出环境效率幻觉概念,结合二者对全国各省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的各省环境效率值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整体上环境效率值在东中西部呈递减,但东北各省的环境效率值已普遍低于西南各省,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出现环境效率幻觉的省份较少,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其数量在增加。再次,利用环境效率的上升和环境效率幻觉的下降判断,中国仅二分之一的省份环境质量在真正好转。最后,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人均收入以及对外贸易水平与环境效率正相关,政府规制与环境效率负相关,对各地区的影响却呈现出较大差异;政府规制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环境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且东部大于中部,而西部地区却存在负效应;产业结构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环境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西部大于中部,但是东部地区却存在着负效应;对外贸易的继续增加对东中部地区环境效率具有消极的影响,且东部大于中部,对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8.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专利申请总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临近性视角来分析200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分散,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缓慢扩散的演变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锁定,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局部变动的趋势。(2)城市群城市创新类型发生空间转移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反之,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3)邻域创新环境影响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性在低水平、中低水平城市创新类型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城市创新类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49.
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空间分布特征的水声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图像的背景噪声较小,长江干流的鱼类多以个体形式进行活动,探测时未发现鱼群。夏季鱼类目标强度(TS值)最高(–47.2±8.6)d B,春季鱼类TS值最低(–60.0±6.4)d B,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个季节的鱼类TS值差异极其显著(P0.01);3个季节该江段鱼类资源水平分布不均匀,鱼类最大密度分别为63.7 ind./1 000 m3(秋季)、141.4 ind./1 000 m3(春季)和266 ind./1 000 m3(夏季),且3个季节鱼类水平分布差异极显著(F=151.08,P0.01);垂直水层方向上,3个季节的鱼类密度均表现出相同的分布特征,即表层中层底层,各水层3个季节之间的鱼类密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df=2,P0.01);在方差齐性下,采用LSD方法对3个季节各水层之间鱼类密度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秋季仅表层与底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表层与中层、中层与底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表层、中层和底层两两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差异与鱼类的越冬、索饵、产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50.
遗传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其社会经济贡献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低估,对遗传资源经济贡献的忽视造成了资源不断破坏和生态环境的退化。通过对遗传资源内涵及其价值的重新梳理,测算了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的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保护价值,以及由遗传资源利用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各种经济贡献价值。研究表明,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总经济价值为22688亿元,相当于泰州地区生产总值的935%;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的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遗传资源保护价值,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价值分别为14350、1426、6013、899亿元,而遗传资源第一、二、三产业中四类价值的经济价值总和分别为14139、5606、2943亿元。研究表明:生物遗传资源的四类价值在遗传资源三次产业中均具有重要的经济贡献,尤其在遗传资源第一和第三产业中的经济贡献分别占据了8383%和3499%;而对于整个泰州市三次产业来说,生物遗传资源在二、三产业中的经济贡献较小,分别为4%和315%,主要原因在于二、三产业中涉及遗传资源的产业不多,以致生物遗传资源在遗传资源产业层面和区域产业层面上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