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0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70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及控制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定源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对主要固定源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及现有的排放控制技术进行论述,分析我国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相对宽松,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并提出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治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是净化稀燃汽车尾气中NOx 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单一催化组分或单一类型的催化剂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复合催化剂的研究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复合催化体系的组合形式 ,回顾了国内外最近几年复合催化剂体系净化NOx 的研究成果 ,为将来设计新的复合催化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3.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大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带来不利影响,各国政府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也非常重视,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本文对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回顾分析,并对今后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展望,以此助力于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94.
2013年1月8~14日,北京出现了严重的霾污染.霾污染时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增加了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而大气中的微生物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但目前对霾污染时大气中微生物组成了解较少.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1月8~14日北京7d的PM2.5和PM10采样样本,通过对细菌16S rRNA基因V3区扩增和Mi Seq测序,得到PM2.5和PM10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并将结果与相同采样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及三项国外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的大气中细菌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7 d连续采样条件下,PM2.5中细菌群落结构在门和属的水平上均差别不大.在属级别上,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是北京冬季大气中细菌群落的主要类群.16S rRNA基因测序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在属级别上,两种分析方法中有39个相同的属类群(两种分析方法丰度前50的细菌类群合并所得),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中相对含量较多,而考克氏菌属(Kocuria)和地嗜皮菌属(Geodermatophilus)在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中相对含量较高.在门和属的水平上,PM2.5和PM10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在门水平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PM2.5中的相对百分比较大,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PM10中的相对百分比较大.在属水平上,梭菌属(Clostridium)在PM10中的相对百分比较大.与三项国外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尽管在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上有较大差异,大气中普遍存在一些相同的细菌类群,且近地面大气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相似度较高,区别于高空对流层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5.
对气溶胶测量仪器进行准确标定是保证大气环境及污染源颗粒物测量数据质量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多分散在线标定气溶胶测量仪器的系统,该系统采用超声气溶胶发生装置产生多分散颗粒物,并用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对颗粒物粒径分布进行测量.评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干燥腔室内气溶胶稳定、均匀,且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以采样器为例,已有研究多使用单分散离线标定方法对采样器切割性能进行标定,该方法操作繁琐、实验周期长.利用多分散在线标定系统对PM_(2.5)和PM_(10)双级虚拟撞击采样器进行标定,并与单分散离线标定方法进行了对比,两套系统的标定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但多分散在线方法大大缩短了标定实验周期.  相似文献   
96.
一种纳米气溶胶发生系统的设计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溶胶发生系统是校准大气颗粒物测量仪器、研究纳米颗粒物特性和开展烟雾箱模拟实验的必备仪器之一.针对现有气溶胶发生仪器稳定性差和不利于外场监测等缺点,本研究设计了一款新型纳米气溶胶发生系统(包括气溶胶发生器和扩散干燥管),并通过搭建实验系统对该仪器的工作性能进行了测试.在性能测试中使用氯化钠(NaCl)-水溶液和癸二酸二辛酯(DOS)-异丙醇溶液分别产生固态NaCl和液态DOS气溶胶,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测试生成气溶胶的粒径分布.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溶液浓度(0.01~0.50 g·L-1)和载气流量(1.64~3.67 L·min-1),生成不同大小(几何平均粒径:25~51nm)和不同数浓度(106~107个·cm-3)的气溶胶.对仪器稳定性能测试发现,在3 h的测试时间里生成的气溶胶几何平均粒径变化小于6%,数浓度变化小于12%.  相似文献   
97.
固定污染源可凝结颗粒物测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蒋靖坤  邓建国  王刚  张莹  李妍菁  段雷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9,40(12):5234-5239
随着燃煤电厂以及钢铁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进行,固定污染源可过滤颗粒物(FPM)排放浓度逐渐降低,可凝结颗粒物(CPM)的排放逐步引起关注.然而目前对CPM的认识不足,尚没有国际统一的标准测量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可用于固定源CPM测量的3种方法,包括冷凝法、稀释间接法和稀释直接法,并在燃煤电厂、钢铁焦化厂和钢铁烧结厂等固定源进行了CPM现场测量.结果表明,8个电厂和钢铁厂冷凝法测得的CPM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稀释间接法和稀释直接法测量结果.冷凝法测得的CPM中含有大量的SO_24-、Cl-等水溶性离子,其浓度显著高于稀释间接法和稀释直接法测量结果.稀释直接法测量的CPM浓度相对较低.冷凝法测量过程中由于水蒸气过饱和冷凝成水吸收SO_2和HCl等易溶于水的气体,进而显著高估了CPM实际排放浓度.稀释间接法能模拟实际大气环境中CPM的形成过程,且不存在冷凝水吸收等问题.  相似文献   
98.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精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环境管理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在特定区域开展高密度的监测,以弥补现有传统监测的不足.在此背景下,PM2.5传感器监测方法在国内迅速发展,为研究光散射原理的大气PM2.5小型传感器监测性能,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北京市建立了比对测试平台,对不同原理、不同品牌的PM2.5传感器设备进行为期1年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1)激光粒子计数法PM2.5传感器性能优于红外法PM2.5传感器,激光粒子计数法PM2.5传感器设备与自动标准设备比对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45,红外法PM2.5传感器设备与自动标准设备比对的R2均小于0.40.采用激光粒子计数法的工业级PM2.5传感器数据有效率均在95%以上,更适用于业务化PM2.5监测.(2)多数激光粒子计数法的工业级传感器设备与标准设备有较好的一...  相似文献   
99.
湖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人体暴露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吸入因子概念,建立了污染物排放造成的人体暴露的计算方法.应用CALPUFF长距离扩散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湖南省17个电厂(24个排放源)的一次细颗粒(PM2.5)、SO2和NOx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径500km范围内,PM2.5、SO42-和NO3-的平均吸入因子分别为9.73×10-6、2.39×10-6和2.47×10-6.回归分析表明,PM2.5的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及人口数量有很高的相关性(R2=0.83),SO42--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无关,与人口数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4),而NO3的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人口数量的相关性较高(R2=0.74).基于回归方程和人口分布地图,对湖南省污染排放的吸入因子进行区划,得到的吸入因子等值图反映了人口分布对吸入因子的影响,可用于对该地区的排放源造成的健康影响进行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100.
富氧条件下Ag、Co和Cu/Al2O3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研究了负载于氧化铝载体上的Ag、Co和Cu 3种金属催化剂在富氧条件下以丙烯为还原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活性,考察了这3种金属单独负载时其负载量与活性的关系,并尝试探讨了这几种金属活性组分之间的一些组合效应.研究表明,单组分催化剂以Ag的活性最佳,达近90%,Co其次,Cu最低.相应的最佳活性温度则是Cu最低,Ag最高.对于单组分Ag催化剂,相同负载量的分步浸渍与一步浸渍样品活性无明显差异.机械混合样品的活性不是单组分样品活性的简单加和.其中,以Ag-Co机械混合样品的活性最佳,最高活性高于80%.复合催化剂一步浸渍与分步浸渍样品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步浸渍的几个样品的活性下降尤为明显,最高活性只有3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