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08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507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263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矿山开采导致大量的氟元素得到释放,进入水体造成氟污染。选取某铀尾矿库区排放水、尾矿库渗滤水及其周边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分析了该铀尾矿库及其周边水系中氟的含量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尾矿库排放水、尾矿库渗滤水和浅层地下水中氟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0.93、21.27和1.82 mg/L。尾矿库排放水氟的含量均未达到排放要求;周边浅层地下水氟污染严重,超标率达到85.7%。总体而言,尾矿区及其周边水系中氟的含量较高,整体污染严重。而影响水系中氟的含量除人为因素外,还包括p H值、TDS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等重要因素;水系中的F~-与HCO_3~-、Ca~(2+)以及其它阴、阳离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正负相关,表明氟的含量也可能受这些阴、阳离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煤平朔矿区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样地,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并对样地内的土壤因子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植物物种组成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复垦初期相比,四种植被恢复模式物种丰富度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与未进行植被恢复前的原地貌土壤相比都有提高.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对沙枣、柠条种群特征的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依次为:有机质>速效钾>全氮.  相似文献   
993.
准东煤电基地部署10座燃煤电厂,电厂的开发建设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周围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准东煤电基地固体废物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0个电源项目年产生粉煤灰194.76万t、炉渣24.95万t、石子煤16.15万t、脱硫石膏86.04万t.工业固体废物在灰场堆存占用大面积土地,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为提高准东煤电基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结合准东地区现有企业对此类固体废物的利用情况,从循环经济、固废管理等角度提出准东煤电基地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94.
以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研究海南某污水处理厂出水经氯胺、二氧化氯、次氯酸钠、臭氧和紫外几种消毒处理后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利用胚胎毒性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危害分级方法及其指标体系,评价消毒危害。研究结果表明:消毒处理前的二沉池出水未产生胚胎发育毒性效应,但经次氯酸钠、氯胺、臭氧、二氧化氯对再生水消毒处理可使斑马鱼胚胎出现卵黄囊异常、心跳减缓、色素沉积减少、孵出延缓和卷尾等毒理反应;不同消毒方式处理的再生水可致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增加,胚胎毒性依次为:二氧化氯紫外紫外+次氯酸钠=二沉池出水(不消毒)氯胺=紫外+氯胺臭氧次氯酸钠;不同消毒方式的危害分级为:二氧化氯和紫外消毒构成轻微危害,危害等级为I级,紫外+次氯酸钠、紫外+氯胺、氯胺消毒构成中度危害,危害等级为II级,次氯酸钠危害较强,其危害等级为III级;化学消毒剂与紫外线组合消毒可降低再生水消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995.
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方法,设置3种不同浓度(1/5、1/25、1/125的96 h-LC50)的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处理健康仿刺参,检测仿刺参过氧化氢酶(CAT)基因在呼吸树、肠组织中的表达和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各苯系物处理组的仿刺参呼吸树和肠组织中,cat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显著;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对呼吸树中CAT活性具有诱导作用,其中乙基苯的诱导倍数最高,为12.0~19.8倍;6种苯系物对肠组织中CAT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大小顺序为:邻–二甲苯乙基苯对–二甲苯甲苯间–二甲苯苯。表明苯系物对仿刺参呼吸树、肠具有氧化胁迫作用,可能造成2种组织的氧化损伤。相关性分析表明:苯系物处理后,仿刺参肠组织中cat m RNA相对表达倍数与CAT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仿刺参肠和呼吸树中cat m RNA相对表达倍数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为苯系物对仿刺参的生物毒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6.
影响银淡水生物水质基准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基准是制定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及评价、预测和控制与治理水体污染的重要依据。为了系统分析水体硬度、物种门类和地域条件对水质基准的影响,本研究筛选了6门20科25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了中国银的淡水生物水质基准。研究结果表明,银的基准最大浓度(CMC)与水体硬度呈幂函数关系,等式为CMC=0.85×e[0.62ln(水体硬度)-4.28]μg·L-1,基准连续浓度为0.02μg·L-1。中国和美国2个不同生物区系研究都表明低等生物(无脊椎动物)比高等生物(脊椎动物)对银离子的毒性更为敏感。由地域条件引起的生物区系和敏感物种差异及基准推导方法的不同也会影响水质基准值。  相似文献   
997.
陕西苹果果区冰雹灾害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陕西省1961-2010年气象观测站冰雹观测数据,分析38个苹果基地县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历史灾情等方面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3个方面,构建陕西苹果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GIS技术完成陕西苹果果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苹果果区冰雹北多南少,高原和高山多于平川、盆地;延安、渭北西部果区多于渭北东部、关中西部果区;1970-1980年代是冰雹高发期且波动较大,1990年以后有所减少;降雹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冰雹日数最多,春秋次之;冰雹日变化呈单峰型,14∶00-19∶00是陕西苹果果区降雹的高峰时段,出现频次为78.7%。2陕西苹果果区冰雹灾害重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延安中西部,该区年平均雹日约2 d;中度风险区主要包括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富平北部、耀州区、淳化、彬县、长武大部及其北部所有非重度风险区,该区年平均雹日1~2 d;轻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关中西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该区年平均雹日不足1 d。  相似文献   
998.
从外来植物的入侵性和生境的可入侵性两方面综述了外来植物豚草的入侵机理研究进展,分析了豚草在秦皇岛地区的现状,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为例调查了人类活动干扰对豚草的影响。豚草的入侵性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生境的可入侵性则与其群落特征和受干扰程度等因素有关。目前豚草是秦皇岛地区自然群落的建群种,没有表现出入侵性。新校区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在自然群落中零星分布,但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生境中豚草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度。因此,在豚草防治中应防止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影响,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亚硝化反应器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变化趋势的试验研究,认为渗滤液中存在着可以转化成氨氮的有机氮,但有机氮的转化不是在瞬时完成的。利用劳伦斯-麦卡蒂模式求得模型参数为氨氮vmax=4.67 mg/(mg.d),Ks=464.4 mg/L,Y=0.1966 mg/mg,Kd=0.55384/d,通过模型得出了反应器内生物量浓度、出流水质与污泥龄的关系,以期为实际工程中垃圾渗滤液生物脱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Natural ecosystems provide society with important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human populations and excessiv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humans frequently enhance the production of some servic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s. Although the need for tradeoffs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urgent, the lack of efficient methods to assess such tradeoffs has impeded progress. Three land use strategy scenarios (development scenario, plan trend scenario and conservation scenario) were created to forecast potential changes in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2007 to 2050 in Beijing, China. GIS-based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map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in ecosystem services for each scenario.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differed spatially,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being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cenarios. Scenario analysis of water yield (as average annual yield) and soil retention (as retention rate per unit area) for the period 2007 to 2050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st values for these parameters were predicted for the forest habitat under all three scenarios. Annual yield/retention of forest, shrub, and grassland ranked the highest in the conservation scenario. Total water yield and soil retention increased in the conservation scenario and declined dramatically in the other two scenario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scenario. The conservation scenario was the optimal land use strategy, resulting in the highest soil retention and water yield.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evalu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can effectively assist in understanding the tradeoffs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nd monitoring future management of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which can be integrated into land use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