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1篇
  免费   1156篇
  国内免费   2585篇
安全科学   1023篇
废物处理   162篇
环保管理   688篇
综合类   6157篇
基础理论   1252篇
污染及防治   590篇
评价与监测   448篇
社会与环境   565篇
灾害及防治   347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487篇
  2020年   692篇
  2019年   441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383篇
  2015年   471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579篇
  2012年   730篇
  2011年   719篇
  2010年   619篇
  2009年   593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590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基于紫外光谱分析的腐殖质混凝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北辰  张晓蕾  秦兰兰  黄海鸥 《环境科学》2018,39(10):4576-4583
腐殖质是水溶性天然有机物(DOM)的主要成分,对水处理过程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利用紫外光谱分析实现饮用水处理在线混凝控制的可行性和理论基础,以含腐殖酸和高岭土配水为实验对象,通过烧杯实验考察了不同水质条件对PACl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影响,研究了SUVA_(254)和光谱特征斜率与混凝效果的相关性,利用排阻色谱分析了紫外光谱斜率与水体有机物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与DOM浓度呈正比关系,两者计量学关系(以Al/DOC计)为0.61mg·mg~(-1).随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腐殖酸溶液的SUVA_(254)从8.9 L·(mg·m)~(-1)下降并稳定至2.0 L·(mg·m)~(-1),有机物去除率与SUVA_(254)值呈正相关.光谱斜率与SUVA_(254)的变化趋势一致,且S_(275~295)与SUVA_(254)线性相关最优(R2=0.81).排阻色谱结果表明,混凝优先去除DOM中的腐殖质组分,S275~295与有机物中腐殖质组分对总UVA_(254)的占比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光谱斜率测定对实现饮用水混凝过程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2.
黄岁樑  孔文文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761-1770
在养殖水域中地表径流等可引起水域中除草剂浓度升高,威胁养殖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为评价阿特拉津和鱼食在水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以ρ(阿特拉津)(0、5、10、20和40 μg/L)及鱼食(鱼食为MⅡ培养基中的氮、磷营养源)投加量(0.05、0.20 g;d < 0.85 mm)为变量,基于Logistic方程探讨阿特拉津和鱼食共同作用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并研究藻类生长对鱼食营养盐的利用.结果表明:在ρ(阿特拉津)为0~40 μg/L范围内,铜绿微囊藻生长曲线均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R2=0.975~0.996);一般情况下,基于Logistic方程得到的比生长速率、增殖速率和抑制率拟合公式均可描述相应实测值的变化,相关性分析得到的拟合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61~0.992、0.381~0.839和0.621~0.839.相同ρ(阿特拉津)下,鱼食投加量对藻细胞密度有显著影响(P < 0.05),Logistic方程拟合得到的理论最大藻细胞密度(K)随鱼食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鱼食投加量下,ρ(阿特拉津)为5~40 μg/L时对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随ρ(阿特拉津)增加,抑制强度逐渐升高,藻细胞密度越低,最大藻细胞密度随ρ(阿特拉津)的增加而减小.藻细胞密度与PO43--P利用量之间关系可用方程N=a×△cb描述,R2为0.23~0.99;藻细胞密度与NH4+-N利用量之间关系可用方程N=a+b×△c描述,R2为0.04~0.99;藻细胞密度与TN/TP、NH4+-N/TN和PO43--P/TP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方程N=a"xb'描述,R2分别为0.72~0.78、0.66~0.83和0.55~0.56.研究显示,Logistic方程可用于分析阿特拉津和鱼食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且藻类生长与营养盐质量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973.
为研究nZVI(纳米零价铁)材料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核壳结构的nZVI,即FSCNs(铁纳米线,Fe@Fe2O3 core-shell nanowires).通过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pH、离子强度、FSCNs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ρ(Cu2+)、反应温度等因素对Cu2+去除率的影响,运用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热力学模型分析FSCNs对Cu2+的吸附特性,并利用SEM(扫描电镜)、XRD(X射线衍射)和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探讨FSCNs对Cu2+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①在pH为5、离子强度为0.01 mol/L、FSCNs投加量为0.5 g/L、反应温度为318 K条件下,FSCNs对Cu2+产生的吸附容量最大,为387.6 mg/g.②FSCNs对Cu2+的吸附反应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此时的最大吸附率可达96%;FSCNs对Cu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2),表明化学吸附可能为该反应的限制步骤;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吸附结果(R2≥0.992);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ΔG0(吉布斯标准自由能) < 0,ΔH0(标准焓变)>0〕.③大部分Cu2+在加入FSCNs后转化为Cu、Cu2O和CuO,被吸附在FSCNs表面,吸附、还原与共沉淀可能是FSCNs去除水中Cu2+的主要机理.研究显示,FSCNs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87.6 mg/g,能快速高效吸附水中的Cu2+,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74.
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及稳定性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信息,对于摸清生态环境现状,评估保护成效,进而提出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2000和2010年为时间点,利用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和正向逆向转换指数(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Index,PNTI)模型分析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转换趋势,并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分级标准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其次为草地生态系统和耕地生态系统;2000—2010年间,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生态系统阻抗稳定性和恢复稳定性也呈增强趋势;保护区植被生长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且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的保护作用最为突出,其他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尤其需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管理与修复。  相似文献   
975.
In China,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 control directive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released and implemented for important sources and regions to tackle air pollution.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requirements were based on VOC emission amounts(EA), but never consider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of VOC species in terms of atmospheric chemical reactivity. This will adversely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VOC reduction on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Therefore,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typical VOC sourc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BTH), by combining the VOC emission amounts with the chemical reactivities of VOC species. Firstly, we obtained the VOC chemical profiles by measuring 5 key sources in the BTH region and referencing another 10 key sources, and estimated the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 per ton VOC emission for these sources by using the 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 index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ource reactivity(SR). Then, we applied the data normalization method to respectively convert EA and SR to normalized EA(NEA) and normalized SR(NSR) for various sources in the BTH region.Finally, the control index(CI) was calculated, and these sources wer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four grades based on the normalized CI(NCI).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BTH region,furniture coating, automobile coating, and road vehic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NCI and need to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howeve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hich was designated as an important control source by air quality managers, has a lower NCI.  相似文献   
976.
为提高吸附剂对Hg0(零价汞)的吸附效率,利用MOFs(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发达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1 997.010 0 m2/g),采用FeCl3溶液浸渍改性,制备了吸附剂FeCl3@MIL-101(Cr)用于脱除Hg0.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浸渍浓度、反应温度、氧含量等对Hg0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MIL-101(Cr)在进口ρ(Hg0)为2×10-3 mg/L,c(FeCl3)为0.2 mol/L,反应温度60℃,气体流速400 mL/min,φ(O2)为1%的条件下,吸附穿透时间长达62 h,相应的吸附容量为14.27 mg/g.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BET(比表面积测试)、SEM(扫描电镜)-EDX(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XRD(X射线衍射)、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常用表征手段研究了改性前后吸附剂的物理化学特性,证明了吸附剂FeCl3@MIL-101(Cr)吸附零价汞是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含氯官能团在吸附Hg0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且氧气可促进其吸附效果.最后,分析了其吸附机理.研究显示,该种吸附剂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为优良的脱汞性能,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77.
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关键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风险防控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我国当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面临的形势主要是产生量大且持续增加、污染事故频发和环境风险凸显、利用处置短板明显以及综合利用风险防控明显不足;面临该严峻形势的关键原因,包括管理制度顶层设计不够完善、风险防控基础研究薄弱、环评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和管理支撑体系不够完善.针对面临严峻形势的关键问题,建议从4个方面加强危险废物风险防控:①加强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协同,强化产生者主体责任;②强化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监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机制;③建立《国家危险废物管理名录》,统一协调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和利用处置管理;④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标准规范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和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系统.   相似文献   
978.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际上对海洋保护区(地)的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和我国已有的海洋生态管理评估方法,比较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提取了对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评估的借鉴之处,建议设置生物与物理、社会、管理三大类指标及具体的指标体系,并设置约束性指标。  相似文献   
979.
为了解胶州湾大沽河口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2015年采集60个大沽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和2个柱状样,测试了样品的粒径及主要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显示,大沽河口地区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局部含有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潮汐对粒径较大的砂、粉砂的分选性较好,对黏土的分选性较差;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Zn、Pb、Cu、Cr、Cd、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30.29×10-6、29.35×10-6、80.55×10-6、69.92×10-6、0.08×10-6、0.05×10-6和8.63×10-6;表层沉积物中各金属元素与平均粒径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各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大沽河口潮间带重金属污染程度整体较低,Hg为主要超标元素,近年来,该地区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80.
基于2016年3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剖析该海域CO2分压及相关参数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其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并探讨了源/汇分布特征背后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调查区域海表pCO2变化范围为321~575 μatm,整体呈现出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趋势。至冬季末期,海表pCO2分布主要受控于低温低盐高pCO2的河口水与高温高盐低pCO2的东海陆架水的水团混合影响,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对海表pCO2影响不大。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冬季整体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汇,通量值为-4.43±7.41 mmol/m2/d。从区域碳汇强度看来,近岸长江冲淡水区近乎与大气保持平衡,黄东海混合水区和台湾暖流区表现为大气CO2的中/强汇,是冬季末期海洋吸收大气CO2的主要贡献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