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8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1082篇
安全科学   533篇
废物处理   82篇
环保管理   301篇
综合类   2669篇
基础理论   639篇
污染及防治   353篇
评价与监测   195篇
社会与环境   289篇
灾害及防治   12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昆明市医疗废物的焚烧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废物含有大量传染性物质,导致污染的可能是各种病菌和寄生虫卵等,是高度危险废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置.针对昆明市医疗废物的现状,根据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和处理模式,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采用焚烧实验炉焚烧昆明市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无须进行预处理,能直接进行焚烧.实验证明,高温焚烧可彻底清除医疗废物中的病菌及恶臭气体,保证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12.
固定化藻类去除氮、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20年来固定化藻类去除氮、磷的主要研究,归纳分析了相关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分别从固定化技术、藻类的生理特征、去除机理、影响因素、生物反应器等方面做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13.
利用GPS-RTK技术进行既有线曲线整正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既有线曲线整正测量是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和工务部门大修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需要改造的既有铁路一般均为繁忙干线,并行车密度较高。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将测量仪器安置在线路上,这样不仅在作业过程中受行车干扰,作业效率也不够高,而曲线地段通视条件差,作业难度是相当大的。同时,作业人员的安全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笔者提出采用先进的GPS-RTK技术,对既有线曲线整正进行测量。采用该技术不仅能克服气候条件的限制,而且能以较高的频率,较高的精度测定互不通视的各被测点的坐标,克服了传统的作业方法要求置镜点与被测点之间必须通视、作业受天气影响、存在误差累积、内业计算工作量大等缺陷。该法在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14.
对实验室污染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目前实验室存在的污染种类及危害,阐明实验室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且污染种类复杂,毒害较大.提出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5.
企业逆向物流与循环经济立法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向物流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物流的理念.逆向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显现出了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因素.逆向物流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发展之宗旨.加速循环经济的立法,并以相应立法来推动企业尽快实施物流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6.
彭俊豪  施式亮  刘勇  王阳  曹建 《安全》2019,40(8):28-31
为了准确探究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致因机理,预防与控制城乡接合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引发火灾事故的有效途径,建立信息面更全、实际性更强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手段。基于湖南省某地发生火灾事故的实际情况,根据事故树分析法,以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为顶事件构建事故树,计算得到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研究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的发生模式、致因因素及影响程度,为改善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7.
Bio-drying can enhance the sortability and heating valu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consequently improving energy recovery. Bio-drying followed by size sorting was adopted for MSW with high water content to improve its combustibility and reduc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uring the follow-up incineration. The effects of bio-drying and waste particle size on heating values, acid gas and heavy metal emission potentia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content of MSW decreased from 73.0% to 48.3% after bio-drying, whereas its lower heating value (LHV) increased by 157%. The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by around 60% due to the loss of dry materials mainly resulting from biodegradation of food residues. The bio-dried waste fractions with particle size higher than 45 mm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plastics and papers, and were prefer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refuse derived fuel (RDF) in view of higher LHV as well as lower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and emission. However, due to the higher chlorine content and HCl emission potent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cid gas and dioxin pollution control. Although LHVs of the waste fractions with size <45 mm increased by around 2× after bio-drying, they were still below the quality standards for RDF and much higher heavy metal pollution potential was observed. Different incineration strategies could be adopted fo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of MSW, regarding to their combustibility and pollution property.  相似文献   
118.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 of plastics, biodegradable plastics (BDPs)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as a new material that can replace...  相似文献   
119.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ugarcane monoculture (SM) often leads to soil problems, like soil acidification, degradation, and soil-borne diseases, which ultimately pose a...  相似文献   
120.
彭霞  佘倩楠  龙凌波  刘敏  徐茜  魏宁  周陶冶 《环境科学》2017,38(11):4454-4462
黑碳(BC)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移动样带手段开展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监测,分析其基本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异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探讨人口密度、经济产值和交通道路网密度等因素对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近地面BC平均浓度为(9.86±8.68)μg·m~(-3),空间差异明显,郊区[(10.47±2.04)μg·m~(-3)]比市中心地区[(7.93±2.79)μg·m~(-3)]高32.03%(2.54μg·m~(-3)).气象要素(风速和相对湿度)和交通道路变量(路网长度、省道距离、高速距离等)显著影响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r为0.5~0.7,P0.01).基于气象和交通道路变量的LUR模型能较好模拟上海近地面BC浓度(调整后R2为0.62~0.75,交叉验证R2为0.54~0.69,RMSE为0.15~0.20μg·m~(-3)),其中100 m和5 km缓冲距离的LUR模型相对较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主要受气象要素和交通源的影响.本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上海市BC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客观认识,可为模拟和预测BC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