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331篇
基础理论   122篇
污染及防治   236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51.
为研究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替代品对环境生物的毒害效应,选用中国白羽鹌鹑作为受试生物,建立其环境危害评价毒性测试方法,并对PFOS替代化学品进行了急性经口、急性饲喂及繁殖毒性的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的LD50为500.44mg·kg-1,其余3种替代化学品在上限浓度2000mg·kg-1,白羽鹌鹑均未出现明显死亡,4种PFOS替代品对中国白羽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均为低毒。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急性饲喂毒性实验的LC50为970.50mg.kg-1,对白羽鹌鹑的饲喂毒性为中毒,而其余3种替代化学品在上限浓度5000mg·kg-1,白羽鹌鹑均未出现明显死亡,对中国白羽鹌鹑的急性饲喂毒性为低毒。在长期饲喂过程中,织物三防整理剂和C6织物三防整理剂会表现出一定的生殖毒性,造成中国白羽鹌鹑的孵化率降低,胚胎死亡率及未受精率升高;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影响到中国白羽鹌鹑的未受精率,C4织物三防整理剂未表现出明显的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152.
选用中国蜂种中华蜜蜂工蜂作为受试生物,建立其环境危害评价毒性测试方法,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替代品进行了接触急性毒性及经口急性毒性风险评价,并比较了"小烧杯法"和"饲喂管法"两种经口毒性方法的优缺点及对毒性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烧杯法"实验中C4织物三防整理剂对中华蜜蜂的24h-LC50为1435mg·L~(-1),48h-LC_(50)为284.67mg·L~(-1);其余替代品在限度实验均未出现蜜蜂死亡,4种PFOS替代品对中华蜜蜂的接触毒性及经口毒性均为低毒,但"小烧杯法"测得的经口毒性结果比"饲喂管法"高。  相似文献   
153.
以中国本地家蚕品种大造作为受试生物,实现实验室规模化饲料饲养和初步实验动物化;建立家蚕大造环境危害评价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对4种PFOS替代品包括:50%的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用调聚法合成的织物三防整理剂(含固率23.7%)、用电解氟化法合成的C4和C6织物三防整理剂,进行了急性接触毒性、急性饲喂毒性及慢性饲喂毒性的安全风险评价。实验使用的4种PFOS替代品试验急性饲喂浓度均达到或超过2000mg·L-1,家蚕未出现明显死亡;在接触实验浓度达到10g·L-1时,家蚕未出现明显死亡,以上结果证明,4种PFOS替代品对大造蚕种的急性饲喂毒性和接触毒性均为低毒。较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会严重影响到大造蚕种的结茧率,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4g·kg-1时,蚕种不能结茧,其余3种化学品在浓度大于0.004g·kg-1,对大造蚕种的结茧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抑制作用相对较为平缓。替代品均会降低家蚕茧层率,表面活性剂在浓度为0.04g·kg-1时,茧层率剧烈下降,其他3种替代品抑制作用相对平缓。织物三防整理剂、C4和C6织物三防整理剂几乎不会影响蚕卵孵化,但表面活性剂会造成家蚕孵化率降低,在0.04g·kg-1后孵化率为0。  相似文献   
154.
在系统介绍了爬行动物作为受试生物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基础上,总结了不同污染物对常见爬行动物个体和器官水平的毒害作用,重点综述了蜥蜴和龟毒理学研究进展。同时,论述了研究爬行动物毒理学的重要性,提出适合不同毒理学实验使用的爬行动物物种,并指出了爬行动物毒理学今后研究的重点及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5.
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减轻我国的工业/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压力,通过对工业和建筑固体废物、粉煤灰、水泥以及外加剂的组合配比实验,优化制作具有轻质高性能的混凝土建筑砌块的方法,并对所研制的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和导热性能进行了测试,最终结果显示砌块性能良好。预计此类复合建筑材料可以在未来的市政建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6.
PAHs could be transported to Tibetan Plateau in accompany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forest regions were found be an important sink for PAHs, while their distributions and migrations in forest are still uncertain. In this study, soil profil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southeastern Tibet and the concentrations, distributions, and migration of PAHs in forest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PAHs levels in the forest soils were at the low end of remote sites, ranged from 27.4 to 120.3 ng g?1 on a dry weight based. Due to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high organic carbon content, enrichment of PAHs was found in higher altitude on north side. According to the soil profile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PAHs in organic layer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pedogenesis, whil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in mineral layers were dominated by downward leaching effect. Enrich factor (EF) of PAHs was estimated, and the values in organic lay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tanol–air partition coefficients (K OA), but EFs in mineral layers decreased with the K OA values. PAHs in the surface soils on the north side of forest were relatively stable, while the migration of PAHs on the south sides and other clearing sites was more active. The leaching rates of PAHs in clearing site ranged between 1.42 and 29.3%.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valuable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AHs in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57.
腈菌唑(myclobutanil,MT)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手性杀菌剂,其手性对映体为(+)-腈菌唑(MT1)和(-)-腈菌唑(MT2)。腈菌唑手性单体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但很少有其对爬行动物的对应选择毒性研究。为了评估腈菌唑手性单体对丽斑麻蜴性腺系统的毒性影响,将MT1(50 mg·kg-1)和MT2(50 mg·kg-1)以经口灌胃方式分别暴露给蜥蜴28 d。暴露期间,记录观察蜥蜴体重、血液中性激素(睾酮T和雌二醇E2)浓度以及性腺相关基因(3β-HSD、17β-HSD、CYP11A、CYP17、CYP19A、ER-α和AR)的表达图谱的变化。在MT1暴露组中,蜥蜴体重在28 d出现明显下降。而在MT2暴露组中,蜥蜴体重没有明显变化。雄性蜥蜴在经过1 d的暴露后,E2浓度在MT1暴露组中明显下降,而在MT2暴露组中明显上升。这些结果表明了腈菌唑手性单体的对映选择性毒性。在MT2暴露14 d后,雌性蜥蜴中CYP19A基因的表达上调弥补了体内E2浓度的降低。在MT1暴露的14 d,蜥蜴卵巢中观察到的CYP11A和CYP17基因表达下调以及CYP19A基因表达不变的这一现象解释了蜥蜴血液中E2和T的浓度减少。这些结果表明:MT1和MT2暴露对蜥蜴体内性激素造成不同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会相应改变性腺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MT1和MT2对性腺系统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可能对蜥蜴造成不同程度的生殖损伤。  相似文献   
158.
腈菌唑(MT)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手性杀菌剂,其手性对映体为(+)-腈菌唑(MT1)和(-)-腈菌唑(MT2)。为评估腈菌唑单体暴露对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肝脏代谢功能的毒性影响,研究了MT1(5 mg·kg~(-1))和MT2(5 mg·kg~(-1))暴露28 d下蜥蜴体重、肝组织病理学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MT1暴露组的蜥蜴体重在28 d时出现显著下降。在MT1和MT2暴露后,蜥蜴的肝组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在MT1暴露下,基因CYP1A1、CYP2D6、CYP3A4、CYP3A7和CYP2D3的表达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而基因CYP2C8A的表达显著上调。在MT2暴露下,基因CYP3A4、CYP3A7和CYP2D3的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基因CYP1A1和CYP2C8的表达显著下调;基因CYP2D6的表达显著上调。不同腈菌唑单体对蜥蜴体重、肝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不同,具有一定的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9.
噻虫嗪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噻虫嗪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其在马铃薯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Pesticarb/NH2SPE净化后,通过HPLC-UVD检测.该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80.5%—97.3%;变异系数为2.8%—9.8%;最小检出量为1.3×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83—1.92d.用药量56.25—84.375g(a.i.).ha-1,施药2—3次,施药后第1天马铃薯中噻虫嗪的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的MRL值(0.1mg.kg-1).  相似文献   
16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三角褐指藻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丽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10,19(9):2155-2159
为了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微藻的生态毒性效应,选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作为受试对象,设置7个DBP质量浓度处理,即丙酮对照组、2.5、3、3.5、4、5和7.5mg·L-1,测定了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DBP各暴露组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三角褐指藻不能耐受7.5mg·L-1的DBP,当DBP质量浓度为5mg·L-1时,三角褐指藻在前2天几乎没有生长,从第3天开始恢复生长,并很快进入指数生长期;叶绿素a、c及类胡萝卜素质量浓度也随着DBP暴露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随着DBP暴露浓度的升高,三角褐指藻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0)、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均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低质量浓度处理组(≤4mg·L-1),各指标下降不明显,而5mg·L-1的实验组在胁迫12h后,Fv/Fm、Fv/F0、Yield、ETR逐渐上升,其参数值甚至超过其它处理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