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415篇
  免费   19508篇
  国内免费   41414篇
安全科学   40132篇
废物处理   6871篇
环保管理   25388篇
综合类   127216篇
基础理论   25490篇
污染及防治   34607篇
评价与监测   14124篇
社会与环境   11424篇
灾害及防治   9085篇
  2024年   2489篇
  2023年   7967篇
  2022年   7348篇
  2021年   7098篇
  2020年   8322篇
  2019年   9514篇
  2018年   10625篇
  2017年   6447篇
  2016年   7186篇
  2015年   9126篇
  2014年   14854篇
  2013年   11941篇
  2012年   16745篇
  2011年   18117篇
  2010年   13159篇
  2009年   13808篇
  2008年   16228篇
  2007年   15046篇
  2006年   14225篇
  2005年   11963篇
  2004年   10889篇
  2003年   10424篇
  2002年   8590篇
  2001年   6971篇
  2000年   5581篇
  1999年   3408篇
  1998年   2069篇
  1997年   1823篇
  1996年   1874篇
  1995年   1721篇
  1994年   1644篇
  1993年   1333篇
  1992年   1448篇
  1991年   1216篇
  1990年   1181篇
  1989年   1667篇
  1988年   1614篇
  1987年   1488篇
  1986年   1168篇
  1985年   1116篇
  1984年   1071篇
  1983年   1006篇
  1982年   822篇
  1981年   674篇
  1980年   478篇
  1979年   278篇
  1978年   188篇
  1977年   94篇
  1976年   86篇
  1974年   10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基于探索性数据分析的汉丰湖富营养化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汉丰湖富营养化驱动因子和营养状况,基于2014年水质监测数据,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汉丰湖水动力条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水质主成分、相关环境因子熵权和营养健康指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位与透明度呈正相关,流量与DO呈负相关,与流速呈负相关的因子为Chla、CODMn、NH+4-N和DTP;主成分分析提取的3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营养盐、有机污染以及藻类信息;DO、TN和TP的熵权表明汉丰湖水体的富营养状况受制于耗氧有机污染和氮、磷营养盐;营养健康指数S1>S3>S6(湖心)>S7(湖尾)>S5(湖首)>S4>S2。汉丰湖水体营养状况介于中营养到轻富营养,其中南河营养状态较高,湖心营养程度高于湖首和湖尾。减少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的输入和改善局部水域的水动力条件可抑制藻类生长,有利于防治富营养化。 关键词: 探索性数据分析;汉丰湖;富营养化;驱动因子;水动力条件;主成分;熵权;营养健康指数  相似文献   
152.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呼吁,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的目标。这一目标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碳汇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解耦,推动我国走向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3.
正"安全生产月"里,梅河口市安监局、文广新局在该市文体活动中心广场联合举办了专题文艺演出。演出紧扣"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主题,以歌舞、戏曲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为载体,采取乐,贴近基层群众,贴近生产生活,为市民呈现了一场丰富的安全生产文化大餐。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传递  相似文献   
154.
综述了微塑料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及我国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以及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影响,并从海洋生物摄食微塑料、微塑料与污染物的复合生态风险、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承载作用、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及对人类健康的风险4个方面探讨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指出,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微塑料-污染物复合体的毒性效应机制、微塑料对人类健康风险的评估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5.
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最优有机负荷及失稳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最佳有机负荷及失稳预警指标,在(36±1)?C单相连续搅拌条件下进行有机负荷(OLR)梯度实验。通过理论及数学分析确定90%含水率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的最佳OLR和失稳指标。当OLR(以VS计)为2.94 g·(L·d)-1时,挥发性固体去除率、甲烷产率、容积沼气产率分别为78%、0.58 L·g-1VS、2.99 L·(L·d)-1,此时厌氧反应器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一定浓度的游离氨(FAN)会抑制微生物活性,触发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积累,造成容积沼气产率降低,第36天,当OLR增至3.21 g·(L·d)-1时,FAN浓度升至区域峰值207 mg·L-1,但随后骤降35.9%(39 d),分别造成VFA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碳酸氢盐碱度的比值(VFA/TA)从第37天的1 897 mg·L-1、0.22升高至第47天的4 755 mg·L-1、0.73,系统进入抑制稳定状态,最终导致容积沼气产率从第47天的2.66 L·(L·d)-1降至第48天的1.88 L·(L·d)-1,系统恶化。协同分析表明,当VFA和VFA/TA分别达到2 500 mg·L-1和0.35并出现持续上升的现象时,能提前7~8 d对90%含水率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系统的失稳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156.
以FeCl_2·4H_2O和FeCl_3·6H_2O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在其表面修饰聚乙二醇2000(PEG-2000),在所得的修饰了PEG-2000的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溶液中加入模板分子噻吩磺隆、交联剂正硅酸乙酯和催化剂氨水,水解后制得印迹了噻吩磺隆的Fe_3O_4@PEG@SiO2人工抗体。用体积比为1:4的乙酸和丙酮溶液为洗脱剂,洗脱位于SiO_2壳层中的印迹分子,形成具有与印迹分子结构、大小和功能基团互补的特异性识别位点空穴。制备的Fe_3O_4@PEG@SiO_2人工抗体对目标分析物噻吩磺隆分子选择性识别和吸附,对噻吩磺隆的最大饱和结合量为41.28 mg·g~(-1),前30 min内,其吸附速率为0.45 mg·(min·g)~(-1),分别是非印迹方法的5.34倍和3.46倍。  相似文献   
157.
在已建成投产的静电除尘器当中,低温腐蚀是严重影响除尘器使用寿命的因素之一。以某烧结厂静电除尘器为研究对象,利用CFD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除尘器内部流场及温度场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静电除尘器内部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特征,分析这些数据可知除尘器温度最低部位位于灰斗处,外界气温对壳体温度具有正相关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静电除尘器壳体低温腐蚀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8.
为评估汽车铸造作业环境中粉尘对各工种的影响,基于美国环保署的健康风险和健康损害量化评价方法,构建了铸造作业粉尘健康损害评价模型。运用模特卡罗模拟方法评价了配砂、清理、造型、制芯、熔化和浇注6个工种的粉尘健康风险和健康损害,并对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熔化和清理工种的健康风险最大,浇注和配砂工种次之,造型和制芯工种最小;除造型工种外,其他5个工种健康风险超过10-6的概率均在70%~90%;在影响健康风险的各因素中,平均暴露时间、暴露周期、呼吸速率和各工种粉尘质量浓度这4个参数具有高敏感度,对评价结果有决定性作用;清理工种总的健康损害值最高,受粉尘总的影响程度最大,其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平均值为48.64 a。  相似文献   
159.
朱豪  牛会永  李芳  李石林 《安全》2018,39(2):17-19
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分析和总结了煤二次氧化特性的宏观和微观实验研究现状及防灭火技术现状,从气体浓度、耗氧速率、特征温度、放热强度、官能团等方面综合论述了遗煤二次氧化的自燃特性及变化规律,指出了遗煤二次氧化的研究方法和遗煤自燃防治措施的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0.
作为新兴生物燃料,大分子醇类燃料在低压下的火灾安全基础迫切需要得到深入研究。热解过程作为火灾过程的初始阶段直接控制着火过程,火灾中碳烟颗粒的产生也依赖于热解反应,因此可燃物的低压热解研究在其低压火灾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方法研究了异戊醇在0.2atm下的流动反应器热解,探测到了20余种热解产物,包括烯丙基自由基和C_4H_8O、C_5H_8、C_6H_6等同分异构体,并测量了其摩尔分数。基于实验结果,对燃料分解路径和主要产物的生成及消耗路径进行了探讨。与本组之前正戊醇热解实验的对比表明,由于存在支链结构,异戊醇在热解中比正戊醇更容易产生戊烯、丁烯和丙烯,但更少地产生乙烯。此外,异戊醇在热解中能够生成更多的丙炔和丙二烯等环状化合物前驱体,令其苯和1,3-环戊二烯的生成量更高,表明异戊醇比正戊醇更易于生成多环芳烃和碳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