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51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将成混凝土破碎筛分后作为骨料取代GRC中的天然砂,分别试验研究了庋混凝土取代率、灰砂比及水灰比对GRC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相关行业标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废乩凝土骨料取代天然砂可提高GRC的抗折抗压强度和抗冻性,但对表观密度影响不明显;灰砂比太小式太大均对GRC性能不利;水灰比太大对GRC各项性能均不利;废混凝土骨料对天然砂的取代率在30%~45%时,一定的水灰比和炙砂比下,GRC各项性能均能达到JC/T604—2004《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装饰制品》中合格品的要求;其中最优配比为:废混凝土骨料对天然砂的最优取代率为30%,灰砂比1:1.5,水荻比0.45,该配比的GRC性能可达到优等品要求,  相似文献   
152.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不仅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更是我国发挥绿色引领作用的体现,助力构建共同繁荣区域大合作的关键和保障。文章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基于对该国的实地调研,分析研究其资源环境特点及管理体制对推进"一带一路"的可能影响,提出了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3.
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承接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点地区,近年来吸引大批国内外企业入驻,同时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矛盾依然突出。本文以2014年-2018年来浦东新区区域噪音与交通噪数据为依据,分析本地区声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声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一类功能区及交通噪音需进一步加强治理。通过源头屏蔽,大力发展张江、周浦、滴水湖等科技园区建设,阻断企业对居民区的噪声影响等措施,进而提升和改善浦东新区声环境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54.
资本投入、耕地保护、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走过的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动态模型和基于1978-2008年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较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较少的土地资源禀赋是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始动力和内在根本原因,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镇,使得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农地荒芜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资本投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影响显著,增加农业资本投入,既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两个效应相互作用或抵消,使得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中国在选择经济发展路径时,应该考虑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本国富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55.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10):55-58,100
利用实验室分离获得铜绿假单胞菌GF31(Pseudomonas aeruginosa GF31,简称菌株GF3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技术,开展菌株GF31在实际土壤环境中对氯氰菊酯的降解特性和降解产物研究,并进行了模拟田间实验.结果表明,在土壤中菌株GF31降解氯氰菊酯的主要产物为二氯菊酸和间苯...  相似文献   
156.
测定了27种取代苯类化合物在松花江江水中的生物降解性,采用量子化学MOPAC6.0-AM1法计算了化合物的分子量(MW),生成热(Hf),分子总表面积(TSA)及高占有轨道能(EHOMO),结合辛配醇/水分配系数lgP及酸解离常数pKa对其中22种化合物BOD值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如下模型:BOD=105.73-0.439MW-0.076Hf-6.660lgP n=22,R^2=0.821,SE=8.250,F=27.56,P=0.000应用所得模型对其余5个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预测,只有一个化合物相的相对预测误差大于20%,为20.8%,平均预测误差为12.4%。  相似文献   
157.
正为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党中央提出要按照陆海统筹原则,科学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更明确提出要"按照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需要实施最严格管控的要求。这为切实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提升生态空间规模质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8.
武陵山区农户兼业现象普遍,对耕地种植和撂荒等土地利用活动影响深刻.基于武陵山区的酉阳、武隆和沿河3个区县551份实地调查问卷数据,运用Tobit分析法和Logistic分析法,分析农户兼业程度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并进一步按农户生计类型和非农收入占比将农户分为4种类型,探讨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撂荒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兼业现象普遍,兼业农户占到了总农户的75.14%;(2)山区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各类农户中撂荒户占比均在40%以上,其中I兼户最高,Ⅱ兼户次之;(3)农户兼业会加剧耕地尤其是旱地的撂荒,农户兼业程度越高,耕地撂荒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农户兼业对水田撂荒的影响不显著;(4)兼业带来的非农收入的增加对农户的耕地撂荒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兼业类型农户非农收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农户兼业程度的增加,耕地撂荒扩展的速度越快;(5)兼业也改变了其他因素对耕地撂荒的影响,使得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来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  相似文献   
159.
Trichosporon mycotoxinivorans XPY-10是一株分离自抗生素制药厂的高效四环素降解酵母菌。为了建立该菌株降解四环素的适宜条件,分别研究了碳源、有机氮源、金属离子等营养物质及初始底物浓度、接种量、pH、温度、装液量、摇床转速等理化因素对菌体生长及四环素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XPY-10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在含有0.05% FeSO4的培养基中,菌株XPY-10降解四环素的适宜条件为:接种量2%,pH 8,温度34℃,装液量100 mL(250 mL 三角瓶),摇床转速180 r/min。在此条件下,菌株XPY-10在7 d内对初始浓度为600 mg/L的四环素降解率为83.63%。本菌株对养殖废水及制药废水中四环素的污染治理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0.
区域洪涝灾害恢复力时空演变研究——以巢湖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自然灾害恢复力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总结自然灾害恢复力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管理等5个维度对其的影响,构建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NP分析方法求得非独立指标间的权重,评价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进而分析2000~2010年之间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时空演变规律,以期为提高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巢湖流域大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恢复力指数都在增长,但增长速率存在不同地区、不同维度上的明显差异;从流域平均水平来看,10 a间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指数在增长,其中自然维的指数是下降的,其他维度的指数为增长,并且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恢复力增长正向影响最大的是经济维影响因子,而自然维的影响因子对恢复力增长起到了负向作用;2000~2010年巢湖流域洪涝灾害各等级恢复力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他地区与合肥市辖区恢复力的差距在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