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655篇
安全科学   36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65篇
综合类   1523篇
基础理论   249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110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81.
基于超标倍数赋权法的模糊物元在湿地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水质的研究是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基础.鉴于水质评价中各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将超标倍数法与模糊物元建模相结合,应用于水质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超标倍数赋权法的模糊物元模型.运用此模型对洪河湿地水质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与熵权系数法的评价结果一致,证明所建立的新模型是科学合理的,其结果更加客观.目前,洪河湿地的水质污染较严重,主要是湿地周边的农场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因此,提出了建立湿地过滤带的方法,可以有效阻止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982.
为使3次采油废水的CODCr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在保留油田现有工艺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电凝聚-超滤耦合技术并投加无机混凝剂对3次采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调整跨膜压差、反应时间、混凝剂投加量、电流密度、温度、pH值等进行条件筛选试验.电凝聚反应结束后启动超滤系统,从反应槽中取适量处理水,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其CODCr.采用钢作电极,当极板间距为2 cm,pH值为7.00,硫酸铝混凝剂投加量为300 mg/L,搅拌速度为500 r/min,电流密度为12.5 A/m2时,40℃下水浴加热反应30 min后,启动超滤系统并控制跨膜压差为0.08 MPa,此时CODCr去除率达69.3%,出水CODCr值为81.8 mg/L,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87-1996)中一级标准要求.研究表明,混凝-电凝聚-超滤技术能够有效处理3次采油废水,反应时间为30~40min,混凝剂投加量为300~400mg/L,电流密度为12.5~16.7 A/m2,温度为40℃,pH值为7~7.5时,其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83.
矿工个体变量与安全认识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管理研究所设计的安全认识测量量表(SCSS),抽样调查某矿关于38个安伞相关问题的认识,并将统计结果与事故经历、年龄、工龄、文化程度和职务等5个体变量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安全管理部门员工的总体安全认识水平比生产区队高(Sig.=0.006),年龄越大、工龄越长员工的总体安全认识水平也越高(Sig.分别为0.050和0.017),没有工伤经历比有过工伤经历的员对安全相关问题的看法更积极(Sig.=0.042),而文化程度、职务等变量对总体安全认识水平的影响则没有达到显著程度(Sig.分别为0.566和0.067)。论文所揭示的变量与安全认识的关系,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84.
不同栽杉代数根际土壤肥力及生物学特性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位于南平溪后安曹下和邓窠29a龄1代、2代、3代实生杉木的根际养分、微生物、酶及生化活性的为期2a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杉木连栽代数增加,根际微域土壤酸化趋势增强,有机质和全氮沉积量下降,速效性养分亏缺程度减弱,根际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所占的比例发生一定的变化,真菌和放线菌所占比例增加,细菌所占比例减少,生理类群数量下降,除接触酶活性变化不大外,其它土壤酶和生化活性均有明显下降,体现了杉木多代连栽根际土壤的基本特征;亦是杉木连栽导致地力衰退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85.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处理石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FS1,研究了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FS1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物降解特性。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FS1降解最适pH为6.5~8.0,温度为20~35℃,菌株FS1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物降解反应速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FS1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具有高效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986.
研究了基于Fe(Ⅲ)活化亚硫酸氢盐(HSO3,BS)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对水中双氯芬酸钠的降解,考察了pH、Fe3+用量、BS用量、DCF初始浓度、溶解氧、温度、Cl-及黄腐酸(FA)对Fe(Ⅲ)/BS降解DCF的影响,探讨了DCF的降解机理.结果 表明,Fe(Ⅲ)/BS可实现Fe(Ⅲ/Ⅱ)自循环,快速高效地降解DCF,...  相似文献   
987.
氯酸钠是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常用的一种氧化剂,会对COD的测定产生负干扰。有的污水处理厂对含过量氯酸钠的污水未进行处理而直接外排;也有的污水处理厂为逃避环保部门的监管,在外排口投入过量氯酸钠,干扰COD测定,人为降低污水COD测定值。因而,研究氯酸钠对废水COD测定的干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氯酸钠对COD测定的干扰程度(真实值与测定值的差值)随着氯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氯酸钠浓度在100~1 000 mg/L范围内时,干扰值的大小与氯酸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r=0.997 4),且相同浓度氯酸钠对不同浓度COD测定产生的干扰无显著性差异。从追踪反应过程中不同形式氯元素含量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了氯酸钠对COD测定的干扰机理,发现氯酸钠对COD测定的干扰来自两个反应过程,分别是氯酸钠在消解过程中与还原性物质的反应、未完全反应的氯酸钠在滴定过程中与硫酸亚铁铵的反应,并且两个反应过程都会对COD的测定产生负干扰。根据干扰机理,研究建立了干扰校正方法,即校准曲线法。此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正确度,可以满足实际废水样品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988.
我国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正处于攻坚期,但部分政策一定程度上缺少具体执行标准和规范,难以执行到位,法律法规碎片化、分散且难以评估执行效果。本文从美国治理非点源的国际经验出发,梳理了联邦层面的法律法规、农业环境管理机构的运作形式以及州层面流域管理规划和非点源控制计划。最后,根据国际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建议要求各省在农业规划中加入推进农业流域治理清单;二是建议制定流域地表水质达标规划,实现点源与非点源联合管理;三是建议形成最佳管理实践规范技术指南,并对执行者进行相应补贴,形成监管机制;四是建议建立农业绿色补贴制度,鼓励地方形成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89.
针对普通电凝聚技术处理染料废水过程中采用单向电流易造成阳极损耗增加处理成本的缺点,对传统的电凝聚法进行改进,采用换向电源、铝铁分别作为两极的新型电化学反应器,以色度和CODCr去除率作为指标,利用电凝聚技术处理活性黑KN-B染料模拟废水.通过周期性改变电解电流方向,实现金属铝和铁电极均可溶解,同时产生具有絮凝作用的金属离子,并减缓金属阳极的损耗速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活性黑KN-B模拟染料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最佳处理条件为: 电解时间30 min,电解电压10 V,电源换向周期10 s,染料质量浓度100~300 mg/L,电解质(Na2SO4)浓度0.01 mol/L,搅拌速度1 000 r/min,极板间距1.0 cm,pH=5~9.在此条件下,色度去除率可达99%以上,CODCr去除率可达50.0%以上.电解时间、电解电压、换向周期、染料质量浓度、电解质(Na2SO4)浓度、搅拌速度、极板间距、pH值等因素对色度和CODCr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影响.色度主要是由于活性黑KN-B染料发生化学反应,染料分子中的发色基团-N=N-键被打开,生成苯环衍生物而得到去除;CODCr的去除则主要是絮凝和气浮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扫面电镜测试(SEM)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缓阳极损耗过程.  相似文献   
990.
利用磁种絮凝作用处理研磨废水,使废水中的悬浮颗粒与合成的Fe3O4磁性颗粒碰撞凝聚,针对操作条件探讨其对处理效率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发现,操作条件控制在pH=6左右,其浊度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5%。同时由于Fe3O4为磁性颗粒,当Fe3O4-SiO2相互碰撞附着的颗粒凝絮沉降时加入磁场,凝絮产物除了受到重力作用而沉降外,也受到磁力的作用,提高浊度的去除率,加快了污泥沉降速度,可大大减轻后续处理的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