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43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382篇
基础理论   126篇
污染及防治   199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采用3种电子受体(硝氮、亚硝氮、氧),在SBR反应器中分别驯化了具有稳定除磷能力的聚磷污泥。对比研究了不同聚磷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组分与含量,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对EPS中有机物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以硝氮、亚硝氮为电子受体的聚磷污泥EPS平均浓度较为接近,分别为115.6mg/gVSS、133.5 mg/gVSS,由厌氧段至缺氧段,EPS总浓度有所下降。以氧为电子受体聚磷污泥的EPS平均浓度相对较高,为194.5 mg/gVSS,由厌氧段至好氧段,EPS总浓度略有升高。不同聚磷污泥的EPS组分均以胞外蛋白为主,占EPS总量的53%~65%,多糖与核酸占EPS总量28%~34%、5%~7%。三维荧光光谱显示3种聚磷污泥EPS均具有芳香结构蛋白质、可溶性代谢物的荧光峰,另外,以硝氮为电子受体的聚磷污泥还具有明显的腐殖酸类物质的荧光峰。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受体对聚磷污泥EPS的组分、浓度、有机质类别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以湖南湘江干流大面积死鱼突发环境事件为例,详细阐述了该事件开展应急监测的全过程,并就河流大面积死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监测指标确定、原因分析等内容进行探讨。溶解氧低是死鱼的主要原因,而大体量低溶解氧污染团的形成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暴雨以及特殊的开闸放水方式有关。所分析的案例为死鱼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3.
苏州市城区河道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时城区河道环境整治水质变化的实时跟踪监测,系统采用小型、节能、低噪的智能子站、免试剂的监测方法和多重保障的安防措施,集监控评价发布为一体化,体现了绿色监测的理念,且与大型水站同样具有较强的野外适应能力和无人值守智能监测的特点.本文就系统的构架以及系统所具有的4个方面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在系统建设中的站点选址、对监测结果的有效利用、运行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免试剂监测方法的适用性等几方面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34.
以上海市2013年冬季一次持续雾霾过程为例,根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地面观测资料将雾霾过程划分为干霾、湿霾、雾3种不同天气现象,对不同天气现象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不同天气现象的转化机制.结果表明,3种不同天气现象的发生顺序为湿霾→干霾→湿霾及湿霾→雾→干霾→湿霾,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大,温度次之,再次是风速,而PM_(2.5)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小.CALIPSO(Cloud 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探测期间,存在2~3 km明显气溶胶层,且不同天气现象的气溶胶层厚度不同(雾湿霾干霾);雾霾发生期间,1.0 km以下高度气溶胶消光能力最大;在干霾、湿霾到雾的转化过程中,球形、大粒径气溶胶增多,非球形、小粒径气溶胶减少.  相似文献   
35.
为调查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地表水环境特征,2015年9月在叶如藏布流域采集24个地表水体水样并对其水化学特征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叶如藏布流域水化学特征存在显著空间差异.随着海拔升高,地表水体p H值、TDS值呈微弱的减小趋势.24个水样中23个水样属于淡水,1个为微咸水.(2)叶如藏布流域内地表水阳离子主要为Ca~(2+),阴离子以SO_4~(2-)为主,其次为HCO_3~-,即地表水为Ca~(2+)-SO_4~(2-)型.(3)叶如藏布流域地表水中各离子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Cl~-、HCO_3~-、Na~+和K~+4种离子共源性好;阳离子的来源不同,Na~+和K~+主要来源于碳酸氢盐,Ca~(2+)主要来源于硫酸盐,而Mg~(2+)的来源比较广泛.(4)叶如藏布流域大部分离子主要来源于陆地,受陆源影响从小到大排列顺序为:Na~+Mg~(2+)SO_4~(2-)Ca~(2+)K~+HCO_3~-.流域水文化学过程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特别是受到碳酸盐风化影响.以强木村为界,流域下游地区地表水化学特征受人类活动影响逐渐变大,特别是畜牧活动及人类施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37.
Effluents from three liquid anaerobic digesters, fed with municipal sewage sludge, food waste, or dairy waste, were evaluated as inocula and nitrogen sources for solid-state batch anaerobic digestion of corn stover in mesophilic reactors. Three feedstock-to-effluent (F/E) ratios (i.e., 2, 4, and 6) were tested for each effluent. At an F/E ratio of 2, the reactor inoculated by dairy waste effluent achieved the highest methane yield of 238.5 L/kgVSfeed, while at an F/E ratio of 4, the reactor inoculated by food waste effluent achieved the highest methane yield of 199.6 L/kgVSfeed.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three effluents we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ood waste effluent had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acetoclastic methanogens, while dairy waste effluent had the largest populations of cellulolytic and xylanolytic bacteria. Dairy waste also had the highest C/N ratio of 8.5 and the highest alkalinity of 19.3 g CaCO3/kg. The performance of solid-state batch anaerobic digestion reactor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crobial status in the liquid anaerobic digestion effluents.  相似文献   
38.
从消除储罐泄漏点、加强日常管理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氮封储罐泄漏治理与预防,并对加强储罐泄漏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铁岭市的餐饮业进行了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0.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microscope and confocal Raman spectroscope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four kinds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s: poly(lactic acid),poly(butylenes adipate-co-terephthalate), poly(butylenes succinate) and poly(hydroxybutyrate-co-hydroxyvalerate), which are used more and more popularly in everyday life but can not be identified easily with other instruments.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a of the plastics were tentatively interpreted. The indicative peaks to characterize the four polymers were also summarized. The result in this study can help the forensic scientists discriminate the plastics accurately when they occurred as trace evidences in cases, it also offers the producer and environment scientists an effective, non-invasive and fast method to characterize and identify these four polym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