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66篇
安全科学   127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623篇
基础理论   18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17篇
评价与监测   87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The first step in planning the ac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volves performing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CCVA) to vulnerable populations and ecological systems. The study aims to perform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CCVA research field to identify how it was structured in terms of the mostly occurring research terms and their citation impact. A set of scientific papers related to CCVA (n?=?8941) were retrieved via Elsevier’s Scopus database over the period 1996–2016 using specific keywords. The search was carried out in February 2017. The number of yearly papers published in CCVA research field increased after 2006, increasing more than six times in 2016. Our co-occurrences term analysis grouped four clusters related to (i) exposure, sensitivity,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assessing CCVA, (ii) adaptive capacity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iii) CCVA integrated approaches by combining participatory methods to quantitative ones, and (iv) collabo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ssues related to global change. The co-cit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highly cited research terms were related to adaptation, exposure factors, and related changes and global change. This bibliometric analysis has provided an overall picture on the CCVA research field, particularly highlighting its utility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992.
微生物促进剂(VB591和BiNutrix-ww)可不断释放营养素,以保证微生物的健康生长,有助于加快微生物矿物化过程,促进有机污染物分解,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在采集的油田废水中分别投加这两种微生物促进剂,与参照对比水样按相同条件进行了曝气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促进剂能使废水中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大大提高,处理时间也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993.
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逐日连续流量数据计算了美国切斯比克湾地区150个小流域的34个河流流量指标,并在整个区域和划分的3个自然地理区对选择的17个指标与4种土地利用类型和不透水地表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在降水较少的冬春两季增加流量,雨量较高的秋季减少流量,森林面积比例的增加可以削减洪峰、延长洪峰历时、稳定流量变化。农业用地比例的增加表现为稳定流量变化,延长洪峰历时,在高原地区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草地比例的提高均表现为削减洪峰流量,稳定流量变化,延长洪峰历时。随着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洪峰流量、雨季、汛期和年流量增加,流量变化加剧,洪峰历时减少,不同地理区对不透水地表的水文响应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纳米Fe、Si体系降解3,3′,4,4′-四氯联苯(PCB77)的动力学差异.结果表明,纳米Fe0、纳米Fe3O4和纳米Si0对PCB77均有降解作用,该降解为还原脱氯反应.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177,0.0038,0.0045h-1.PCB77初始浓度为5mg/L,纳米材料投加量为5g/L,溶液pH4.5条件下,纳米Fe0体系对PCB77降解效果最为显著,64h时PCB77残留率仅为19.83%,氯离子浓度为50.3μmol/L,反应体系pH值从4.5升至5.26.纳米双元体系Fe0和Si0、Fe3O4和Si0对PCB77降解过程也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114,0.004h-1,其中纳米Fe0和Si0体系降解效果优于纳米Fe3O4和Si0体系.PCB77残留率分别为34.91%和66.62%,氯离子浓度分别为40.07,20.47μmol/L,反应体系pH值变化不明显.随着溶液初始pH值增加,纳米Fe0、纳米Fe3O4降解PCB77效果明显降低,但溶液pH值升高有利于纳米Si0对PCB77的降解.两组纳米双元体系对PCB77的降解效果受pH值影响小.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了以厌氧污泥接种的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HABR)的启动,考察了其快速启动过程中的处理效果及颗粒污泥的形成。结果表明:在中温(34±1)℃条件下,先固定进水浓度为1000 mg/L,逐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48 h-24h-12 h,后固定HRT为18 h,并逐步提高COD浓度的方法,HABR在38 d内完成了启动。启动完成时容积负荷为3.3 kgCOD/(m3.d),COD去除率>95%,出水pH在6.9~7.2,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小于2 mmol/L。启动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生物相选择和分离特性,同时证明HABR中填料上的生物量对COD的去除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纳米Fe3O4/H2O2降解诺氟沙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娣  王懿萱  牛红云  孟昭福 《环境科学》2011,32(10):2943-2948
采用纳米Fe3O4催化H2O2氧化降解水环境中的诺氟沙星.考察了溶液酸度、温度、催化剂和H2O2浓度对诺氟沙星降解的影响,对比不同底物在Fe3O4/H2O2体系中的降解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溶液酸度显著影响诺氟沙星的降解率,在酸性条件下(pH=3.5)诺氟沙星的降解效率最高.诺氟沙星的降解率随纳米F...  相似文献   
997.
从鹤岗市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出发,对城市生活污水受到严重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与危害和鹤岗市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水污染防治及污水处理工程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中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8.
资源约束下两区域的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区域增长溢出与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增长研究领域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多区域增长溢出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资源的约束,而可持续发展研究往往缺少了对多个区域的考虑。论文将区域增长、资源贸易以及资源开发的溢出等因素结合起来,构建了两区域的增长模型,其中一个区域出售部分自身资源,另一个区域利用其他区域资源。在模型基础上,论文通过调整模型各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在区域内部技术溢出不足时,落后区域适合出售资源,在区域内部技术溢出很强烈的情况下,落后区域将资源投入生产比出售资源获得的收入大。两区域经济系统通过调整区域出售资源的比例,可以获得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9.
1000.
火灾风险因素影响程度及风险可能性分析是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筛选了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火灾风险的关键风险因素,构建了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火灾风险关联因素评估体系.通过集合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MATEL)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计算了各关键风险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探究了各项关键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对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火灾风险的综合影响程度,并建立了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火灾风险指标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在DEMATEL-ISM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火灾风险可能性分析的基于集合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理论的可量化分析方法,并以某体育场馆为例,采用IAHP-FCE分析法对其火灾风险的可能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DEMATEL-ISM方法有助于合理量化火灾风险指标权重和减弱主观性特征;基于实例验证了 IAHP-FCE的风险可能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为实现高效、合理的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