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51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对混凝法处理铝件表面处理废水治理所得化学污泥再生利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适宜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用浓硫酸溶解污泥的最佳用量为0.14~0.16 mL/g湿污泥,湿污泥的溶解率可达90%,铝的溶出率也可达95%以上.把污泥的溶解液作混凝剂回用于印染废水的混凝处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COD去除率≥80%,脱色率≥90%.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改善了作业环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2.
杨丽芳  张志凌  徐晓军 《环境工程》2006,24(5):38-41,44
介绍楚雄德胜钢铁公司19·6m2烧结机尾除尘系统改造工程中使用三电极电除尘器的工艺及有关设计技术问题,并根据使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在设计参数选择恰当的情况下,三电极电除尘器对烧结烟气有较好的除尘效果,这些经验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供烧结机尾除尘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3.
Fu  Li  Chen  Yi  Yang  Xinyi  Yang  Zuyao  Liu  Sha  Pei  Lei  Feng  Baixiang  Cao  Ganxiang  Liu  Xin  Lin  Hualiang  Li  Xing  Ye  Yufeng  Zhang  Bo  Sun  Jiufeng  Xu  Xiaojun  Liu  Tao  Ma  Wenju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9,26(20):20137-2014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Fetal growth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perinatal and postnatal health. Although the effects of maternal exposure to air...  相似文献   
74.
工业搬迁区绿化带土壤铜污染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工业搬迁区主要道路两旁绿化带土壤由于历经老工业企业的变迁和环境的污染破坏,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地区环境的历史变迁及重金属污染状况起到指示作用。采集沈阳铁西老工业搬迁区绿化带土壤及其绿化乔木和灌木植株样品,分析土壤中铜的总量及生物有效态含量,同时分别分析了绿化乔木(8种)和绿化灌木(6种)植株根、枝条和叶片的含铜量。结果表明,搬迁区绿化带土壤中含铜量为29.14~166.95mg/kg,显著高于沈阳市土壤铜元素的背景值;土壤有效态铜为0.23~1.72mg/kg,达到中等水平(0.3~1.0mg/kg)的占采样点总数的70.0%。数据还显示,绿化乔木和灌木对铜的蓄积能力依品种不同差异显著,同种植物不同部位(根、枝条和叶片)对铜的富集能力不同;总体上,绿化乔木植株体内含铜量的分布规律为根叶片枝条或叶片根枝条,绿化灌木植株体内含铜量的分布规律为根叶片枝条。对铜蓄积能力较强的绿化乔木为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 Lindl.)、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和银杏(Ginkgo biloba),对铜蓄积能力较强的绿化灌木为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和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cv.Atropurpurea)。  相似文献   
75.
印染RO浓水深度处理及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enton-石灰苏打法耦合工艺对某印染厂印染反渗透(RO)浓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H2O2和Fe2+投加量、p H和反应时间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石灰和碳酸钠投加量对废水硬度的脱除效果,出水回用于染色工段进行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在p H=3.0,Fe2+投加量为1.5 mmol/L,H2O2投加量为3.75 mmol/L,反应时间为45 min,石灰和碳酸钠投加量分别为450 mg/L和1 000 mg/L的条件下,出水COD和硬度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3.9%和85.0%,耦合工艺出水水质符合该厂回用染色水标准,且减少了盐的使用,可实现印染RO浓水回用。  相似文献   
76.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传统进水/曝气和改良型分段进水的交替缺氧-好氧(A/O)2种运行模式对CAST工艺的快速启动及脱氮除磷性能稳定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进水/曝气运行模式下,系统达到最佳营养物去除性能所需启动时间30 d,稳定运行阶段TN平均去除80.66%,磷的去除率维持在66.30%左右;采用改良型交替运行模式,反应器达到稳定运行状态仅需18 d,系统稳定运行时TN平均去除81.36%,磷去除率稳定维持在90%以上,出水磷浓度在0.3 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A(GB8978-2002)。研究还发现,传统运行模式下,由低温引起的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导致系统污泥严重流失,反应器几乎丧失污染物去除性能;而低温对交替运行模式下的反应器除磷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总氮去除则因氨氮不完全硝化而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7.
利用2006-2010年上海市青浦区PM10和同期地面气象要素的监测资料,定量分析PM10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PM10与降雨量、大气湿度和风速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PM10浓度在夏季处于低值,冬季处于高值;5mm/d以上的降雨对PM10有显著的清除作用,且春夏季降雨的清除作用大于秋冬季节。PM10浓度与大气湿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风速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PM10的扩散但不至造成扬尘,春夏季节的适宜风速是1.5~3.5m/s,冬季的适宜风速是1.5~2.5m/s。  相似文献   
78.
对厌氧滤池反应器处理难降解印染废水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滤池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在8.1~14.6 h之间,进水COD浓度波动较大(500~1 000 mg/L)时,对COD平均去除率为20%。印染废水的BOD5/COD由0.23提高到0.35,废水可生化性明显改善。印染废水中硫酸根浓度略有下降,去除浓度为70 mg/L左右。厌氧滤池进出水颜色明显变化,由紫红色变为蓝黑色,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废水中的有机物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9.
印染废水污染物在曝气生物滤池中的沿程去除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BAF)对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沿程去除规律。研究表明:BAF对印染废水污染物的去除沿高程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在BAF总高度为300 cm,填料层高度为200 cm,气水比3∶1,停留时间11.8 h,的情况下, BAF对COD的去除主要集中在<160 cm的填料层部分,在总的去除率为63.1%时,此区域去除率可达56.60%;对NH3N的去除主要集中在填料层100~160 cm段,在总NH3-N去除率为85.09%时,此区域NH3-N去除率达38.28%。BAF对浊度的去除主要集中在填料层小于100 cm的部分,在总去除率为94.04%,区域去除率达到61.90%。印染废水经过BAF的前100 cm填料层后,pH值由10降至7.6后基本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80.
一体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酸性玫瑰红印染模拟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含酸性玫瑰红印染废水高色度、难生物降解的特点,分别采用了一体化和分离式臭氧-曝气生物滤池(O3-BAF)工艺处理。与分离式工艺相比,一体化工艺的特点是在一个反应器内部同时实现臭氧氧化和生化的协同作用,降低了处理设施的基建和运行费用。实验结果表明,一体化工艺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分离式工艺,脱色率达92%,COD去除率达60%,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