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353篇
安全科学   204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885篇
基础理论   184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为研究人员密集的连体型宿舍楼安全疏散问题,通过调查提出预先引导疏散的人员接受度原则,制定3种预先引导疏散策略,采用Pathfinder软件模拟某高校连体型宿舍楼的安全疏散情况,得出不采取预先引导疏散策略和采取不同预先引导疏散策略时,模拟疏散结果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人员可接受的预先引导疏散路径为最近距离路径或无视线阻碍的第2近距离路径;在不进行预先引导疏散时,疏散过程中各楼梯和出口的利用率差异较大;在进行预先引导疏散时,得出采用按楼梯宽度比例分区划分人数策略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地铁同站台高架换乘车站火灾情况,在地铁同站台高架换乘车站站厅层应急疏散路径关键节点部位开展0.25~0.75 MW规模的全尺寸实验,结合流速、烟气温度和现场观测情况,对自然通风条件下不同部位起火时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车站站厅火灾危险程度受火源规模、装修形式和通风条件的影响,站厅中部闸机附近起火时,火源阻塞了站厅中部的疏散路径,掺混大量空气的低温烟气在站厅两侧出站闸机处沉降至地面高度;楼扶梯入口处起火时,站内各区域能够形成稳定的烟气分层,人眼高度能见度较高;出入口附近起火时,受自然风的影响,火源下风向区域烟气沉降严重,人眼高度的能见度较低,不利于人员疏散;在实验火灾规模下站厅各区域沉降至危险高度的烟气最高温度为30~41℃。针对此类结构车站站厅的防排烟设计,应综合考虑出入口空间布局和吊顶形式对火灾危险性的影响,利用自然风压形成一定通风换气量,同时,应将掺混空气的低温烟气控制在较小区域内,确保人员疏散路径的能见度和烟气浓度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地铁单面坡隧道连续下坡距离长、提升高度大的特点,以国内某城市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构建列车火灾通风排烟数值计算模型,并采用1:20模型实验对数值计算精确度进行验证,通过考虑列车起火位置、风机开启模式和隧道断面形式等因素,对火灾烟气扩散过程、疏散平台上方烟气温度和气体浓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起火后,单洞单线隧道2端车站应各开启2台隧道风机,单洞双线隧道除开启射流风机外,2端车站应各开启4台隧道风机执行相应的排烟和送风模式进行烟气控制;由于单洞双线隧道中热损失和空气卷吸量较大,火灾烟气温度、CO和CO2浓度均低于单洞单线隧道;采用纵向通风控制烟气逆流的同时,下风向区域的烟气沉降作用较为明显,防排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列车中部火灾下风向车厢区域的危险性,合理确定应急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994.
995.
发达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认为是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最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文章总结了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CCUS技术发展特点,包括加强国家层面技术政策的指导和宏观协调;加大政府投入以引导私有投资开展全流程CCUS项目示范;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CCUS合作平台,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和知识、经验的共享;重视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规范、技术标准、公众接受度等技术应用"软环境"的建设等。通过对比中国CCUS技术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应加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政策指导和宏观协调,推动建设行业间技术合作平台,适时启动全流程示范项目计划,重视技术应用软环境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6.
中共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再次凸显流域生态治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然流域生态治理至今仍是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难题。流域生态治理问题究其根源及矛盾冲突所在,缘于流域生态的外部效应及其公共物品特征引致的个体选择与集体目标的背离。在技术分析层面上,集体的大小以及集体中个体数量的多寡对于个体行动选择尤其是搭便车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小集体治理方式比大集体行动更具效率,既可增加个体一致行动的承诺,也可更好地贯彻有效监督原则,是提高治理效率的有效途径。考虑流域生态涉及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结合个体行为选择的技术分析,多元小集体共同治理模式将是解决现有流域生态治理困境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将动态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线化,实现了全自动在线测定地表水中的54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并能对其他VOCs进行定性半定量监测。54种VOCs的方法检出限为0.05~0.74μg/L,在0~1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标回收率为69.6%~107.2%;除1,2,4-三氯苯等5种VOCs外,其余49种VOCs的测定标准偏差均10%。该方法检出限、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能满足水质自动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8.
生物炭对抗生素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殖业和医药业的迅猛发展,进入环境中的抗生素日益增多,其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利用生物炭处理抗生素的技术是近10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生物炭具有原料来源稳定、制备简单、取材广泛、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能有效地控制抗生素在生态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行为。简要介绍了生物炭的主要元素组成、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及pH值等基本理化性质,重点阐述了生物炭吸附抗生素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配作用、表面吸附作用、微孔填充作用、π-π电子供受体作用、氢键作用和静电作用是生物炭吸附抗生素的可能机理,而制备温度、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溶液体系pH值、重金属离子、腐殖酸和根系分泌物等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还概括介绍了新型功能生物炭在吸附抗生素方面的应用研究,综述了生物炭对抗生素的迁移、转化、归趋等环境行为的影响,并指出了生物炭-抗生素未来可能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9.
采用CaCl2和纳米SiO2-聚硅酸铝铁复合混凝剂对含氟废水进行两步除氟。实验结果表明:ρ( F)为 420.0 mg/L、pH为8.5的含氟废水经CaCl2处理后ρ( F)降至26.5 mg/L;在二级除氟pH为11.5、复合混凝剂加入量(复合混凝剂与废水体积比)为0.50%的最佳条件下处理60 min后废水中ρ( F)降至5.7 mg/L,而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进行二级除氟时,ρ( F)可降至8.7 mg/L,表明复合混凝剂比PAC的除氟效果更佳。复合混凝剂中自由离子和单体羟基配合物形态Al和Fe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占76.5%和92.5%,而低聚合度的多核羟基配合物及高聚物形态Al和Fe的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00.
高活性高耐受甲醛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云  金晶  郑重  钟卫鸿  吴石金  邱乐泉  陈建孟 《环境科学》2010,31(10):2481-2486
以甲醛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甲醛降解菌,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和16SrDNA鉴定,该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菌株降解甲醛的影响,得出该菌株降解甲醛的最适条件为:蛋白胨1.2g/L,KH2PO4 4g/L,K2HPO4 3g/L,MgSO4·7H2O 0.2g/L,微量元素母液0.1mL/L,温度30℃,pH值8.在最适降解条件下,分别对不同初始浓度甲醛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甲醛的耐受浓度可达6g/L,54h可将其降解86%,46h可将5g/L甲醛全部降解,35h可全部降解4g/L甲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